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鞏愛玲
(沂南縣婦幼保健院 山東 臨沂 276300)
自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以后,基層計劃生育工作逐漸放松,產后哺乳期妊娠和計劃外妊娠逐漸增多導致近幾年人工流產呈逐年上升趨勢[1],因人工流產所帶來的宮腔粘連、慢性盆腔炎、不孕癥、胚胎停育等疾病也越來越多。流產后關愛(PAC)服務是為流產女性而設定的標準化服務流程之一,主要對流產女性宣傳相關避孕知識,進而達到提高避孕方法實施率的目的,降低重復流產率[2]。本次研究抽取了我院婦產科在2018 年5 月—2019年5 月時間段中納入的200 例人工流產女性作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分析在人工流產術后計劃生育關愛中,人流后關愛(PAC) 的應用價值,詳細研究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我院婦產科在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時間段中納入的人工流產女性,共計200 例,通過隨機表數字法將其分為研究組(n=100)和對照組(n=100)。研究組年齡范圍在18 歲~41 歲之間,中位值(31.34±4.41)歲,其中已婚和未婚比例為55:45;既往有生產史者和無生產史者比例為42:58。對照組年齡范圍在18 歲~40 歲之間,中位值(31.38±4.39)歲,其中已婚和未婚比例為53:47;既往有生產史者和無生產史者比例為43:57。兩組研究對象對本次研究過程均知曉,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研究比較。
兩組需要進行人工流產術的女性先全部安排常規人流服務,其中對于一年內沒有生育計劃建議落實長效避孕措施,放置宮內節育器,對于近期有生育計劃的建議服用短效避孕藥(優思悅)三個周期。之后對照組安排予以常規服務,主要包括常規避孕措施講解以及告知術后相關注意事項等。研究組安排予以PAC 服務,主要包括:①在醫師詢問病史時,護理人員需輔助其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工作,同時認真評估其是否存在手術適應癥。②為患者提供單獨咨詢服務,以保護患者隱私,同時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且耐心講解相關避孕知識。③做好患者的術前宣講工作,將手術流程以及風險詳細告知患者,對于情緒緊張焦慮的患者,及時做好其心理疏通工作。④在進行手術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術中避孕措施,例如放置宮內節育器,在手術結束之后,需要密切觀察期臨床癥狀變化情況,積極詢問其是否有不適感,對于發生不適的患者需要積極進行對癥處理,同時做好患者的術后隨訪工作。
①觀察兩組研究對象人工流產后采用的避孕方法,包括避孕套、放置宮內節育器、服用短效避孕藥。②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隨訪,記錄其重復流產情況。
由統計學軟件SPSS22.0 分析整理研究數據,采用χ2檢驗組間計數資料,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研究組采用不同避孕措施如表1 所示,研究組給予PAC 指導后有效避孕措施(應用避孕套和服用短效避孕藥)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組間人工流產后不同避孕方法比較
對照組的重復流產率為23.00%(23/100),研究組的重復流產率為4.00%(4/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457,P=0.000),見表2。

表2 重復流產率組件比較
近幾年,隨著人們思想的漸漸開放,人工流產率不斷上升,重復流產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2]。人流后關愛(PAC) 作為一項能夠增強有效避孕的措施,有研究指出,部分婦產科醫師由于對PAC 的認識有限,對PAC 缺乏足夠的意識,因此在婦女人流時無法做好其相關的術后避孕知識介紹以及人流后注意事項介紹等工作[3]。據相關統計資料[4]顯示,大多數人工流產婦女均有意愿接收PAC 關愛,但是較多潛在關愛資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開展人流后計劃生育關愛具有重要意義。
人流后關愛屬于一種標準化的醫療服務流程,主要是將相關避孕知識詳細的為進行人工流產手術的患者進行宣傳,落實有效避孕方法[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給予常規術后服務后,主動采用不同避孕方法的人數相較于采用人流后關愛(PAC)服務的研究組要明顯更少(P<0.05),而在重復流產率方面,對照組則要顯著高于研究組(P<0.05),說明人流后關愛更有利于避孕措施的落實,從而進一步降低重復流產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流后關愛能夠通過建立私密空間,保護患者隱私,疏通患者的心理壓力,在做好患者避孕方法介紹工作的同時,為其提供各種形式的人性化保健咨詢服務,進而便于后續措施的順利開展,降低重復流產率[5]。
綜上所述,在人工流產術后計劃生育關愛中,人流后關愛(PAC) 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更有利于避孕措施的落實,降低重復流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