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飛 侯衛東 趙乃順
(中部戰區空軍醫院 山西 大同 037006)
顱腦外傷是急診常見的重癥損傷疾病,需立即實施手術治療,降低致殘和死亡風險。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安全,但術后切口的恢復同樣關系著疾病康復效果。顱腦外傷患者病情危重,機體免疫力下降,增加術后切口感染風險,不利于疾病康復。外科切口感染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分析導致切口感染的發生原因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探究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和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抽取我院在2015 年4 月—2019 年8 月診治的顱腦外傷手術治療患者51 例進行研究,患者均在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并發癥。患者受傷原因如下:交通事故傷20 例,鈍器打擊傷15 例,高空墜落傷12 例,其他原因4 例。患者經過頭顱CT 檢查確診為顱腦損傷,其中開放性顱腦損傷14 例,閉合性顱腦損傷37 例。切口感染診斷標準:切口部位紅腫、熱痛,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切口處分泌物細菌培養結果顯示為陽性[2]。本次研究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內臟器官損傷、原發性顱腦腫瘤疾病、切口脂肪化、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等。
詳細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個人信息,手術操作時間、切口類型、術后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合并基礎類疾病等[3]。對可能導致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匯總、歸類分析,針對性進行研究。
患者手術治療后,用生理鹽水仔細清洗切口部位。用無菌棉簽蘸取切口處的分泌物放置在無菌試管中,立即送實驗室進行細菌培養。采用全自動細菌培養鑒定法進行檢測。
從數據分析可見,細菌感染、手術時間過長和Ⅲ類手術切口是導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合并基礎類疾病、住院時間長也是影響切口感染的原因,見表1。

表1 51 例患者切口感染發生原因數據統計
在23 例因細菌感染導致切口感染的標本分析中,共分離病原菌38 株,見表2。

表2 38 株病原菌分布及比例
術后切口感染是顱腦外傷手術治療的常見并發癥,一旦發生切口感染不但影響預后和生活質量,嚴重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治療統計發現,重癥顱腦外傷手術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0%,需治療進行重視。隨著急診顱腦外科手術的精細化程度增加,顱腦外傷患者接受治療的例數也逐漸增多,部分精細化手術可破壞血腦屏障或外周保護組織,病原菌侵入的風險大大提升,一旦急診處置不當可直接造成術后切口感染,降低患者預后。
從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可見,造成術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細菌感染、手術時間過長、Ⅲ類手術切口、基礎類疾病過多和住院時間長等。手術時間延長增加切口損傷程度和病原菌接觸的機會,使患者術后感染的風險增加。、Ⅲ類手術切口造成的切口感染通常發生在污染手術操作中,若處理不當或術后未及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可導致切口感染。患者合并的基礎類疾病越多,患者身體免疫力受損程度也隨之增加。例如合并糖尿病患者,長期的高血糖、高滲狀態可誘導機體產生活性氧,損傷機體細胞,若患者出現胰島素抵抗癥狀不僅會增加感染風險,還會導致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險情況[4]。醫院病房空氣中細菌含量和濃度相對較高,患者住院時間越長,與病原菌接觸的風險越高,越容易發生感染。除此之外,一些侵入性的操作也會增加切口感染風險,如氣管插管、導尿管等。
從病原菌分布研究上看,因細菌侵襲造成切口感染的首要細菌為革蘭陽性菌,因此在手術治療期間要加強對革蘭陽性菌的預防。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治療患者對常用抗菌藥物具有耐藥性,其中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對抗生素具有較高的耐藥性。在治療時需要進行藥敏結果培養,選擇合適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急診在進行顱腦外傷手術治療時,需做好充足的術前準備,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態、免疫力等,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式和切口縫合方式[5]。盡量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護理,消毒清潔徹底,縮短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正確的抗生素,綜合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風險。
綜上,導致顱腦外傷急診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較多,如細菌感染、手術時間長、Ⅲ類切口等。臨床治療中需重視切口感染的正確處置,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降低術后切口感染風險,促進患者疾病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