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勤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11)
偏癱是中風的主要后遺癥之一,又被稱為半身不遂,主要是指患者的一側肢體由于肌力減退導致出現肢體運動和生活自理能力障礙的病癥[1-2]。為了研究康復護理配合針灸在治療中風偏癱中的臨床療效,本文特選取了60 例患者展開分組討論,結果證明,該治療方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預后效果,詳細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期間收治的60 例中風偏癱患者為本次研究資料來源,按照隨機分類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聯合組各30 例,本次入選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年齡皆分布在52 ~7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25±8.49)歲,參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9:11 腦出血患者占18 例,腦梗死患者占12例;聯合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8:12,腦出血患者占17 例,腦梗死患者占13 例。經檢查,兩組患者皆符合中風偏癱的診斷標準(出現明顯的站立不穩、 嘴歪、舌斜等癥狀),無精神疾病史,皆知悉此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在年齡、性別等一般研究資料比較中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先對患者的偏癱病情做準確評估,以此為依據選擇穴位實施針灸,針對下肢存在活動功能障礙的患者,一般選擇陽陵泉、足三里、血海以及環跳等穴位進行針灸;針對上肢存在活動功能障礙的患者,一般選擇外關、曲池等穴位進行針灸;針對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一般選擇在頭部反射區進行針灸。堅持每天1 次針灸治療,20min/ 次,1 周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3 個療程。
聯合組患者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康復護理配合針灸,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針對早期臥床不起的患者,首先,要做的是按摩患肢肌肉,避免長期缺乏運動造成肌肉萎縮。其次,做屈伸膝、肘、手指等訓練,避免關節僵化逐漸失去正常運動功能;(2)針對能夠起床活動的患者,可以輔助其進行站起和坐下的訓練,可在板凳上做踢腿和屈伸膝的訓練,以此來促進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復;(3)針對能夠獨立行走的患者,可以適當進行步行和上肢功能訓練,主要包括拄拐步行、獨立步行、上下樓梯和協調運動等訓練,每天的運動量需根據患者的實際身體狀況作適當調整。此外,還需注重訓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例如進食、穿衣、洗漱和如廁等方面的能力。堅持每天做以上康復訓練,2次/d,30min/次。
(1)觀察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效:通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肢體恢復活動能力;有效:通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肢體活動能力逐漸恢復;無效:通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或者加重,缺乏運動和生活自理能力[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 有效)例數/60×100%。
(2)使用Barthel 指數和Fugl-Meyer 評價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進行評分[4]。
數據納入SPSS23.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高于參照組的70%,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的對比[n(%)]
通過Barthel 指數和Fugl-Meyer 標準對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治療前,兩組患者評分比較差異小(P>0.05)不具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肢體運動能力 生活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 30 29.94±4.62 63.51±5.02 32.19±3.83 68.75±5.45參照組 30 29.87±4.53 55.68±5.33 33.04±3.86 60.64±5.05 t - 0.059 5.857 0.856 5.978 P - 0.953 0.001 0.395 0.001
中風偏癱是一種腦血管病的常見癥狀,是指同一側的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造成偏癱的病因較為復雜多樣,但就總體而言,與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增高都有著不可分離的關聯[5]。實際上,任何可能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都可能導致偏癱,而腦血管病是最常見的病因。該病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分為四種,其一為早期偏癱(偏癱癥狀輕微、若不仔細檢查易被遺漏),其二為弛緩性偏癱(同側上下肢運動障礙還伴隨明顯的肌張力低下),其三為痙攣性偏癱(通常是由弛緩性偏癱發展而來,最顯著的特點即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其四為意識障礙性偏癱(多為突發性癥狀,常表現為頭和眼各項一側歪斜), 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將很可能永久性的失去肢體活動功能,造成殘疾的嚴重后果。
目前,治療該病的有效方式除了常規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作業治療外,還有傳統的康復治療,此外就是中醫針灸治療,本文著重研究康復護理配合針灸對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根據患者的不同部位功能障礙通選擇穴位進行針對性的針灸,例如,下肢活動功能障礙選擇陽陵泉、足三里、血海以及環跳等穴位,上肢活動功能障礙選擇外關、曲池等穴位,語言功能存在障礙者選擇頭部反射區的穴位,對這些穴位進行針灸不僅能夠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加快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障礙,增強患者的意識,促進語言功能恢復,使患者逐漸恢復正常活動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而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復護理方案,以此為標準進行的各項功能性鍛煉,不僅加強了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而且還有效的提高了其進食、穿衣、洗漱和如廁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綜合來看,若只是單獨采取針灸治療,其治療后的康復效果不顯著,只有配合康復護理干預,才能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為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有效的保障。依據研究數據顯示,聯合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且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水平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對中風偏癱患者實施康復護理配合針灸,能夠促進患者的肢體運動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取得良好的治療預后效果,在護理中具備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