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晴 馬宏亮 吳志會 彭學文 吳鳳清 李海云
(1 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河北 唐山 063001;2 灤州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灤州 063701; 3 石家莊海關技術中心京唐港業務部 河北 唐山 063611)
冀東地區位于華北平原東北部,北倚燕山,南臨渤海,屬溫帶季風性氣候,本區域麥田土層深厚,光源充足,日照穩定,適宜春小麥的種植。近年來,冀東地區的春小麥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特別是唐山市的玉田縣、豐潤區、開平區、灤州市、遵化市、樂亭縣以及秦皇島市的撫寧區、青龍滿族自治縣等縣市區,常年種植春小麥20 000 hm2左右,一般地塊產量5 500 kg/hm2,高產地塊可達7 000 kg/hm2。
為更好地指導冀東地區春小麥生產,本文詳細總結了春小麥田間栽培技術,以節水為出發點,協調科學施肥技術,將適宜品種在穩產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的生長潛能,并結合綠色環保的病蟲草害防控技術,確保冀東地區春小麥豐產、優質、節水。
春小麥生育前期一般降水不足,而后期易出現強降雨、干熱風等極端天氣,因此宜選擇抗旱、抗倒伏、株矮穗大及生育期短的品種,如津強、遼春等系列優質春品種,降低極端天氣對春小麥生長造成的影響。春小麥的優質種子標準:發芽率高、純度高、凈度好、無創傷、籽粒大而飽滿、整齊一致等。
2.1 土壤處理。選取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的中上等肥力的地塊,深松(深度30 ~33 cm)并旋耕2 遍(深度15 cm),以保證土壤精細、通透性良好,旋耕后及時耙壓兩遍,保證無大土塊及未粉碎的秸稈,同時沉實平整耕層土壤,保墑抗旱,播種前適時造墑保證土壤含水量達到70%~80%,足墑播種。
2.2 確定播量。春小麥生長溫度由低到高,分蘗期短、單株分蘗少,主要依靠主莖成穗。播種時要適當加大播種量,提高播種密度,確保基本苗570 萬~630 萬株 /hm2,播量 225 ~ 300 kg/hm2。通過加大播種量增加主莖成穗數和選用大?;虼罅F贩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和平衡春小麥生育特性造成的產量不足。
2.3 適時播種。播期依據當年播種期間天氣情況適當調節,一般冀東地區可于開春頂凌期(晝消夜凍)進行播種,即2 月中旬至3 月底。播種過早,易發生苗期凍害、冷害;播種過晚,麥苗長勢弱、抗病能力差,不利于增產增收。采用機械化條播式播種,畦面寬170 cm,畦埂寬20 ~40 cm,行距15 cm,每畦12行。播種時播種機行駛速度控制在5 km/h,播種深度3 ~4 cm 為宜,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播種機自帶鎮壓器,播后自動鎮壓,保證出苗率,提高小麥抗旱抗寒能力。
春小麥是否能穩產、高產,關鍵在于春播前土壤蓄水力和全生育期土壤的進水量。在關鍵時期灌溉并適當減少灌溉次數,可有效降低春小麥倒伏風險。春小麥需肥期較長,特別在生長后期追肥相對困難,因此根據土壤肥力對春小麥精準施肥。適宜隨田間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施入。
3.1 重視冬灌。在入冬前要做好冬灌處理,保證春小麥播種時不欠墑,確保生長發育穩健,苗做到齊、勻、壯。施足基肥(農家肥)45 000 ~75 000 kg/hm2、復合肥 300 kg/hm2。
3.2 苗期灌溉追施氮肥。早期氮肥對小麥根系的生長尤為重要,2 葉1 心時結合灌溉追施尿素300 kg/hm2。
3.3 拔節期灌溉追肥。4 月上中旬結合灌溉施尿素225~ 300 kg/hm2、鉀肥 150 kg/hm2、磷酸二銨 75 kg/hm2,此時追肥可促進小花分化、鞏固單位面積穗數。
3.4 孕穗期施肥。施用有機肥7 500 kg/hm2、氮肥750kg/hm2,硫酸鋅 15kg/hm2、硫酸鉀 150~225kg/hm2。防止生育后期脫肥現象,合理葉面追肥。
3.5 灌漿期灌溉。春小麥灌漿期是其籽粒形成的關鍵期,在小麥灌漿初期澆足灌漿水,特別是小麥生長前期天氣干旱少雨時應及早澆灌漿水,加快小麥灌漿速度,提高千粒重;灌漿后期以控旺為主,盡量少灌溉或不灌溉,以防貪青晚熟,造成春小麥減產。
3.6 后期灌溉宜輕灌,結合田間滴灌系統可有效防止春小麥的后期干旱、倒伏。但土壤水分過多會影響根系活力,降低粒重,因此收獲前盡量不澆水。
