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唐坤旗
(黔東南州中醫醫院 貴州 凱里 556000)
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最常見一種傳染性疾病,其發病率極高,臨床以發熱、鼻塞、流涕、咳嗽以及咽部腫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上感多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由于病毒感染類型較多并且變異快,使得病毒感染的臨床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常以對癥治療為主,但是治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1]。上感屬祖醫中“濕熱證” 范疇,主要以散熱、解表、清肺、祛風為主。本研究采用麻杏石甘湯治療急性上感,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抽選2019 年6 月—12 月符合《實用內科學》[2]診斷標準的90 例急性上感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3 例,女37 例,年齡50~78歲,平均(54.3±8.5)歲,病程1~5d,平均(2.2±1.5)d。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對照組常規予以止咳、退熱等對癥支持治療,患者如有細菌感染指征則予以相應的克林類或者是頭孢類抗細菌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麻杏甘石湯加味治療,方藥組成:炙麻黃10g,生石膏30g,杏仁、連翹、桔梗、蘆根各12g,瓜萎、陳皮、板藍根各15g,牛蒡子、佩蘭、黃芩、防風各15g,甘草8g。加減: 熱邪上壅、咽痛者,加牛蒡子和射干以清熱利咽;肺熱內盛、身熱甚者,將方中石膏增加至50-120g 以清泄肺熱;肺氣不宣咳嗽較甚者,加冬花及紫苑止咳寧嗽;熱盛傷津、咽燥口干者,加玄參和花粉以清熱生津。水煎取汁,每日一劑,分早、中、晚3 次服用,5 天一療程。
觀察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變情況;記錄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通過相關標準評定治療效果并進行比較;觀察并記錄兩組不良反應。
①顯效:治療3d 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或者是有明顯改善。②好轉:治療3d 后患者體溫下降,臨床癥狀及體征亦有所好轉。③無效:治療3d 后患者癥狀體征未有改善或反而加重。
觀察組3d 退熱率88.89%(40/45)顯著高于對照組66.67%(30/45),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總有效率95.56% 高于對照組82.22%,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例)
觀察組咳嗽消退、咽腫消退、流涕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咳臨床癥狀平均消失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咳臨床癥狀平均消失時間對比(±s,d)
組別 n 咽痛消退 止涕 咳嗽消失觀察組 45 2.48±1.03 2.09±1.01 1.70±1.23對照組 45 3.89±1.01 3.22±1.21 2.87±1.52 t - 9.091 6.664 5.561 P - 0.000 0.000 0.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大約70% ~80% 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病毒主要包括冠狀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亦可繼發于病毒感染之后,主要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鏈球菌比較多見[3]。中醫認為上感的主要病因是外邪乘虛而入,以致衛表被郁,肺失宣肅,病位在肺衛,并具風寒濕并郁熱的特點。
麻杏石甘湯中麻黃專疏肺郁,具有平喘止咳之效;石膏清肺胃之熱以生津,兩種藥相伍為君藥,一宣肺一清熱,既宣肺壅,又清肺熱。膽南星功善豁痰清熱;瓜萎清熱滑痰、散結寬胸之功顯著;浙貝功擅潤肺化痰止咳,三藥合用,一清一潤,清熱化痰散結功效倍增[4]。黃芩最能清降肺中之熱,桅子善清三焦火熱,二藥相須降泄同施,清肺經伏火功效益彰。桑白皮最能瀉肺平喘。六藥合用清肺熱、化痰結作用倍增,共為臣藥助君藥之療效。杏仁肅降肺氣,桔梗開宣肺氣,二藥合用復肺之宣降;陳皮理氣消痰,云苓健脾滲濕,麥冬潤肺養陰,此五味共為佐藥[5]。本方為麻杏甘石湯進行加減而成,具有清熱肅肺,化痰止咳之功用,使患者氣順火降、熱清咳止。
本研究結果顯示,加用麻杏石甘湯的觀察組,3d 退熱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其他咳嗽、咽腫、流涕等癥狀的平均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加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在解除臨床癥狀以及縮短病程的療效方面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