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紅
(四川省蒼溪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四川 蒼溪 628400)
食管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在食管癌病變位置及病理方面,發病部位以下胸段居多,亞洲主要以食管鱗癌為主(95%),歐洲以腺癌為主,其它地區發病病理類型無較大區別。文獻報導[1]2017 年對全球各地新發食管癌及死亡病例進行統計,結果顯示位列第一的為東亞地區。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我國食管癌的死亡率僅次于胃癌,年齡在40歲以上者較多,目前我國食管癌患者在省級醫院臨床診斷后多為較晚期,因此有效地發現早期食管癌,及時診斷出癌前病變,可以盡快干預,有效預防,積極治療,能夠更好改善患者預后,降低疾病的發生率與病亡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內鏡是常用的診療方法,能夠直觀的觀察到病變情況,并且方便進行活體組織檢查,從而獲得較準確結果,因此應用廣泛。窄帶成像技術的應用使得成像更為清晰,能夠準確的觀察到粘膜及血管情況。內鏡設備如何直接關系著最終的結果,如果清晰度較高,能夠放大局部病變,具有NBI 功能將會大大提高檢出率,內鏡醫師的認知能力與技術水平也與之密切相關,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食道癌的早期診斷,導致臨床出現漏診情況,早期和癌前病變難以被發現。相關研究指出內鏡窄帶成像術(Narrow Band Imaging,NBI)聯合碘染色對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變診斷率較高[3-5]。為此,本文收集經內鏡和病理診斷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患者,分析NBI 技術聯合碘染色在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收集2019 年7 月—2020 年2 月我院經內鏡和病理診斷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120 例患者,有31 例患者臨床表現有吞咽不適感覺,28 例干咳,33 例胸骨后疼痛。男83 例,女37 例,年齡38 歲~67 歲,平均年齡48.28±16.37 歲。
通過內鏡發現食管黏膜有顏色變化,可以發現白色區域和紅色區域;食管黏膜可以發現糜爛、充血;部分患者可以發現斑塊病灶,出現孤立病灶,直徑0.5cm ~1.2cm,孤立病灶呈顆粒狀,觸出血。
內鏡操作禁忌證;碘過敏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缺項者。
首先進行局部麻醉,口服麻醉藥物,在檢查前10 分鐘進行。達到麻醉效果后開始檢查,期間會有粘液和泡沫產生,有可能干擾視線,影響檢查結果,可用清水和去泡劑清除。先使用普通電子胃鏡進行檢查,觀察食道黏膜情況,確定病變部位,記錄其大小和數目,并且詳細描述粘膜形態。再應用NBI 內鏡重點觀察,同樣記錄上述各項指標,完成NBI 分級。準備2.5% 碘液,用氣對食管進行染色,確定陽性部位,記錄器數目和范圍,描述其形態,完成碘染色分級,保留圖片。完成病理檢查,確定最終結果,以此作為臨床診斷依據。將其與NBI 分級、碘染色分級進行對比。
1.5.1 形態學 對入選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確定食道黏膜狀況,及時發現異常,共120 例,記錄病變狀況,確定充血型、糜爛型、斑塊型和乳頭型。白光轉化為NBI 觀察,該技術利用窄波光成像,可以使圖像更為清晰??梢岳闷溆^察局部黏膜,確定細微變化,確定血管異常。相對于普通內鏡其優勢明顯,能夠清晰觀察到黏膜病變,準確了解上皮形態,同時又可用于觀察上皮血管網,及時發現異常。用其觀察食管黏膜,確定顏色變化,了解形態異常,同時又能確定粘膜下血管紋理情況。應用時多放大100 倍,對病變血管進行近距離觀察,可以達到兩公分以內,確定其形態變化。上皮下乳頭內血管形態有4 型:Ⅰ型:血管規則,呈細圓狀排列:Ⅱ型:維持原形態,排列無明顯紊亂,但可見管徑擴大、延長;Ⅲ型:已無法維持原形態,排列不規則,管徑不統一,見蛇狀彎曲;Ⅳ型:破壞較為嚴重,影響到微血管,分布交織錯雜,有新生血管,同樣呈不規則狀,可見分支,部分呈DNA 螺旋狀。
