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急診科 青海 西寧 810012)
“急性胸痛” 是急診科常見的就診疾病之一,占急診內科疾病的5% ~20%,占急診門診的20% ~30%[1-2],該疾病涉及到多系統,與之相關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張力性氣胸等。快速、準確的鑒別診斷是急診處理的難點和重點,在醫療救治中如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意外死亡,提高生存質量[3]。故優化就診流程對提高胸痛患者搶救成功率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對急性胸痛患者的就診相關流程進行了優化,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2017 年1 月—12 月于急診科就診的100 例急性胸痛患者為對照組,男女比例59/41,年齡18~83歲,平均年齡(60.4l±2.32)歲,其中心源性急性胸痛患者有91 例,非心源性急性胸痛患者有9 例,選取2018 年1 月-2018 年12 月采取優化就診流程后的急性胸痛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組,男女比例64/36,年齡19 ~84 歲,平均年齡(62.53±2.57)歲,其中心源性急性胸痛患者92 例,非心源性急性胸痛患者8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礎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前往急診分診臺分診,如以急性胸痛為癥狀立即檢查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聯系心血管內科住院總會診,并迅速做好急救藥物準備,及時吸氧并監測心電圖,抽血化驗后以合理用藥并向搶救室轉移。
研究組:優化院前就診流程:簽署建立120 院前急救及周邊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救治系統,加強業務培訓,快速識別胸痛患者并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優化院內就診流程:張貼胸痛患者優先標識及胸痛患者優先辦理就診卡,組建院內多學科協作機制,梳理并建立起院前及院內一站式快速搶救綠色通道及急性胸痛分診流程圖、ACS 診療流程圖、低危胸痛診療流程圖等多項流程圖,當患者到達急診科后急診分診臺護士對患者快速分診及聯系心內科住院總醫師,急診科接診醫師進行患者初步病情評估,根據血壓、心電圖等各項指標初步確定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最終構架起以急性致命性胸痛為主的心血管急危重癥協同救治體系。最后分析兩組患者分診時間、急診滯留時間及患者滿意度。
采用SPSS18.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和研究組分診時間分別為2.23±0.32 分鐘和1.98±0.29 分鐘,急診滯留時間分別為11.25±9.52 分鐘和8.16±7.34 分鐘,電話隨訪患者滿意度評分為87.32±6.77 分和95.24±3.21 分,兩組數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分析(±s)
組別 例數 分診時間(min)急診滯留時間(min)患者滿意度(分)研究組 100 1.98±0.29 8.16±7.34 95.24±3.21對照組 100 2.23±0.32 11.25±9.52 87.32±6.77 t- 5.789 2.570 10.571 P- 0.000 0.011 0.000
急診胸痛由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因素引起,是急診科常見病癥之一,其病因復雜,病情兇險,且短時間內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快速識別及優化院內就診流程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4]。而我國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公眾的認知水平不足以及醫療系統缺乏快速救治通道[5]。缺乏有效的快速救治機制包括兩方面,一是醫院內傳統救治流程不能滿足快速救治的需要,未建立急性胸痛的快速救治綠色通道以及先救治后收費的機制,使院內救治延誤;二是院前急救系統不能適應胸痛救治的需要。同時,院前急救系統要與院內的綠色通道進行有機整合,實現無縫銜接[6-7]。我院自建立胸痛中心以來全面優化急性胸痛患者就診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相比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優化就診流程后分診時間、急診滯留時間及患者滿意度顯著改善。
但在整個救治過程中急診醫護人員的鑒別診斷尤為重要,在今后臨床工作中可通過提高其對胸痛的認知,加強醫護人員尤其是急診規培、輪轉人員對胸痛臨床表現及處理方法等專業知識培訓,開展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有效降低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診時間及滯留時間,為積極開展搶救工作節約時間,進而提高胸痛患者搶救成功率和生存質量。因此,加強急診分診人員培訓,完善急診患者就診流程,制定規范及相應救治標準,對急診科醫療工作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