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潤霞
(聯勤保障部隊第940 醫院皮膚科 甘肅 蘭州 730050)
皮膚淺部真菌感染是一種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皮膚疾病,多數該病患者均需參考其真菌檢驗結果方可進行最終的臨床診斷。當前,臨床方面較為常用的真菌檢驗方法包括培養法、直接涂片鏡檢法、KOH 濕片法等,其中以KOH 濕片法最為常用,但該檢驗方法所得到的檢驗結果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及干擾性,進而易出現誤檢或漏檢的情況[1]。近年來,隨著檢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熒光染色法現已在真菌檢查中得到了有效應用,該檢驗方法可通過使真菌細胞壁的纖維素及幾丁質與染色劑結合,進而使菌體有效著色,并于熒光顯微鏡下進行真菌結構的有效觀察[2-3]。本次研究主要探討了熒光染色法聯合KOH 濕片法在皮膚淺部真菌檢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80 例疑似皮膚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于患者的疑似淺部真菌感染部位進行標本取材,取材內容包括皮屑70 例,甲屑7例,毛發3 例,上述取材標本均為一式兩份,并對取材標本分別進行檢驗,檢驗完畢后,將KOH 濕片法檢驗結果納入對照組,將KOH 濕片法聯合熒光染色法檢驗結果納入觀察組。
(1)標本采集:①毛發:對標本采集部分進行酒精消毒后,使用鑷子將病損處毛發拔出;②皮屑:消毒完畢后,應用鈍刀片對皮損部位邊緣處皮屑進行刮取收集;③甲屑:消毒完畢后,應用鈍刀對病甲及健甲交匯部位處進行采集,甲屑標本應盡量接近甲下深處病損部位。
(2)材料準備:①10%KOH 溶液:將劑量為10g 的KOH 置于100ml 的純水中混勻;②熒光染色試劑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③顯微鏡為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奧林巴斯CX31 顯微鏡,增加熒光模塊。
(3)檢驗方法:①KOH 濕片法:將一份檢驗標本放置于載玻片中心位置,滴一滴10%KOH 溶液,之后覆蓋蓋玻片,并將氣泡去除,應用酒精燈進行微加熱處理后,將溢出溶液用棉簽拭去,然后應用普通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②熒光染色法:將另一份檢驗標本放置于載玻片中心,滴一滴熒光染色試劑,之后覆蓋蓋玻片,去除氣泡,將溢出溶液用棉簽拭去后,靜置2min 左右,然后應用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及圖像采集。
對比兩組不同部位標本的檢驗結果陽性率。
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對文中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形式(±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代表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各部位標本檢驗結果及合計結果陽性率(88.8%)均高于對照組(70.0%),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部位標本的檢驗結果陽性率對比[n(%)]
皮膚淺部真菌病是感染性皮膚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目前,臨床方面多采用直接圖片鏡檢法進行真菌感染檢查,而KOH 濕片法作為應用范圍最為廣泛的直接鏡檢法,具有檢驗操作便捷、價格低廉等優勢,但由于該檢驗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進而可導致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顯著降低,從而易造成誤檢或漏檢的情況[4]。熒光染色法是一種含有熒光素物質的復合溶液,熒光素可通過對幾丁質重組酶進行有效標記,并與真菌細胞壁中的多糖物質進行結合,從而形成強熒光復合物,進而可致使真菌發出亮色熒光,以增加菌絲及孢子的可識別度,該檢驗方法的操作步驟相對簡單,且檢驗過程中無需對標本進行額外的加熱處理,從而有效減少了檢驗耗時[5-6]。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80 例疑似皮膚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各部位標本組織進行真菌檢驗分析后發現,觀察組的各部位標本檢驗結果及合計結果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進而說明,熒光染色法聯合KOH 濕片法在提升皮膚淺部真菌陽性檢出率方面更具有優勢。
綜上所述,在皮膚淺部真菌檢查中聯合應用熒光染色法及KOH 濕片法,有助于提升皮膚淺部真菌檢出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