摘? 要:在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對農節目如何持續創新編排,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出有影響力、有特色的農業節目,展現的是采編團隊的綜合實力,對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本文闡述了對農節目在廣播電視中的播出特點,分析了融媒體時代對農節目的發展現狀,探討了廣播電視對農節目編排方面的創新策略,以期對今后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廣播電視;對農節目;融媒體;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0)04-084-03? ? ? ? ? ? ? ? ? ? ? ? ? ?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4.022
本文著錄格式:方勇濤.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對農節目編排策略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20,04(04):84-86.
導語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農村現代化宣傳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更高的層面。新興媒體的快速興起,媒體傳播渠道日益增多,給對農節目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按照習近平提出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集中講好“中國故事”的要求,對農節目的編排人員要通過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提升創新編排能力,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信息量大、趣味性強、實用性廣、時效性高、受眾喜愛的對農精品欄目,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1.新時期對農節目的宣傳要求
農業、農村和農民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對農節目是以宣傳報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宗旨,真實反映新時代農民的多彩生活為目標的廣播電視節目,在新時期有新的宣傳要求。
1.1開拓農村報道新視野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對農節目在內容編排上要加強創新,確保輸出優質內容,不斷提升節目報道的實效性,牢牢把握信息傳遞的核心思想,及時掌握輿論信息的主導權,從而保障民眾接收到的欄目信息的真實性。[1]對農節目內容輸出上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貼近鄉村農民實際,滿足農民群體實實在在的需要,做好農節目信息的傳聲筒。各省市對農節目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報道傳播優勢,把鄉村振興建設作為主要宣傳陣地和業態創新的重要載體,逐漸將媒體視野著眼于農業農村一體化建設上。
1.2展現鄉村振興新面貌
現階段,對農節目要發揮視聽融媒傳播優勢,承擔起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的傳播實踐,加強新時代對農宣傳陣地建設。通過節目采編人員前期扎實的采訪、后期精心的編排制作,可以全方位、多維度地宣傳報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實反映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面貌,展現各地鄉村振興的新面貌。以浙江省為例,隨著浙江鄉村的振興發展,一大批農村人物和先進事跡成為宣傳典型,2019年,很多地方臺的對農節目充分展現了浙江省鄉村的70年巨變,將“壯麗70年”主題宣傳編排在節目中,充分展現了浙江全省的農村新貌和活力。
2.當前對農節目編排中存在的問題
2.1對農節目與新聞同質化
對農節目的編排如何區別于新聞報道,這是很多對農節目編排人員要努力克服的問題。就目前來說,基層對農節目的報道語態與新聞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一些基層廣播電視臺,由于人手、資金不足,很多對農節目的編導同時又是新聞記者,對于“三農”的報道同時呈現在新聞節目和對農節目中,節目的內容無非是拉長的農業新聞專題。由于“三農”的問題的不同性質,采取不同的平臺進行報道,節目缺少專門的為農服務視角,往往節目效果不佳。[2]
2.2采編隊伍專業化能力匱乏
相比其他廣播電視節目,對農節目往往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編輯、記者不僅要熟悉廣播電視的傳播特點,還要了解農業農村的發展形勢和農民的生活現狀,對于一些在城市長大的年輕編導來說是比較大的考驗。同時,由于對農節目在一些廣播電視臺的地位要低于其他欄目,有些臺對農節目編排隊伍老化嚴重,加上專業化程度不高,編排人員的基本技能和個人水平不高,甚至在做對農節目編排工作的同時兼職其他欄目的采編,在編導精力分散、疲于奔命的情況下無法保證對農節目播出質量和效果。
2.3利用融媒體平臺拓展節目不夠
在融媒體環境下,媒體傳播渠道、內容、形式、流程等都發生了巨大改變,聲音、圖像、文字等被更加全面、立體、快速地呈現給受眾,傳統電視對農節目有必要在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以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更好服務于“三農”。目前,有些對農節目在利用多種媒體渠道上有很好的想法,但大多數對農節目僅通過微信公眾號等開展求購求賣信息發布任務,還停留在傳統對農節目的做法上,對于融媒體的認識不夠,缺少專門的報道模塊,缺乏對農節目的探索性,在利用融媒體加強對農節目的服務上亮點不多。
