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世翠 廖艷 羅日云 劉婷 楊雪蓮 黃曉景 陳湘(通訊作者)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疼痛科 廣西 南寧 53007)
隨著疼痛被列為繼體溫、血壓、呼吸、脈搏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 疼痛的管理越來越受到醫院的重視[1]。臨床疼痛的管理模式發生巨大轉變,不再單純為控制疼痛,發展為綜合評估、超前預防、及時治療的疼痛管理方案[2-3]。護士在醫療活動中不僅是執行醫囑的主體[4],還在醫療質量評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疼痛管理也是如此。掌握一定的疼痛護理知識和技能是將來在工作中為疼痛患者提供優質護理的前提[5-6]。護士缺乏疼痛知識是有效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礙之一,提高疼痛相關知識,改善其疼痛管理認知度,是一種促進疼痛管理、提高護理質量的有效措施[7-8]。因此,從提高患者就醫體驗及患者擁有免除疼痛的權利來講,在全院范圍內進行疼痛管理專業知識培訓是非常必要及迫切的。為此,基于我院多年疼痛診療與管理經驗,組建全院各臨床科室疼痛專業小組,并采用微課視頻結合情景模擬教學對小組成員進行疼痛相關知識,同時定期對各科室疼痛護理知識及管理水平進行評估與考核,提高臨床疼痛管理水平?,F將經驗與效果報道如下:
組建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疼痛管理小組,結合我院疼痛學科近30 年的發展經驗,同時參考文獻[9-10]等制定疼痛管理總流程、規范化管理制度、疼痛管理指標查檢表。分別對我院26 個臨床科室進行疼痛管理現狀水平測試后,用Epidata3.1軟件雙人錄入后建立基線調查數據庫,使用SPSS22.0 軟件對基礎數據行進分析,結果顯示:疼痛評估準確率為40.13%,疼痛病情觀察及時率為27.15%、疼痛護理記錄合格率為33.33%,疼痛控制滿意度為79.22%。
分析當前全院各科室在疼痛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疼痛小組成員運用PDCA 法組織討論,分析影響疼痛管理水平的因素。收集并整理后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護理人員存在疼痛基礎知識欠佳, 疼痛評估方法不科學、疼痛記錄不規范等問題;(2)非常有必要對工作在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采取有效的培訓方式,優化流程和制度,建立符合我院特色的規范化疼痛管理模式。
基于上述數據分析與臨床疼痛管理小組討論,制定以下管理措施:
1.3.1 建章立冊,提高管理水平
疼痛管理小組制定了疼痛管理制度,明確組長、副組長、秘書、聯絡員職責并落實,在小組成員內通過自薦、推薦出特長生組成培訓組,進行課件制作和微課視頻錄制,并選派核心成員參加國內各種疼痛專業相關學術會議,與全國疼痛護理重點專科醫院進行交流學習,對培訓內容進行規范統一化;制定小組每日培訓、每月培訓、季度培訓清單,所有組員參加小組舉辦的各類培訓講座,擔任科室疼痛管理聯絡員,對培訓內容上傳下達,充分發揮傳播知識作用,指導督查科室疼痛管理。
1.3.2 編寫《疼痛管理手冊》,規范疼痛管理
疼痛組匯集全組力量,在護理部指導下編寫了《疼痛管理手冊》發放到各臨床科室。本手冊內容涵蓋疼痛管理的基本知識、急慢性疼痛管理、特殊人群疼痛處理臨床疼痛方法等內容;分別解答護理人員在臨床疼痛管理中已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困惑;制定疼痛管理制度細則、鎮痛風險評估制度、疼痛評估、疼痛護理滿意度量表、疼痛護理敏感指標查檢表、疼痛護理管理質量指標等。手冊凝練了疼痛精細化管理的護理措施,使疼痛實現精準化護理,受益患者。
1.3.3 開展護理疼痛管理培訓
對各科室疼痛聯絡員、全院新入職工及輪轉、規培護士進行疼痛管理相關知識的培訓,培訓內容重點集中在:(1)疼痛評估方法及評估記錄的規范化;(2)疼痛聯絡員對科室護士疼痛管理的培訓方式及考核;(3)通過工作坊的形式,全組成員探討各科在疼痛管理培訓、實施過程中的技巧和優秀經驗,分享國內外疼痛管理的新理念,探索更合理的疼痛管理機制;(4)制作臨床不同疾病導致的疼痛管理微課;(5)定期派遣各科疼痛聯絡員科室交叉檢查與情景模擬教學。
1.3.4 統一疼痛評估工具
針對部分科室缺乏疼痛評估工具及評估工具不統一的現象,疼痛組重新設計制作疼痛評估尺,下發各科室應用,保證每位護士人手一份,規范、統一了使全院臨床科室的疼痛評估工具。指導特殊區域科室。如急診、重癥監護室、兒科、新生兒科運用正確的評估工具。
1.3.5 運用敏感指標監控,持續改進疼痛管理
小組內招募二級質控成員,建立以疼痛評估準確率、疼痛病情觀察及時率、疼痛護理記錄合格率、患者疼痛控制滿意度這四項作為疼痛管理敏感指標,制定了相應的查檢表和滿意度調查表,作為疼痛管理一、二、三級質控的標準,使疼痛管理過程中能更精準、及時、有效的發現存在問題。所有科室疼痛聯絡員對新版疼痛質控檢查表和疼痛滿意度調查表進行統一培訓后,運用到臨床工作中進行疼痛管理的監控,使用80/20 法則進行分析,對存在問題進行PDCA,進而促進疼痛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運用SPSS22.0 統計數據,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非正態分布采用四分位數法(P25,M,P75)。率的比較使用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使用Pearson 或Spearman相關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018 年1—6 月全院臨床科室調查結果顯示:疼痛評估準確率95.46%,比2017 年下半年提高了53.9%;疼痛病情觀察及時率97.24%,比2017 年下半年提高了32.3%;疼痛記錄合格率98.21%,比2017 年下半年提高了53.85%,疼痛控制滿意度92.52%,比2017 年下半年提高了11.52%。詳見圖1 ~4。

