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
鄭州大學附屬南陽市中心醫院血液科,河南 鄭州 473000
淋巴瘤主要指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引起肝脾腫大、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等,并誘發瘙癢、盜汗、發熱等一系列癥狀[1]。目前,以氟達拉濱為主的化療方案是治療淋巴瘤的常用方式,該藥屬于嘌呤核苷類似物,可通過阻斷蛋白質及DNA合成,促使淋巴細胞DNA斷裂而凋亡,從而緩解患者病情進展,減輕臨床癥狀[2]。但該藥整體療效欠佳,患者緩解時間較短。利妥昔單抗是一種針對B細胞CD20抗原的嵌合型單克隆抗體,其對細胞毒性敏感性高,可抑制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誘導其逐漸凋亡,增強抗腫瘤效果,延長患者無病生存時間[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利妥昔單抗聯合氟達拉濱治療淋巴瘤對患者臨床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就診的84例淋巴瘤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9~68歲,平均年齡(45.36±5.17)歲;臨床分期:10例Ⅰ期、9例Ⅱ期、12例Ⅲ期、11例Ⅳ期;29例初治、13例復治。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1~67歲,平均年齡(45.38±5.19)歲;臨床分期:11例Ⅰ期、8例Ⅱ期、11例Ⅲ期、12例Ⅳ期;30例初治、12例復治。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學確診;②腫瘤免疫表型CD20陽性;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生存期低于6個月;②對本研究用藥過敏;③中途自愿退出;④肝腎功能障礙。
1.3 方法兩組均予以注射用鹽酸米托蒽醌(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796)、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上海浦津林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2642)治療,其中米托蒽醌第1天靜滴10mg/m2,1次/d;地塞米松第1~5天靜滴20mg/m2,1次/d。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注射用磷酸氟達拉濱(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121)治療,第1~3天靜滴25mg/m2,1次/d。觀察組加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Roche Pharma(Schweiz)AG,國藥準字:S20160030]治療,第1天靜滴375mg/m2,1次/ d。上述藥物均以28d為一周期,持續治療4個周期。
1.4 觀察指標①客觀緩解率:完全緩解:未觸及淋巴結,細針穿刺呈陰性,CT示淋巴結直徑1.5cm內,組織學正常,且持續28d以上;部分緩解:單個淋巴結最大橫徑縮小50%以上,可測量病灶縮小50%以上;穩定:可測量病灶處于25%~50%間;進展:出現新的病灶或增大25%。②炎癥指標及淋巴瘤國際預后指數(i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score,IPI)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4個周期后,抽取兩組靜脈血,分離血清后,以全自動分析儀測定患者白介素 -17(interleukin 17,IL-17)及白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變化,并采用IPI評分對兩組危險程度進行評價,總計5分,分數高則危險程度高。③補體水平:同上時間,抽取兩組靜脈血,離心取得血清后,使用貝克曼庫爾特IMMAGE800特種蛋白儀檢測兩組補體C3、C4水平。④不良反應: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骨髓抑制。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客觀緩解率觀察組客觀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客觀緩解率對比[例(%)]
2.2 炎癥指標及IPI評分兩組炎癥指標及IPI評分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L-17、IL-21及IP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指標及IPI評分對比()

表2 兩組炎癥指標及IPI評分對比()
2.3 補體水平兩組補體水平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3、C4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補體水平對比(,g/L)

表3 兩組補體水平對比(,g/L)
2.4 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4例血小板減少、3例肝功能損害、5例白細胞減少、3例骨髓抑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71%(15/42);觀察組出現3例血小板減少、5例肝功能損害、4例白細胞減少、2例骨髓抑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14/4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53,P=0.819)。
淋巴瘤屬于免疫系統的惡性腫瘤,其常以實體瘤形式存在于淋巴組織豐富的組織器官內,扁桃體、淋巴結、脾等最易受累及,若累及血液、骨髓組織可形成淋巴細胞白血病[4]。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措施,CHOP是傳統化療方案,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但其對于難治性或復發性淋巴瘤療效欠佳。而隨著氟達拉濱的問世,臨床化療方案逐漸轉向為以氟達拉濱為主,該藥對淋巴系統惡性疾病具有高度活性[5]。氟達拉濱可有效抑制核苷酸合成酶、DNA連接酶、DNA聚合酶及DNA引物酶,從而起到阻礙DNA合成目的;并能降低RNA聚合酶Ⅱ活性,使得蛋白質分泌減少[6]。但長期用藥發現,該藥單用緩解比例較低,緩解時間短,仍需輔以其他治療維持。
IL-17、IL-21屬于常見炎性因子,其在淋巴瘤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可加劇機體炎癥反應,加重炎性損傷。C3、C4是機體免疫重要組成部分,可協同K細胞及依賴性抗體殺傷腫瘤細胞,并可阻礙腫瘤細胞分化增殖。當機體免疫降低時,則體液免疫功能增強,促使補體C3、C4水平升高[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客觀緩解率高于對照組,IL-17、IL-21及IPI評分低于對照組,C3、C4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相比無差異,表明利妥昔單抗聯合氟達拉濱可增強淋巴瘤治療效果,提高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炎癥水平,促進患者病情穩定。凡治國[9]研究顯示,利妥昔單抗聯合GDP方案可增強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效果,降低補體水平,改善免疫功能,與本研究結果相類似。利妥昔單抗屬于抗CD20靶向藥物,可特異性結合CD20抗原,提高B淋巴腫瘤細胞對多種化療藥物敏感性,并可誘發B細胞溶解的免疫反應,通過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及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滅殺淋巴瘤細胞,從而增強抗腫瘤效果[10]。利妥昔單抗與氟達拉濱聯用后,可改善淋巴瘤細胞對化療藥物敏感性,減輕藥物抵抗現象,從而增強化療效果,加快淋巴瘤細胞滅殺,穩定患者病情,延長無病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利妥昔單抗聯合氟達拉濱可調節淋巴瘤患者補體水平,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從而增強抗腫瘤效果,加快病情穩定,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