3.廣播電視農節目編排的創新建議
3.1明確節目定位,突出節目特色
廣播電視通過聲音加圖像的形式傳遞節目信息,能夠充分吸引受眾的眼球。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廣播電視臺要重視對農節目宣傳的重要性,抓住鄉村振興的發展機會,做好“三農”的服務工作。基于對農節目的收視效果,在采編形式上可以采取長短有序、動靜結合的方式。例如,浙江省嘉興臺《小馬跑鄉村》不同欄目組合,努力講好農民故事、農村故事、農業故事,把對農欄目打造成一個展示農民風采、展現農村風貌、展現農業發展成果的舞臺,節目在為農村觀眾帶去快樂的同時,也提高了節目在觀眾中的公信力和認同感。[3]
3.2加強節目服務,對接城鄉需求
對農節目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農民,選題內容要有“泥土味”。多聚焦、多關注農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是對農節目服務性和實用性所在。對農節目要注重拓展和滿足城市觀眾的需求,特別是他們對新鮮農產品、新農村美麗環境的需求。在節目內容編排上,不僅要注重常態化的綜合采編,加大報道的信息量,而且要加強城鄉需求對接。目前,很多對農節目還難以滿足受眾對信息量的需求,需要編排人員在保證節目內容、選材合理性的前提下加大節目的信息量,充分體現電視廣播的服務性,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對接城鄉需求,提升農節目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3.3探索融媒手段,開拓傳播途徑
融媒體時代,對農節目要順應發展潮流,發揮視聽融媒的傳播優勢,通過各種新興媒體的力量承擔起引領鄉村振興的傳播和實踐,加強節目內容的拓展和形式創新,編排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節目。在具體編排時,要勇于創新節目風格,通過節目多樣化的表達將節目呈現得通俗易懂,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三農”宣傳。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全國。春節后本是農業觀光旅游和采摘的旺季,因為疫情原因不少農業基地陷入了被動局面,不少農產品出現了積壓和賣難的問題。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由于出行受限制,想買新鮮的農產品沒地方買,供需雙方一時間沒辦法進行有效對接。這時候,如果廣播電視臺對農節目利用自己的公信力和傳播渠道,快速組織好服務平臺,用公眾號、短視頻、直播平臺、小程序等新媒體平臺,加上原有的傳播優勢,至少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提升節目的服務性和影響力。2020年2月初,浙江省平湖市廣播電視臺與農口部門進行銜接,在自己搭建的平臺網絡直播本地農產品信息,并用微信群、小程序和公眾號等方式將全市60多家農業基地進行抱團,用自己的融媒體優勢很快對接了城鄉供求,解決了一部分農業基地農產品銷售問題,一個月就對接了1000多單訂單,取得了比較好的宣傳效果。
3.4整合采編隊伍,提升專業素養
有一支穩定的專業采編播隊伍,對農欄目才能深入、持久地深耕傳播與發展。新時期,對農節目要主動求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加強采編人員的專業化培養,定期組織開展培訓,提高采編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優化采編人員的隊伍結構,有效進行人才資源配置,明確劃分崗位職能,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實用性人才,促進融媒時代下對農節目的深入、持久發展。只有采編人員提升文字功底、編排技巧后才有能力進行節目內容編排創新,才能在提升節目吸引力的同時考慮節目報道主題的鮮明性、個性特點,繼而創新鄉村振興宣傳報道形式,提升對農節目的報道質量,拉近節目和受眾之間的距離。
4.廣播電視對農節目編排創新策略
4.1節目鮮活,編排形式創新
一檔節目是否鮮活,形式上是否吸引受眾,最能體現編排人員水平,是對其政治敏感、文字功底、編排技巧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對農節目要達到整體傳播效果和編排之美,編排形式創新非常重要。
一檔優秀的對農節目,傳播內容要兼顧鮮活性和深度性,表現手法要兼顧故事性和創新性。浙江省瑞安臺的對農節目《吾鄉吾土》一直保持較高的編排水準,節目內容豐富,組合編排結構細致。在專欄的設置上,從《小海農友圈》《農事直通車》到《鄉村大搜羅》《田野追夢人》,再到《田野新風》《鄉土監督哨》或《鄉土調查》,由可看性到深度性,由思辨性到服務性,體現了較好的收視感和觀眾注意力的引導,展現了對農欄目的整體傳播效果和編排之美。節目不僅在當地的影響力很大,在全省的對農節目橫向對比中,節目水準一直處于前列,可見編排形式創新對于節目來說有多重要。
4.2貼近需求,編排內容創新
對農節目的編排要明確節目定位,結合時下發展形勢和農民生活實際,盡可能符合大眾口味,聚焦農民群眾視角,多播出技術含量高的內容,加大現代農業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民發展綠色農業,促進農民豐產豐收,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這對農業節目編排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浙江省各地的廣播電視為例,按照浙江省廣播電視局《關于進一步做好廣播電視對農節目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的要求,各地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都增加了對農節目的播出頻率,增加了時長,播出類型也不斷豐富,在節目播出質量上、創新上取得明顯成效。編排的節目內容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重點凸顯“三農”的新活力。例如,浙江臺播出的《沃洲田野》報道茗鄉后岱山村與文旅企業合作,加強鄉村生態旅游業的開發,通過對農節目的輸出,起到了新時代發展下報道新理念的引領性作用,通過典型報道采訪,拓展了觀眾新視野。
