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偉
(慶陽市人民醫院 甘肅 慶陽 745000)
本文旨在觀察分析胃腸道腫瘤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起始時間對臨床治療的影響,詳情見正文。
本次研究選擇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參與實驗的患者經過檢查均被確診為胃腸道腫瘤患者,且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性患者62 例,女性患者38 例,患者年齡區間為24 ~82歲之間。根據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起始時間不同分成4組,觀察一組25 例,觀察二組25 例,觀察三組25 例,對照組25 例。本次實驗排除檢查出嚴重的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無法和工作人員正常交流)。參與本次實驗的患者均了解本次實驗內容,且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1]。各組一般資料對比,P >0.05,具有可比性。
需在術中為患者留置鼻腸管(前端插至幽門下二十厘米或胃腸吻合口遠側約二十五厘米處),四組患者分別于術后6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48 小時開始獲得腸內營養支持,過程中首先由鼻腸管滴入富含葡萄糖的氯化鈉溶液,每天滴注量控制為500 至1000mL 左右,滴速穩定為每小時30 ~50ml,持續時間為五天。為患者滴注腸內營養制劑,并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和恢復程度調整滴速,總量控制在每天500 ~1200ml,持續時間為五天。每組患者配備的營養液種類均無差異,營養液主要由水、植物脂肪、礦物質、大豆纖維、維生素、其他微量元素構成,給予方式為輸液泵滴入[2]。腸外途徑按每天20kcal 的標準供給。
觀察并分析患者生命體征相關數據,對患者心電監護、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血氣分析進行為期三天的監測。收集記錄患者的術后腸蠕動恢復、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腹部不適感覺(腹脹隱痛等)發生情況,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3-4]。檢測并記錄患者術后一周的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糖、電解質的生化指標。
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且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各觀察組患者出現腹部不適的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患者(除觀察三組),同時觀察組患者腸蠕動恢復時間和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均早于對照組患者(P <0.05),見表1。

表1 各觀察組和對照組腸胃恢復情況對比
注:P1、P2、P3 分別為觀察一組、觀察二組、觀察三組同對照組的比較結果。
外科營養支持相關技術手段有著較長的發展時間,而隨著現代現代醫療技術的更新換代,其對胃腸道腫瘤患者的治療工作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經過多方工作人員的實踐和完善,腸內營養支持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關注。
不同起始時間的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機體重要臟器功能與營養指標無不良影響,對患者正常生理活動不造成影響[5]。各觀察組患者出現腹部不適的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患者,同時觀察組患者腸蠕動恢復時間和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均早于對照組患者(P <0.05)。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縮短恢復周期。不過會導致患者出現腹部不適等情況的可能性提高,故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情況并給予患者對應的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在胃腸道腫瘤患者小腸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后,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縮短恢復周期。不過會導致患者出現腹部不適等情況的可能性提高,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情況,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