4.1 苗期倒春寒會造成春小麥前期生長受阻,葉片發黃,根系發育不良,及時施用蕓苔素內脂或益施幫375 ml/hm2+ KH2PO4防治。由于播量過大造成的旺苗,要及時疏苗間苗,建立最佳群體結構,促進春小麥的生長發育。
4.2 拔節初期,噴施0.15% ~0.3%矮壯素溶液900 kg/hm2左右,可有效抑制節間伸長,降低株高,從而提高小麥植株抗倒伏能力。如遇小麥拔節期提前,特別是春播播量大,群體量大,個體莖稈細弱,存在倒伏風險,后期要做好防風抗倒伏的準備。
4.3 粘性土質易造成土壤耕層板結,在田間灌溉后適時松土,在土壤干旱產生裂縫后及時對耕層劃鋤保墑破除板結,減少田間水分蒸發,增強麥苗抗逆性。
4.4 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1 次0.3%的KH2PO4溶液,用量為2.25 ~3.3 kg/hm2,提高麥稈內P、K 含量,增強小麥抵御干熱風的能力;也可在小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噴施20 mg/kg 的萘乙酸,增強小麥抗干熱風能力。揚花期前是防治小麥蚜蟲的關鍵時期,前期使用吡蟲啉拌種,后期可加入苦參堿、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耳霉菌等,有效兼治灌漿期蚜蟲、吸漿蟲。
4.5 揚花期后使用多效唑控制春小麥長勢過旺,于灌漿期施用蕓苔素內脂0.1%或益施幫50 ml + KH2PO40.1/150 g,可促進籽粒飽滿,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麥增產潛力。
防治病蟲害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充分利用物理、生物防治方法,施用生物類制劑或低毒化學制劑對小麥病蟲害進行防控,保證田間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保護自然天敵的生存環境,盡量減少化學藥劑對春小麥生長和環境的影響。
5.1 種子處理。春小麥苗期易發生蚜蟲、金針蟲等蟲害,播前要對種子進行包衣拌種。使用27%酷拉斯FS( 22.6%噻蟲嗪+ 2.2%咯菌腈+ 2.2%苯醚甲環唑)30 ml,兌水250 ml,攪勻成藥漿,藥漿∶種子=1∶50。種子包衣可促根壯苗,提高小麥出苗率,防治苗期蟲害和病害。
5.2 灌漿初期防治小麥蚜蟲、小麥銹病、白粉病、葉枯病,可采用“一噴三防”( 吡蟲啉+ 多菌靈+磷酸二氫鉀)。注意不要在授粉時期噴藥。小麥銹病、白粉病嚴重的時期,噴施楊彩( 18.7%丙環·嘧菌酯SC )1 050 ml/hm2兌水450 kg,對小麥銹病、白粉病等有良好治療作用,可有效改善小麥品質、增加千粒重。
小麥田雜草主要有闊葉雜草播娘蒿、薺菜、田旋花、刺兒菜、豬殃殃、看麥娘、小苦荬、泥胡菜、灰綠藜及禾本科雜草雀麥、節節麥、野燕麥等。
6.1 土壤深翻。在播前深耕深翻土壤,降低田間雜草的生存基數,將田間地頭雜草清理干凈,確保降低大田雜草基數。在播種前檢查好種子的純度,將細小草籽篩除,并檢查播種機縫隙是否帶來草籽,消除外來草害隱患。
6.2 化學防除。使用化學除草劑要結合雜草的生長規律,在頭年冬前或播后苗前的兩次雜草出土高峰施用。冬前施用可適當推遲用藥時期,在雜草大部分出苗后2 ~4 葉期進行防除效果最好,冬前也是防除禾本科雜草的最佳時期。施藥時間在11 月上、中旬左右,晴天、無風或微風的上午10:00 后,下午4:00前,氣溫在10 ℃以上為宜。以播娘蒿、薺菜、藜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以用72%2,4-D 丁酯乳油40 ~50 ml,或50 g/L 雙氟磺草胺SC 225 ml/hm2+ 10%苯磺隆WP 225 g/hm2+ 65%2 甲4 氯二甲胺鹽AS 375 g/hm2兌水225 kg/hm2進行噴霧防治;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6.9%精噁唑禾草靈EW 900 ml/hm2、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鈉鹽WG 375 g/hm2分別兌水225 kg/hm2進行補救防除,均勻噴霧防治,精噁唑禾草靈不能防除節節麥、雀麥及早熟禾,而且甲基二磺隆等廣譜除草劑易產生藥害,因此不建議春季施用。
6.3 人工除草。春季苗后除草多以鋤劃除草或人工拔除為主,特別是在拔節期不易用藥,施用時務必控制除草劑的濃度,按照產品說明稀釋施用并嚴格控制用藥量,避免產生藥害。
在小麥蠟熟末期時產量達到最高,應及時搶收。如應用聯合收割機,應選擇小麥完熟期進行收割,此時期莖葉全部變黃、莖稈仍有一定彈性,含水量降至18%以下,為聯合收割機收割最佳時期。收獲后應及時脫粒晾曬,避免籽粒發霉變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