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然
(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神崗衛生院 廣東 廣州 510980)
高血壓病是基層常見的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是導致多種重要組織器官疾病的危險因素,嚴重可致殘致死,因此,長期血壓監測和治療干預具有重大臨床積極意義[1]。近年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和家庭醫生模式的開展,利于社區醫生對患者病情診治和健康指導。故本院在高血壓病的家庭醫生管理、診斷、治療和隨訪基礎上,探究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穿戴設備對社區高血壓病的防治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4 月于我院就診治療的原發型高血壓患者200 例,均符合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2],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觀察組(n=100 例),男63 例,女37 例,年齡35 ~78(63.4±12.1)歲,體質量指數(BMI)21 ~27(24.15±0.57)kg/m2,高血壓分級:Ⅰ級34 例,Ⅱ級38 例,Ⅲ級28 例。對照組(n=100 例),男60 例,女40 例,年齡38 ~79(62.8±10.9)歲,體質量指數(BMI)21 ~26(23.92±0.63)kg/m2,高血壓分級:Ⅰ級32 例,Ⅱ級41 例,Ⅲ級27 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進行家庭醫生管理模式。(1)建立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為高血壓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進行家庭醫生服務計劃簽約,進行血壓分級、危險因素分級管理,制定相應的降壓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高血壓相關專業知識健康宣教,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指導并監督患者進行定時血壓監測,對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2)患者需進行每3 個月一期的復診,并進行相應臨床檢查和病情評估,并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和干預措施。(3)健康跟蹤,健康宣教講座:①向患者講授高血壓相關專業知識,指導患者如何正確防治高血壓,1 次/ 月;②電話隨訪,醫囑患者按時按量服藥,提高老人用藥意識,提醒患者注意控制不良自我行為,2 次/ 周;③入戶隨訪:給予患者及家屬心理支持,監督患者自我管理情況,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佩戴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穿戴設備。發放智能穿戴血壓計與使用手冊,指導患者在智能手機安裝好對應的APP,確保智能穿戴設備在聯網和正常使用狀態后,錄入對應的患者信息,并教授患者如何正確使用;患者每天務必佩戴智能穿戴血壓計,實時監測的患者數據會通過內置感應器通過物聯網傳送至云平臺,繼而進行綜合統計與分析后,通過手機微信、短信和APP 等方式將信息反饋給患者,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和風險因素預警。社區醫護人員可以登錄云平臺,獲知患者相關數據,并及時對異常情況進行監測與干預,提供電話咨詢、健康宣教、遠程診斷與急救指導等服務。
隨訪1 年,對比兩組干預前后血壓變化,統計兩組干預后的血壓控制率、服藥依從性和自我行為控制情況。(1)血壓控制率:優良(血壓控制在<140/90mmHg 的時間>9 個月/ 年)、尚可(血壓控制在<140/90mmHg 的時間>6 個月/ 年)及不良(血壓>140/90mmHg 的時間>6 個月/ 年),統計血壓控制率[2]。(2)服藥依從性:采取用藥依從性Morisky 量表進行評分,總分8 分,<6 分為依從性差,分值與服藥依從性成正比[3]。(3)自我行為控制情況:采用問卷調查,題目包括控制體重(BMI <25kg/m2)、保持運動量(≥30min/d且3次/周)、睡眠時間充足(≥6h/d)、限鹽(<6g/d)、限酒(<50ml/d)和控煙(<5 支/d)。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分析。
干預前,兩組血壓水平和服藥依從性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的血壓水平均顯著下降,服藥依從性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顯著更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壓水平和服藥依從性比較(±s)

表1 兩組血壓水平和服藥依從性比較(±s)
注:* 為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 <0.05。
組別 n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治療依從性(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00 155.2±12.8 128.3±14.5* 105.2±9.6 85.5±8.2* 5.04±1.02 7.03±0.78*對照組 100 154.6±14.1 140.5±13.5* 105.6±10.1 94.7±7.9* 5.19±1.19 6.28±0.71*t-0.315 6.158 0.287 8.080 0.957 7.11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預后,觀察組的血壓控制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735,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控制率比較(例)
干預后,觀察組的( 保持運動量、睡眠時間充足、限鹽、限酒和控煙) 自我行為控制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行為控制情況比較[n(%)]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病情受不良飲食、生活和運動習慣影響,并隨著病程進展,易合并多種嚴重并發癥,因此長期有效的血壓監測、行為干預和降壓治療十分必要。但關于過往的血壓監測具有局限性,以往的血壓計自主測量數據孤立,未能形成連貫性的聯網數據,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受到依從性、認識度、溝通偏移等多種因素影響,往往不能長期堅持完成完整的血壓監測,就診時往往不能全面主訴病情,使醫生對判斷患者病情診斷會產生誤差,對于診斷和治療的指導作用不夠全面[4]。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智能穿戴設備具有的便攜性、經濟性、云數據等優勢,逐漸搭建起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數據橋梁,可以多次實時采集和上傳數據、圖線直觀顯示患者血壓變化趨勢、自動預警,為醫生提供大量的數據支持,便于社區醫生進行跟蹤病情并進行健康指導和用藥調整,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干預,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5]。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血壓控制情況優于對照組,服藥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 保持運動量、睡眠時間充足、限鹽、限酒和控煙) 自我行為控制情況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穿戴設備應用于社區高血壓病患者中,可幫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壓水平,提高其自我行為控制情況和服藥依從性,控制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