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創業,王培霞,彭金軍
漯河市中醫院外二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結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我國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多見于40~70歲年齡段人群[1]。早期臨床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及病灶的不斷增大,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大便帶血等癥狀。該疾病可向肝、肺、腦等臟器轉移,晚期可有貧血、消瘦等表現,嚴重危及患者生命[2]。目前,臨床對其治療原則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中藥等治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對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采用香砂六君子湯治療的效果,具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5~66歲,平均年齡(55.51±2.43)歲;TNM分期:Ⅱ期29例,Ⅲ期11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4~67歲,平均年齡(55.49±2.36)歲;TNM分期:Ⅱ期28例,Ⅲ期12例。統計學比較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脾虛氣滯型,主癥:腹部不適,便下膿血;次癥:面色萎黃,納呆,腰酸軟;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主癥1項加次癥1項,舌脈符合即可確診。②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版)》[4]中診斷標準。
1.3 入選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術前未接受其他治療;③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者。
1.3.2 排除標準 ①存在藥物過敏史者;②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③存在姑息手術切除病史。
1.4 方法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給予復方氟尿嘧啶口服溶液(河南省安陽市第一制藥廠,國藥準字H41025158),40~80mg/d,分兩次服用。觀察組采用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藥方組成如下:木香2g,砂仁、陳皮各2.5g,黨參、半夏各3g,白術、茯苓、生姜、炙甘草各6g。加水煎煮至400mL,早晚各溫服1次,200mL/次,兩組均治療10d。
1.5 評價指標①療效標準[5]: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持續時間≥4周;部分緩解(PR):病灶較治療前縮小≥50%,持續時間≥4周;穩定(SD):病灶最大直徑較治療前縮小<50%或增加<25%,維持時間≥4周;進展(PD):病灶直徑較治療前增大 ≥25%,或出現新病灶。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②治療前與治療10d后,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中醫癥狀積分,包括腹脹、腹痛、大便膿血、食少納呆4個癥狀,按無、輕、中、重各計為0、1、2、3分,積分與病情呈正相關。③采用美國BD公司的FACSCantoⅡ流式細胞儀進行T細胞亞群分析CD4+、CD8+、CD4+/CD8+變化情況。④采用生化分析儀(羅氏公司,COBAS INTEGRA 800)測定對比兩組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營養狀況指標。
1.6 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24.0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2.3 免疫功能治療后觀察組CD4+、CD4+/CD8+值明顯高于治療前,CD8+值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CD4+、CD4+/CD8+值明顯高于對照組,CD8+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營養指標治療后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值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見表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b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g/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g/L)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cP<0.05
結腸癌是指結腸黏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好發于直腸、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該疾病全球每年新發病例約800萬人,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0%~15%[6]。其中,北美、西歐等地的發病率最高,相對而言,亞洲的發病率較低。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7]。結腸癌起病隱匿,出現明顯癥狀時,大部分患者已進展至中晚期階段,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生活。
結腸癌因正氣虛引起的,其病位主要在脾,其正氣虛以脾氣虛為主。《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藥治療需因病因人而異,該疾病早期病邪較盛,正氣尚不衰弱,應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中期則正邪膠著、正氣受損,以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晚期正氣已衰,以扶正為主,保護胃氣。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利用腹腔鏡的一種技術,目前廣泛應用于結腸癌根治術,其切除腫瘤范圍大小與開腹手術一樣,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創傷較小、恢復較快等特點,對患者預后較好。但手術均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良與免疫功能降低,因輔以藥物治療[8]。本研究采用的香砂六君子湯是治療脾虛氣滯型結腸癌常用方劑,方劑中黨參益氣健脾,補中養胃為君藥,白術健脾燥熱為臣藥,茯苓滲濕健脾為佐藥,陳皮、木香芳香醒脾,理氣止痛,半夏化痰濕,砂仁健脾和胃,理氣散寒,醒脾調中,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可達扶脾治本、理氣暢中、消痞行氣、標本兼顧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0d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CD4+、CD4+/CD8+值明顯高于對照組,CD8+值低于對照組,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給予香砂六君子湯的治療效果要優于常規西藥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香砂六君子湯,可有效緩解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免疫功能,保證患者維持良好的機體營養狀態,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