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靜 賈慧芳(通訊作者) 張詩艷 何春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新生兒室 江蘇 蘇州 215028)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常采用的救治技術之一就是新生兒臍靜脈置管,該技術具備較高的置管成功率,因此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經研究,臍靜脈置管置管技術會導致新生兒出現腹脹、臍部滲血、空氣栓塞、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并發癥,不利于病患預后。因此,新生兒臍靜脈置管期間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分析新生兒臍靜脈置管采用循證護理的效果及其對并發癥的影響。
納入年限在2018 年4 月—2020 年2 月,新生兒臍靜脈置管病例80 例,實驗組(n=40)予以循證護理干預,對照組(n=40)接受基礎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服務滿意度。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對中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新生兒均行臍靜脈置管;所選病例倫理委員均已批準;已簽署同意書[1]。
實驗組:年齡區間1 ~13h,(5.6±1.0)h;女性17 例,男性23 例;
對照組:年齡區間1 ~14h,(5.6±1.1)h;女性18 例,男性22 例。
對照組(n=40)接受基礎護理干預。
實驗組(n=40)予以循證護理干預: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成員由UVC 醫生2 人,主管護師5 人共7 人組成。
提出問題:循證小組討論提出UVC 術后護理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妥善固定導管,降低臍部滲血、導管異位、脫管的發生,提高靜脈輸液安全、預防和減少UVC 并發癥的發生,例如導管相關性感染、腹脹、臍部滲血、空氣栓塞、導管移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
實施方案:①做好前準備工作,通過心電監護新生兒,取合適的體位,保持新生兒呼吸通暢;②取仰臥位,對新生兒制動,通過碘伏對臍部消毒,常規鋪巾,剪斷臍根部1.5 ~2.0cm,對導管插入深度進行評估,使用生理鹽水10ml 對導管進行預沖,防止導管出現氣泡;嚴格遵循相關置管操作原則及標準,確保導管插入預期深度;插管完成后做好臍帶切面打結,妥善固定導管,防止新生兒出現臍部出血;通過床邊X 線攝片對導管定位,固定好導管;保持導管暢通,及時處理插管時間過長的情況,避免血管內膜損傷、血液倒流等病癥;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觀察新生兒排氣、臍部及其周圍情況,若新生兒出現異常反應則需立即匯報主治醫師。
對比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服務滿意度。
本院自制評分表評估護理服務滿意度,百分制,分數與護理服務滿意度呈正比[2]。
使用SPSS23.0 軟件,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以% 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s)形式表示,P<0.05 表示兩組患者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更低, 與對照組數據比對更優,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實驗組護理服務滿意度更高,與對照組數據比對更優,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新生兒護理服務滿意度[n(%)]
新生兒常采用臍靜脈置管,主要與新生兒臍帶未干且靜脈尚未關閉,因此通過臍靜脈置管可有效避免靜脈穿刺次數,減少患兒損傷,降低新生兒疼痛程度。雖然臍靜脈置管具備較高的臨床價值,但仍會誘發新生兒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影響新生兒預后[3]。因此,有效的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患兒導管相關性感染、腹脹、臍部滲血、空氣栓塞、導管移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并發癥而言是非常必要的[4]。
循證護理通過提出問題制定有計劃的護理方案,結合護理經驗、查詢資料等制定規范性、科學性的護理方案,提高護理質量,做好導管護理,延長臍靜脈置管時間,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5]。經本文數據分析可見:實驗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更低,與對照組數據比對更優,差異顯著(P<0.05),說明循證護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兒并發癥;實驗組護理服務滿意度更高,與對照組數據比對更優,差異顯著(P<0.05),說明循證護理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新生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新生兒臍靜脈置管采用循證護理的療效更高,可有效控制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