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彬
(黔東南州中醫醫院 貴州 凱里 556000)
面癱又名面神經炎,俗稱“吊線風”、“口角歪斜”,中醫稱為“口僻”。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征是口角下墜、面部歪斜、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留涎流淚,并有發病急的特點[1]。關于面癱祖醫有大量的記載,《諸病源候論·偏風口? 候》曰:“偏風口? 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靈樞》又言∶“足陽明之筋,其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對于面癱的病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感受風邪,內因主要是氣血不足、風痰阻絡、氣血血瘀、肝陽上亢等。中醫是治療面癱的主要方法,我們在治療面癱中配合綜合的中醫護理干預,效果良好,現總結如下。
84例面癱患者均符合《神經病學》(第五版)[2]中的診斷標準。其中周圍型面癱68 例,中樞性面痰16 例。男51 例,女33 例,年齡25 ~75 歲,平均(35.8±3.6)歲;病程6h ~56h,平均(25.6±3.5)h。隨機分為A 組及B 組,各42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主要有拔罐、穴位貼敷、針刺、按摩等。治療中A 組為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準備治療相關器械,常規消毒,治療中及治療后的觀察。B 組采用中醫綜合護理,包括:(1)情志護理。由于面癱會導致容貌變化,患者一時難以接受,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因此,在患者入院時通過焦慮測評掌握患者的焦慮程度,并向患者解釋測評的目的和意義,促進患者積極配合。同時熱情接待,帶患者熟悉醫院環境,以免患者因進入陌生環境而加劇焦慮。祖醫認為不同的患者情志有別,如水行者易驚恐、金行者易悲傷[3]。因此,可以通過中醫的七情特點及五行生克理論對患者情緒進行干預。如根據“喜勝優” 理論,在患者住院期間通過與患者交談輕松話題,使其內心充滿喜悅,忘卻病痛。還可應用“借情” 法,根據患者的喜好播放音樂,使其心情愉悅。(2)穴位貼服時的護理。協助患者取坐位,準確選穴(雙側足三里,患側太陽、陽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等穴位)。貼服時間以4 至6 小時為宜,取貼時動作要輕微,以免拉扯產生疼痛。(3)針灸時護理。在調節電流時要從小到大,并問詢患者的感受。針灸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并叮囑患者一有不適及時告知,以免出現暈針。針刺結束后進行面部按摩,患者取仰臥位,先用揉法揉患者面部,頰部,使面部肌肉放松,然后以拇指或中指點按上述穴位,最后沿口角—耳后—眉弓—發際施以推法。(4)康復訓練。主要包括抬眉訓練、閉眼訓練、聳鼻訓練、示齒訓練、努嘴訓練、鼓腮訓練。每項訓練護士要精心指導,必要時做示范。(5)健康教育。a. 做好面部保暖,居家時可用熱毛巾敷,每日5 ~6 次,每次10min。盡量不外出,若必要外出時要帶口罩,以防受涼。b. 減少眼睛的使用頻率,特別是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c. 做好口腔護理,每日早晚用生理鹽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d. 飲食指導。食物以松軟、清淡、易消化為宜,將食物放在健側舌后方,細嚼慢咽,少量多餐。進食后可用生理鹽水漱口,保持口腔干凈。
(1)療效: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顏面及各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面部肌肉有輕微無力及不對稱;有效:患側面部肌肉無力象明顯,但眼可完全閉合;無效:未達以上標準或無改善。(2)護理滿意度。通過自制調查表,進行一對一的調查,將護理效果分為滿意、不滿意。
本研究應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 組總顯效率為64.29% 低于B 組的83.33%,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A 組護理滿意度為80.95%(34/42);低于B 組的95.24%(40/42)(χ2=4.086,P<0.05)。
B 組治愈時間為(36±1.1)d 少于A 組的(6.1±2.3)d(t=63.549,P<0.05)。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改變,在工作及生活多重壓力下,面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就其治療方面,中醫凸顯其獨特的優勢,結合多種理論,通過多種治療手段,從疾病根本出發,達到根除病灶的效果。如閃罐療法可通過刺激皮膚腠理,使其處于輕微開泄狀態,通過反復吸拔,引邪由里及表,驅邪外出。穴位藥物貼敷可使藥物經皮透入,刺激腧穴和特定藥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起到由外達內之效,調和氣血,疏風散邪,疏通經絡,達到祛除疾病的作用。中醫除治療方法有其獨特之處外,其護理也具獨特性。中醫情志是中醫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人有七情,若其受損必導致情志不暢。而情志護理可結合七情特點及五行生克理論,根據患者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從而促使情志平衡,心情舒暢。按摩及康復訓練主要是通過刺激患者各區功能神經末梢,促使血液循環而達到恢復功能的目的。
總之,在面癱治療過程中給予中醫綜合護理能夠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