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馨 王?。ㄍㄓ嵶髡撸?張健 周圓
(1 上海市徐匯區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231)
(2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上海 201203)
(3 上海市虹口區曲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7)
蛋白尿是慢性腎炎臨床主要表現之一,可以引起腎小球硬化、腎小管間質損傷,最終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傳統中醫學將蛋白尿歸于精微下泄、虛勞等范疇[1],認為,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產生多因濕熱久蘊,氣血瘀滯,傷及中下焦導致脾腎虧虛,精氣下泄所致[2]。消蛋白方是依據早期慢性腎炎患者的臨床表現特征制定以健脾益氣為治法的方劑[3]。董氏奇穴雙側下三皇,具有益氣健脾除濕及補益腎氣之功效,先后天同治,脾腎雙補。本文旨在觀察消蛋白方聯合針刺“下三皇穴” 對患者的臨床證候、GFR 及ALB 等指標產生的影響。
病例來源于2017 年—2019 年于上海市徐匯區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門診的患者,共100 例。納入標準:符合原發性腎小球腎炎西醫診斷標準,具有典型慢性腎炎臨床癥狀;中醫辨證分型屬脾腎氣虛型;CKD1-2 期;年齡在18 ~80 歲;血壓、血糖等得到有效控制;取穴部位表面皮膚無破損;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符合病例納入標準者;診斷為感染后急性腎炎的患者或原發性高血壓腎損害患者;慢性腎炎蛋白尿患者,近一個月以上用過激素或CTX 等免疫制劑,非原發性腎臟疾病引起的慢性腎炎患者;暈針患者;取穴部位表面皮膚破損者。
采用數字表隨機法分為兩組,各50 例。治療組男24 例,女26 例,年齡51 ~80 歲,平均(64.75±7.5)歲,病程5 ~20 年,平均(15.8±6.1)年。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54 ~84 歲,平均(66.11±3.2)歲,病程2 ~25 年,平均(16.6±5.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王海燕《腎臟病學》第3 版參考文獻中慢性腎炎診斷標準[4];參照美國2002 年發布的K/DOQI 指南推薦的CKD 分期標準。(2)中醫辯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內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為脾腎氣虛證的患者,主癥: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或浮腫,納少或脘脹。次癥:大便溏,尿頻或夜尿多,舌質淡紅、有齒痕,苔薄膩,脈細。
基礎治療(控制飲食、血糖及血壓),對照組及治療組同時口服消蛋白方。
治療組增加針刺“下三皇穴”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選用1.5 寸(0.3*40mm)的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腎關,直刺1 ~1.5 寸;地皇,與皮膚呈45°角向大腿方向斜刺1 ~1.5 寸;人皇,直刺1 ~1.5 寸。當患者有抽動樣感覺時則留針30min。所有腧穴每隔15min 捻針1 次,行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至得氣,捻轉頻率60 ~90 次/min,角度90°~180°,幅度3 ~5mm。每日1 次,每治療5 天休息兩天。兩組均以4 周為1 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主要療效指標:GFR、ALB。
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中醫辨證分型的各項主癥、次癥及舌脈象等,觀察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2 周后的變化,并評定積分,前后比較。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完全緩解: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ALB 持續在正常范圍,腎功能在正常范圍;基本緩解: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ALB 持續減少50% ,腎功能在正常范圍;好轉: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ALB 減少25%,腎功能無明顯變化;無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指標均無改善或加重;
臨床癥狀和體征療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0%);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療效(84.0%)明顯優于對照組(34.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兩組均可改善DN 臨床癥狀,治療后,治療組證候積分(10.22±3.3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6.89±3.91分)(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26.42±5.57 10.22±3.37對照組 50 25.85±4.94 16.89±3.91 t-0.541 9.137 P-0.590 <0.01
治療組總有效率(94.0%)顯著優于對照組(44.0%)(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和體征療效比較(例)
兩組治療后GFR 均較治療前提高、ALB 均較治療前下降,治療組患者的GFR(107.53±5.50)明顯高于對照組(86.24±4.10);治療組ALB(56.20±3.76)顯著低于對照組(96.64±3.47)(P<0.05),見表4。
表4 兩組GFR、ALB 比較(±s)

表4 兩組GFR、ALB 比較(±s)
組別 n GFR[ml/(min*1.73^2)] ALB(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85.15±7.50 107.53±5.50 140.52±17.88 56.20±3.76對照組 50 82.79±4.30 86.24±4.10 145.37±16.32 96.64±3.47 t - 1.112 21.945 0.248 55.889 P - 0.269 0.000 0.805 0.000
董氏奇穴是臺灣董景昌先生創立的獨特針灸方法,其所應用的穴位大多數與十四經腧穴不同,有奇正相通之特色,其療效機制與十四正經穴相通,故臨床針灸辯證選穴治療機制,董氏奇穴亦常應用[6]。董氏奇穴雙側下三皇,即天皇副穴腎關、地皇、人皇。天皇副穴腎關在脛骨頭之內側中,距膝關節4 寸;地皇在脛骨內側,距內踝上7 寸;人皇相當于脾經之三陰交穴,在脛骨內側后緣,距內踝上3 寸。腎關具有益氣健脾除濕及補益腎氣之功效,正刺可補脾,向后方向深刺2 寸(50mm)可補腎。因此針灸腎關穴可補后天以壯先天,先后天同治,脾腎雙補。腎關穴為董氏治療腎虛第一要穴,凡腎虛諸癥皆有奇效,與人皇、地皇合用,稱下三皇,其補腎之功效更強,可廣泛用于泌尿系統等多種內科疾病病屬腎虛者[7]。地皇位于漏谷上1 寸,主小便不利,可健脾消腫,滲濕利尿。董氏認為地皇與漏谷相近而功更專。人皇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具有補脾腎、助運化、利水濕、疏下焦、理肝腎之功。下三皇三穴合用,肺氣宣降正常有助氣機輸布,脾氣充沛有助運化,腎氣溫熙推動氣化運行,則清氣自升,精微自藏。朱崇安等[8]研究得出結論:針灸董氏奇穴下三皇比西藥組(鹽酸苯那普利)更能減少蛋白尿及改善腎功能。
消蛋白方是曙光醫院腎病科臨床經典方。其中以黃芪為君,具有補脾益氣、益氣升陽以及補后天養先天的功效。澤蘭,功用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為臣藥,行水不傷陰,配伍使用,助黃芪之補氣運陽消水之效。石韋與米仁根(即薏苡根)和為佐藥,共奏清利水道之功,利濕清熱,使熱無所依,精微固藏,改善尿蛋白之溢漏等。諸多藥物相互作用,改善患者癥情及體質[9-10]。
結果表明,消蛋白方聯合針刺“下三皇穴” 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床證候,顯著降低患者的ALB,升高G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