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航平
(貴航貴陽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慢性鼻炎鼻竇炎在耳鼻喉科是極為常見的病癥,治療后復發性較高,二次手術成為了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有研究稱,相較于傳統手術方法,修正性鼻內鏡手術對于治療復發性慢性鼻炎鼻竇炎有明顯療效[1]。本文探討修正性鼻先內鏡手術治療復發性慢性鼻炎鼻竇炎的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做如下報道。
將在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 例復發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臨床數據作為資料,按照隨機分配方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兩組,每組50 例,對照組行常規手術,觀察組采用修正下鼻內鏡手術,探究修正性鼻內鏡手術治療復發慢性鼻炎鼻竇炎的效果。對照組年齡21 ~59 歲,平均年齡(41.73±15.14)歲;前次發病距今時間6 ~10 個月,平均(8.03±1.89)個月;病程1 ~4 年,平均病程(2.58±0.95)年。觀察組年齡21 ~60 歲,平均年齡(42.08±15.31)歲;前次發病距今時間6 ~11 個月,平均(8.27±1.94)個月;病程1 ~4 年,平均病程(2.51±0.98)年。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復發慢性鼻炎鼻竇炎,可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納入標準:經病史觀察、鼻內鏡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炎鼻竇炎;既往有發病史,經治療獲得治愈后再復發。
排除標準:既往無藥物過敏史者;前次發病采取手術治療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行傳統手術:經CT 確定病變部位后修剪鼻毛,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收縮鼻腔黏膜,0.25 ~1mg/ 次,切除病灶,手術后清洗鼻內分泌物,半個月復查一次。
觀察組行修正性鼻內鏡手術: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中鼻道前穹隆、后鼻孔上穹隆、鼻中隔、眶下嵴、上頜竇口等解剖位置作手術標記,采用德國狼牌鼻內鏡手術系統(廠家: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切開鼻中隔黏膜,分離鼻中隔軟骨膜及骨膜,切除殘留鉤突,對前組竇篩予以開放,盡可能徹底切除鼻腔內息肉樣組織、鼻甲周圍病變組織、鼻竇口病變組織,采用凡士林紗條填塞止血。行額竇修正手術時,在鼻內鏡下對額突進行明確,將氣房破開,切除鼻腔內息肉,將額竇內膿液吸出,再行竇口成形術;如上頜竇口發生狹窄或竇腔內存在積液,需自下鼻甲上緣處作切口,對上頜竇開口予以擴大;如上頜竇內存在息肉,經上頜竇自然開口無法完全摘除息肉,需對中鼻道、下鼻道予以開窗處理,徹底摘除息肉,對竇內自然開口予以重建;如蝶篩隱窩病變嚴重或蝶竇口閉鎖,需自后鼻孔上穹隆垂直向上切開,于上鼻甲后下部處開放蝶竇口,向下擴大蝶竇口,切除竇內息肉,清除竇內膿液。術中盡可能保留正常的鼻腔黏膜組織,術畢采用膨脹海綿對術腔進行填塞止血。術后定期進行鼻內鏡復查,定期沖洗鼻腔,對鼻腔內囊泡、癡皮、粘連進行處理。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三月一次,調查手術有效率[2]。
對患者手術治療有效率進行調查,按照療效將其分為顯效(臨床病癥完全消失、粘膜組織上皮化)、有效(臨床病癥大幅改善、部分粘膜仍有水腫)、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息肉再次發生)。
使用SPSS19.0/20.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組間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組間計數資料采用“%” 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慢性鼻炎鼻竇炎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病程推移,患者病情不斷加重,易從鼻部癥狀發展為全身癥狀,還伴有鼻腔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故臨床需對慢性鼻炎鼻竇炎予以積極治療。鼻竇開放術是臨床治療慢性鼻炎鼻竇炎的主要手段,可切除鼻腔內息肉,開放鼻竇口,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由于鼻腔解剖結構特殊,手術視野受限,臨床主張在鼻竇開放術中應用鼻內鏡系統,手術醫師可通過鼻內鏡對患者狹窄的鼻腔和鼻道進行探查,將鼻腔內病變予以放大顯示,有利于明確鼻腔、鼻竇及鼻咽部的內部結構,擴大手術視野,提高手術操作的精確性和安全性[4]。
修正性鼻內鏡手術將內鏡手術器械與照明效果充分利用,使得手術更為精細,該手術方法創口小、治療徹底、帶給患者的痛苦較小,其治療效果在臨床已經逐漸得到承認。除此之外,修正性鼻內鏡手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內正常粘膜,糾正患者造成的鼻中隔偏曲,極大減少慢性鼻炎鼻竇炎的再次復發[5]。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顯效34 例,有效14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顯效25 例,有效14 例,無效11 例,總有效率為78%。
綜上,對于復發性慢性鼻炎鼻竇炎進行修正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效果較好,能夠促進癥狀緩解和鼻腔功能恢復,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具有大范圍臨床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