對農節目在內容編排上要聚焦農民生活,關注農民生活面臨的困境問題。例如,臺州臺《山海經》節目在“直播農場助力困難戶”板塊中,介紹國家政策扶持下的鄉村振興發展,通過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通過生動的人物采訪,展現了一張張笑臉背后發家致富的故事,從而增強對農節目的服務性,增加受眾的認同感和感染力,確保在對農節目引導下帶給受眾實用的信息資源。[4]
4.3策劃先行,編排思路創新
對農節目要轉變以往的節目編排思路,加強創新,積極轉變報道方式、節目編排形式,運用融媒創新思維做好節目策劃,從而創作出高質量的對農節目。在前期采訪和節目編排中,節目內容的選擇、節目的形式如何呈現等,這都離不開策劃,編導的策劃意識強不強,直接影響著節目的質量與效果。
除了常規的報道之外,廣播電視對農節目要想實現高效的信息傳播,必須緊緊圍繞時代特征進行選題策劃,節目的選材一定要接地氣,對農節目編排人員要積極關注時下熱點新聞,將對農節目編排、播出建立在熱點話題基礎上,及時做好宣傳。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浙江省臺州市臺對農節目《山海經》抓住指導意見的精髓及時報道播出,在采訪中重點突出“鄉村治理”模塊,從“德治、法治、自治”三個方面重點呈現專題欄目的報道作用,并結合垃圾分類理念進行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群眾愛護鄉村生態家園的意識,通過鏡頭的運用轉換,加強受眾的直觀感受,了解垃圾分類中摸索出的方法,全面提升對農節目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4.4圍繞重點,主題報道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達“三農”的重要抓手》中指出,“農業現代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總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重點強調沒有農村現代化發展,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因此,對農節目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重點突出報道鄉村建設的重要性,通過節目內容的整合優化,展現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要服務于當地農村,還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促進農村發展。例如,浙江省衢江區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特點修建精品民宿,發展吃住、生態旅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然而,在具體發展旅游業中面臨著鄉村游留客難等諸多問題。衢江臺記者深入實地進行考察,親身體驗,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留客難的問題進行系列報道,并分析鄉村游各項發展難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各地區的鄉村游發展提供重要參考。由此可見,對農節目完全可以做到不同于新聞報道,照樣可以圍繞重點,創新主題報道形式,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4.5因地制宜,創新本土欄目
由于我國各鄉村地區文化、經濟特色以及語言、生活方式存在差異性,對農節目在編排、報道時,需要重點突出本土化、兼顧開放性,同時還要創新節目趣味性、可看性。[5]在具體策劃對農節目時,在編排過程中,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重點凸顯地域特色,包括記者、主持人的著裝、主持風格、語言特色、活動組織都要緊緊圍繞地方特色開展,有針對性地進行對農節目報道,服務于農民群眾的需求,這樣才能真正編排出一檔有地方特色、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優秀對農節目。
結語
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行業迎來較大的沖擊和挑戰,在新形勢下,廣播電視對農節目更要持續創新,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對農欄目,以融合的手段創新采編播方式,提升對農節目的整體傳播力。通過對農節目的創新采編和明確定位,增強了“三農”節目報道的時效性、互動性和多樣性,對于穩定專業采編隊伍建設,拓展對農欄目全新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章丹.廣播對農節目的創優路徑探析——以《農村新天地》為例[J].傳媒論壇,2020,3(5):63-64.
[2]吳生華,全開祥.創新融媒傳播? 發揮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視聽力量——2019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對農節目服務工程建設考核暨對農節目(活動)政府獎評選電視對農欄目考核評審綜述[J].視聽縱橫,2019(6):52-55.
[3]馬慶禹.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打響對農節目品牌——《小馬跑鄉村》的探索[J].視聽縱橫,2019(1):74-75.
[4]麻建榮.融合+創新? 做強電視對農節目——臺州廣電總臺《山海經》編排創作談[J].視聽縱橫,2019(6):64-66.
[5]馮文強.新聞+服務做活對農節目? 融合+創新助力脫貧攻堅——靖遠縣融媒體中心創新創優農業節目的實踐與思考[J].傳播力研究,2019,3(2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