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 上海 200137)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多發病,腰背痛等臨床癥狀極大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嚴重者會并發周圍神經損傷,導致癱瘓[1]。手術治療雖可解除神經根、馬尾神經根壓迫,緩解患者神經癥狀。但術后易出現神經根周圍組織粘連,導致癥狀反復,及時予以有效訓練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關鍵。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79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個體化時間康復訓練的應用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 年2 月—2019 年10 月我院79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將2018 年2 月—2018 年11 月的36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8 年12 月—2019 年10 月的43 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均經X 線片及臨床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符合手術適應證,排除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壓縮性骨折者。對照組:男22 例,女14 例;年齡35 ~67 歲,平均年齡(50.91±6.23)歲。研究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35 ~68 歲,平均年齡(51.76±5.49)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兩組均行經后路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向患者講解術后堅持康復訓練的意義、目的,指導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被動肢體按摩、踝泵訓練、支撐腰部訓練等常規訓練,告知患者及家屬訓練過程中相關注意事項。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個體化時間康復訓練干預,(1)個體化心理干預,結合患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及實際心理狀態,選擇影像視頻、宣教手冊等方式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并指導患者采用靜思冥想、聽音樂等方式自我調節負性情緒。(2)康復訓練,a 術后1 ~7d,指導患者做被動抬腿運動,抬高幅度60°,懸空保持10s,每日上下肢各練習5 次,交替進行;b 術后8 ~14d,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訓練,每次20 ~30min,每天3 次;c 術后15d 指導患者開始進行腰椎屈曲訓練,包括立位訓練、坐位訓練,訓練初始強度為每天40 ~60 次,逐步增加至患者腰椎運動幅度正常。在患者出院前指導患者掌握正確訓練方案,保障患者出院后可有效訓練。兩組均干預3 個月。
(1)采用我院自制《康復訓練依從性調查問卷》評估兩組康復訓練依從性,康復訓練期間完全遵循康復方案鍛煉為完全依從;存在1 ~2 次不配合訓練或拒絕訓練的行為為部分依從;出現3 次及以上不配合訓練或拒絕訓練的行為為不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計入康復訓練依從率。(2)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分數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腰椎功能,總分0 ~29分,評分越高,腰椎功能恢復越好。
研究組完全依從26 例,部分依從16 例,不依從1 例;對照組完全依從13 例,部分依從15 例,不依從8 例。研究組康復訓練依從率97.67%(42/43)較對照組77.78%(28/36)高(P<0.05)。
干預前,兩組JOA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JOA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JOA 評分(±s,分)

表1 JOA 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3 11.57±1.79 23.58±2.63對照組 36 12.03±2.12 18.79±3.04 t-1.030 7.413 P->0.05 <0.05
現階段,手術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治療方式之一,但患者預后康復效果不僅受手術醫師技術操作、手術創傷影響,還與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密切相關。常規康復訓練多依照既往臨床康復經驗指導患者鍛煉,整體效果不理想。
個體化時間康復訓練干預為新型康復訓練方案,具有階段性等特點[2]。本研究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個體化時間康復訓練,結果顯示研究組康復訓練依從率97.67% 較對照組高(P<0.05)。個體化時間康復訓練干預通過知識宣教、心理疏導可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緩解負性情緒,增加患者對術后康復鍛煉重視,提高鍛煉積極性。同時,制定階段性康復訓練內容,早期抬腿訓練,可減輕神經壓迫,促使下肢肌肉功能恢復;中期腰背肌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背肌血液循環,增強腰背部位肌肉力量,提高腰椎穩定性;而腰椎屈曲訓練能使腰椎間盤應力恢復平衡,改善腰椎活動范圍[3]。本研究數據還表明,干預后研究組JOA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提示該康復訓練方案可促使患者腰椎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個體化時間康復訓練干預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可提高患者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改善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