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興 周華
(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新疆 阿克蘇 843000)
顱腦外傷屬于常見外傷,患者多因撞擊、墜落或重擊而發生顱骨損傷,由于腦部具有較為特殊的生理功能特性,故在發生外傷后很容易繼發多種并發癥,進而使患者死亡,并且部分患者即使僥幸生存,也有可能因為腦組織損傷而出現殘疾、植物生存等不良預后,因此臨床需要及時為患者采取顱骨修補術等手術,以修復患者缺損的顱骨,保證患者的預后[1]。目前,采取顱骨修補術的時機依然沒有定論,部分學者認為應在術后早期(術后3 個月內)進行手術,部分學者認為應在術后晚期(術后3 個月后)進行手術,本文選取2013 年7 月—2019 年7 月期間于本院以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80 例患者,分別為其采取早期、晚期手術,并對比不同時機采取顱骨修補術對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治療效果。
選取2013 年7 月—2019 年7 月期間于本院以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80 例患者,以采取手術時機的不同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早期進行手術的研究組、晚期進行手術的對照組,每組40 例。研究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23 歲~73 歲,平均(48.77±13.63)歲;車禍致傷28 例,高空墜落8 例,重物擊打4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24 歲~72 歲,平均(48.73±13.68)歲;車禍致傷29 例,高空墜落9 例,重物擊打2 例。兩組年齡、性別比例、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由同一批醫護人員進行顱腦修補術:行全身麻醉,以之前治療顱腦損傷的手術切口為本次手術的手術切口,明確顱骨損傷范圍及損傷程度,暴露邊緣,以鈦網制作的顱骨修補材料修補損傷部位,并確保修補材料完美貼合周邊顱骨邊緣。隨后,留置引流管,封閉切口,監測引流狀況,并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其中,對照組在顱腦損傷治療手術后的3 個月后進行晚期顱腦修補術,研究組在顱腦損傷治療手術后的3 個月內進行早期顱腦修補術。
組間對比預后優良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其中,患者的預后狀況以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進行評估,若患者可正常生活則為優,計5 分;若患者存在輕度殘疾則為良,計4 分;若患者無法正常生活,存在重度殘疾,則計3 分;若患者植物生存,則計2 分。總優良率=(優例數+ 良例數)/ 總例數×100%[2]。
用21.0 版本的SPSS 統計學軟件統計處理各項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χ2檢驗,P<0.05,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預后優良率為90%,高于對照組的67.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預后優良率的組間對比[n(%)]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比對照組20.00% 的并發癥發生率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組間對比[n(%)]
顱腦外傷發生后,患者的顱內神經血管會發生撕裂、扭曲、牽拉等問題,其神經功能會發生嚴重的損害,部分嚴重者甚至可能繼發顱內高壓、腦積水或腦出血等嚴重結果,雖然臨床可以通過去骨瓣減壓術等術法來降低顱內壓力、避免腦組織發生嚴重繼發性損傷,但顱骨組織的缺損會使患者處于病理狀態,對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術后臨床會為患者適時采取顱骨修補術。但目前顱骨修補術的最佳實施時機依然存在爭議,即是在術后早期還是在術后晚期進行顱骨修補術才能獲得最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本文為對照組采取晚期手術,為研究組采取早期手術,從結果可以發現,研究組的預后優良率高于對照組(90%vs67.5%)、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2.5%vs20%),可見術后早期進行顱骨修補術具有比術后晚期進行顱骨修補術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原因是:術后3 個月內屬于患者的恢復關鍵期,及時修補顱骨缺損可以使顱骨發揮其應有的保護作用,腦組織不會隨體位改變而改變,顱內血供受影響更小,局部的血流動力學更加穩定,顱內結構平衡,局部血流量明顯增加,腦組織缺氧狀況得到顯著改善,神經功能恢復得更快;而術后3 個月后再進行顱骨修補,患者的腦部長時間缺少保護,顱內血供與結構均受到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要慢得多;同時缺少保護后患者也更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4-5]。
綜上,顱腦損傷術后顱骨缺損患者若要采取顱骨修補術,應以術后3 個月內為最佳手術時機,進行早期顱骨修補術可以更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