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輝輝 宋文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九一醫院消化內科 湖北 襄陽 441003)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率高,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病程長,反復發作,不易治愈。本病的誘發因素較多,長期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過大、飲食習慣不佳等均可誘發,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食欲減退、上腹疼痛不適、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若長期發展,可誘發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甚至胃癌。因此,早期的針對性治療至關重要。以往臨床多采用抑酸治療,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雷貝拉唑,旨在通過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但實際臨床應用效果一般,部分患者可因胃功能恢復較慢而仍有較明顯癥狀[1]。莫沙必利屬于促胃動力藥物,能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胃腸道消化癥狀,加快胃功能的恢復[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
114 例慢性胃炎患者,于2018 年6 月—12 月收治入我院消化內科,按治療方法進行分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灼痛、脹痛、鈍痛,伴噯氣、反酸、食欲減退等癥狀,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鏡下可見病變胃黏膜顏色發生變化,呈灰白或灰黃色,嚴重者可見黏膜下大血管、局部胃黏膜萎縮等;排除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治療依從性差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等無顯著差異,P>0.05。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單用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10mg/ 次,1 次/d,晨服。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使用枸櫞酸莫沙必利片,5mg/ 次,3 次/d,飯前服用[3]。兩組均治療4 周后評價療效,治療期間均嚴禁煙酒、辛辣刺激之物,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
顯效:消化道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復查胃鏡顯示病變胃黏膜完全修復,無炎癥遺留,恢復正常狀態;有效:消化道癥狀與體征明顯減輕,復查胃鏡顯示病變胃黏膜縮小50% ~70%,炎癥反應明顯減輕,周圍有輕度充血水腫;無效:消化道癥狀與體征無顯著改善,復查胃鏡顯示病變胃黏膜縮小不足50%,周圍炎癥仍較明顯,可見明顯充血水腫[4]。
統計治療后惡心嘔吐、反酸噯氣、劍突下脹痛等癥狀緩解率;觀察有無口干、乏力、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
應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臨床療效、癥狀緩解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屬于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實施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4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48%(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治療后惡心嘔吐、反酸噯氣、劍突下脹痛等癥狀緩解率分別為98.25%、96.49%、96.49%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18%、75.44%、73.68%(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比較[n(%)]
觀察組口干、乏力、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1%與對照組的5.26% 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慢性胃炎主要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病情相對較輕,但長期發展可演變為慢性糜爛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情逐步加重,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發病的重要病因,因此,臨床對慢性胃炎的治療十分重視,早期干預、抑制病情進展是治療的關鍵。
本病的發病與生活習慣、精神緊張等密切相關,大多患者在用藥后能緩解癥狀,但遇到誘因后復發,導致病情反復發作,較難治愈。雷貝拉唑是臨床常用的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通過與H-K-ATP 酶的可逆性結合,迅速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從而改善胃內環境,升高胃內pH 值,為胃黏膜的修復提供良好條件。其起效快、抑制胃酸力強、藥效持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在同類藥物中應用優勢明顯。但雷貝拉唑會延遲胃排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胃黏膜炎癥的消退,減慢了胃黏膜修復速度[5]。莫沙必利是臨床常用的促胃動力藥物,能選擇性作用于5- 羥色胺受體,促使體內乙酰膽堿的釋放,從而加快胃蠕動及胃排空,防止胃內容物潴留或反流入食管,減少胃內容物對胃黏膜的刺激,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復,并加快炎癥的消退[6]。雷貝拉唑聯合莫沙比利能協同增效,發揮各自優勢,能有效抑制了胃酸分泌,也增強了胃動力,有助于提升抗炎及胃黏膜修復效果,快速緩解臨床癥狀[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療效、癥狀評分上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當(P >0.05)。充分證明雷貝拉唑聯合莫沙比利對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明顯,癥狀緩解率高,能快速緩解胃黏膜炎癥,加快胃黏膜的修復和愈合,達到根治效果。
綜上所述,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確切,有效改善了癥狀與體征,促進了胃黏膜的修復,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