1.5.2 碘液染色 胃鏡檢查完成后逐漸向外退出,到達賁門至距門齒20cm。取蒸餾水沖洗病灶,大約需要50 ~100ml,并且沖洗干凈周圍粘液。插入胃鏡染色專用噴霧管,在賁門噴灑碘液染色液,自下而上完成,共需要10 ~15ml,維持兩分鐘,用清水沖洗干凈。此時在內鏡下觀察食道黏膜,確定顏色變化,記錄部位與直徑,觀察分布情況,了解顏色與邊緣狀態。如果染色均勻,呈現棕褐色,提示粘膜正常,此處未發現病變;如果染色不均勻,相對較淡,考慮為病變黏膜。
分析病變病理活檢;對比胃鏡與NBI 結合碘染色對病變病理活檢診斷正確率。
采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來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120 例患者中共發現食管癌34 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55 例,低級別上皮內瘤變31 例。
NBI 結合碘染色對病變病理活檢診斷正確率為93.33%,胃鏡為75.83%,兩組結果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0.05),見表1。

表1 胃鏡與NBI 結合碘染色對病變病理活檢診斷正確率
(1)年齡:如腺癌最常見年齡段為50 ~60 歲,而食管鱗癌較多分布于60 ~70 歲。本次發現食管癌患者年齡區間為48 ~75 歲,與以往報道一致。有關食管癌發病的性別差異,男性與女性之間比例為4 ~10:1,本次比例為8.5:1.5 左右。(2)吸煙和飲酒:吸煙、飲酒為食管腺癌、鱗癌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且煙酒呈協同效應。有學者指出[2]食管鱗癌的風險與煙草消耗量呈正相關。還有學者發現戒煙可以降低食管癌患病風險,而戒煙后再次吸煙者患食管癌風險增加。飲酒者患食管腺癌的風險性約為非飲酒者的6 ~9 倍。(3)飲食:有學者指出70℃以上燙食影響食管黏膜細胞增殖周期,易引起造成食管粘膜損傷,發生炎癥、潰瘍。此外腌制食品、少食新鮮果蔬、煙熏、辛辣攝入較少、微量元素缺乏也與食管癌的風險相關。有學者對食管癌患者進行研究,共入選442 例,全部來自于孟買,探尋長期咀嚼藥草與該疾病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有這種習慣者患病率是沒有此習慣者的1.1 倍。此外油炸食物中致癌物N- 亞硝基化合物與雜環胺類含量較多,會增加食管癌發病風險。(4)消化系統疾?。何甘彻芊盗?、Barrett’s 食管病程中的慢性反復刺激會增加食管腺癌的風險。此外食管失弛緩癥也是致癌風險因素之一[6-8]。(5)環境:有學者通過調查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發現干旱指數、季風速度、人口密度與食管癌死亡率呈正相關性。而降雨量、水熱指數與食管癌呈負相關性。還有學者針對于食管癌進行研究,探索土壤與食物中微量元素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如果鋅硒等元素含量較高,那么患者的死亡率會隨之下降。
本次120 例患者中共發現食管癌34 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55 例,低級別上皮內瘤變31 例。同時NBI 結合碘染色對病變病理活檢診斷正確率為93.33%,胃鏡為75.83%,兩組結果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0.05)。這說明NBI 結合碘染色有較好的診斷準確率。NBI 是1 種全新的途徑,可提高檢出率,早期發現食管異常病變。NBI 主要利用了窄帶光譜進行檢查,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診斷當中,同時NBI 可清晰顯示早期食管癌的毛細血管結構形態[10-12]。NBI+ 放大聯合碘染色能夠更準確的確定病變部位,直接觀察黏膜血管變化,在診斷中具有一定優勢。
綜上所述,NBI 技術聯合碘染色診斷優勢明顯,能夠及早發現早期食管癌,準確判斷癌前病變,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