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星 閆俊萍 苗艷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在臨床手術室中,外科手術期間在無菌操作原則前提下采取更為嚴格的一系列隔離措施,即稱之為手術隔離技術,其實施目的主要為將正常組織與感染源、種植細胞、污染源、腫瘤細胞等隔離開來,以避免或減少感染源、污染源、腫瘤細胞等種植、散播、脫落等[1-2]。本文時間選取2018 年1—12 月內,對象選取婦科手術患者60 例,均根據隨機法分組,每組各30 例,即分析了在婦科手術中手術隔離技術的應用及效果,現闡述如下。
本次時間選取2018 年1—12 月內,對象選取婦科手術患者60 例,均根據隨機法分組,每組各30 例。比較基礎數據:實驗組年齡值為30 ~55(40.5±3.9)歲。控制組年齡值為31 ~56(41.7±2.4)歲。比較分析兩個組別基礎數據,結果發現P>0.05,說明可比較研究。
控制組在常規無菌操作要求下進行手術,基于此實驗組在手術中應用手術隔離技術,根據無菌原則,要求醫護人員嚴格、規范完成手術操作,具體隔離原則和無菌操作方法為:(1)首先對污染、無菌、感染等概念加以明確,對一般外科手術隔離技術如手術隔離、手術無菌、常規操作等予以嚴格執行,建立無菌區域,如手術期間分開使用紗布擦拭各類器械,且采用紗布墊保護切除的斷端,洗手護士對于隔離組織、器械、區域等不可采用手直接接觸。(3)其次在手術實施期間,確保各類物品處于無菌狀態,在區域進行隔離后,需將該去物品立即隔離撤出。(3)注意提前消毒處理手術中使用的醫療器械,且保持其正確傳遞,紗布、器械等使用之后需分開存放。(4)將無菌巾加蓋在切口周圍,減少細菌污染,保持隔離效果。(5)手術期間需暴露宮腔時,需在腹壁切開后,對切口創面采用切口保護器或紗布加以保護,如剖宮產手術中,應該采用無菌紗墊保護子宮切口周圍,盡可能的防止手術切口受到宮腔內羊水、血液等的污染,以防切口范圍和體腔受到陰道或宮腔內容物污染。手術器械在接觸胎膜或子宮內膜之前,需放置在制定的位置,以防其他手術用品和手術器械發生感染。在實施子宮肌層縫合等手術操作時,如果需從子宮內膜穿透,則需對隔離技術予以嚴格執行,且縫線在對子宮進行縫合后,不可用于其他腹壁各層縫合,以防發生交叉感染[3]。
比較兩個組別手術并發癥(包括腫瘤細胞轉移、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各類感染率(包括腹腔、切口等感染)以及滿意率(通過自制問卷調查,滿分100 分,分為三級,即不滿意、滿意、一般等,對應分值為65 分以下、90 ~100 分、65 ~89 分。)。
各項研究數據均接受統計學軟件SPSS19.00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用(%)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差異分別用χ2、t檢驗,當P <0.05 時,認為數據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個組別腫瘤細胞轉移、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發生率對比發現實驗組分別為3.33%、0.0% 優于控制組20.0%、26.67%,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并發癥分析對比[n(%)]
兩個組別腹腔感染、傷口感染等發生率對比發現實驗組分別為0.0%、3.33% 優于控制組16.67%、23.33%,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類感染分析對比[n(%)]
兩個組別總滿意率對比發現實驗組93.33% 優于控制組70.0%,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個組別滿意率分析對比[n(%)]
手術隔離技術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手術護理實踐指南》[4](2016 版)中,其指的是在無菌手術操作原則上,為避免或減少感染源、污染源、腫瘤細胞等種植、散播、脫落等,而將其與正常組織隔離的技術。目前在婦科疾病治療、部分消化道疾病、惡性腫瘤手術中,手術隔離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其可將術中出血量、細菌污染、術后感染、各類并發癥發生率等顯著減少,且臨床效果十分顯著[5]。同時該技術對于手術室專業知識、無菌環境、手術隔離技術規范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通過將手術隔離技術應用在婦科手術中,則可極大的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了,且可減少腫瘤細胞轉移,從而保障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手術隔離技術可采用一次性牽開保護器保護手術切口,可減少切口粘連嗯好出血,同時還能減少切口和腹腔污染[6]。本文的研究中,兩個組別腫瘤細胞轉移、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感染、傷口感染等發生率對比發現實驗組更優,差異顯著(P<0.05)。這表明在婦科手術中手術隔離技術的應用可顯著減少各類并發癥和感染現象發生。兩個組別總滿意率對比發現實驗組更優,差異顯著(P<0.05)。這表明在婦科手術中手術隔離技術的應用后患者滿意率更高。可以發現,在婦科手術中手術隔離技術的應用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在婦科手術中手術隔離技術的應用效果顯著,即可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合腫瘤細胞轉移,且可降低感染率,患者普遍較為滿意,因此需擴大樣本量,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