圖1 不同時間點全院臨床科室疼痛評估準確率比較

圖2 不同時間點全院臨床科室疼痛評估及時率比較

圖3 不同時間點全院臨床科室疼痛評估合格率比較

圖4 不同時間點全院臨床科室疼痛評估滿意度比較
在本研究中,第一階段(2017 年3—6 月),第二階段(2017年7—12 月)全院疼痛管理整體改善不明顯,特別是疼痛評估準確率和記錄合格率有待提升。基于當前疼痛組的現狀,2018 年制定新的工作計劃、目標,繼續推行疼痛管理的標準、疼痛管理的評估方法、疼痛管理模式及疼痛管理。第三階段(2018 年1—6 月)結果顯示,全院疼痛管理成效取得突破性進步,各項指標達到90% 以上,其中三項查檢指標合格率≥95%,患者滿意度達到三甲醫院要求。同時確保了護士對患者的疼痛評估更加準確,患者對疼痛護理工作滿意度得到進一步提高,動態評估患者疼痛,及時反饋,并進行提前干預,促進患者早日得到康復。
以疼痛科牽頭成立疼痛護理管理小組,積極實施疼痛管理改革創新,從各科室自愿申報、選拔護理骨干加入,對成員進行有計劃的、規范的統一的培訓,凝練疼痛管理的護理措施,應對困難和挑戰。下一步開展情景模擬結合微課視頻教學,提高臨床護士對疼痛評估、操作流程、藥物使用規范度、患者的宣教能力、
溝通能力、人文關懷等規范的疼痛管理,進行準確的疼痛評估,有利于準確全面地評估疼痛病情,為臨床疼痛診. 療提供依據,為適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促進疼痛護理的發展,推進優質護理內涵,使疼痛實現精準化護理,受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