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化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職業技能競賽由于具有展示、宣傳、評定、導向、激勵和交流功能,已然成為各院校人才培養的一種手段,高技能人才選拔的一個平臺,工匠精神彰顯的一個途徑。于是,政府部門把大賽成績作為省卓越院校評選的重要指標,因此,職業院校嘗試將技能競賽融入教育教學中。但是,歷年的技能競賽也引起了一些爭議:省賽賽制隨前一年的國賽方案而調整,具有滯后性;競賽時間的隨意變動性;“一考定輸贏”的競賽形式是否科學、競賽內容是否合理、競賽評價是否公平;同類院校之間的惡意競爭等等。同時,通過調研了解到各省的舉辦情況和賽制各不相同。比如,江蘇、重慶、山東、福建等省設置了初賽和復賽,各省的競賽時間從十月份跨越到來年四月份,競賽的內容、模塊和評價標準都不一致。經過分析發現,競賽賽制與國賽成績呈現出一定的聯系,譬如山東省和江蘇省總是名列前茅?;诖耍瑸榱吮WC職業技能競賽的健康發展,正確引導職業教育的良好發展,協調參賽院校的競合關系,激勵參賽師生,真正選拔高技能人才,賽制亟需優化。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從2013 年舉辦第一屆開始至今共舉辦了七屆賽事,教育部極為重視,將每年五月份的第二周定為職業教育活動周,職業技能大賽在此期間開賽。2019 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涵蓋了87 個大項(89 個小項),其中常規賽項82 個大項(84個小項),行業特色賽項5 個,直接參與企業近百家,參賽選手逾1.8 萬人??梢哉f,全國職業技能競賽是專業覆蓋面最廣、參賽選手最多、社會影響最大的技能賽事。
湖南省作為教育強省,教育廳高度重視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從2014 年開始連年舉辦。湖南省職業技能競賽規程完全對接國賽標準,七年來賽制的調整非常大。以市場營銷技能賽項為例,競賽的題型從最初的情境營銷、網絡營銷兩部分調整為情境營銷、商務數據、商貿素養三部分,之后改變為情境營銷、商務數據分析兩部分。競賽最初設置了比賽題庫,考題從題庫中抽取,之后緊隨國賽變化,公開十套試題,最后增加難度,僅僅公開題型;比賽側重點也由以老師指導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發揮為主,由考察單一技能轉變為考察復合技能,尤其是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和專業核心技能;競賽的時間也由當年4 月提前至上一年年底,確保充裕的時間備戰國賽,并增加了選手集訓和選拔賽的環節;通過對省內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廣泛調研,大體歸納出當前省賽賽制的問題所在。
2.1 技能競賽內容合理、備賽周期長。技能競賽比賽項目從企業和市場實踐出發,賽項和賽題設計對接實踐,體現出針對性和實用性,也能切實檢驗參賽選手的技能水平。但是從參賽師生的角度來看,比賽備賽時間較長,從選人到省賽到集訓到國賽,長達十個月,甚至更久。較長時間的準備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考驗,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影響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知識學習。我們認為,要減少或者規避這種影響,應當將技能競賽納入人才培養的體系中,成為人才培養的一部分,將競賽內容融入教師的教學內容,成為學生的學習技能,把技能競賽常規化,平時的教學即為備賽,視技能競賽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標準,方能長久。
2.2 技能競賽選拔層級多、難度大。為了選拔優秀的選手,各職業院校緊鑼密鼓地開展各種選拔工作,從班級比賽到校賽到省賽到集訓到選拔賽到國賽,選拔層級多,教師和學生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時間來參與技能競賽。同時,由于新增了集訓環節,比賽的不確定性增加,尤其是集訓環節的公平性和教師團隊的協作性成為了比賽的關注點,難度加大。
2.3 技能競賽團隊合作與競爭協調成難點。技能競賽的成績更多地依賴于教師指導團隊的合作性和參賽學生的協作性,教師團隊合作程度高,學生團隊協作好,才能在比賽中發揮出既有的水平。但是,往往技能競賽中的競爭特點被放大,院校之間、教師之間和學生之間的競爭性凸顯,未能發揮出他們之間的合力價值,在共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競賽各主體直接關系到競賽賽制的制訂與實施,因此各主體的利益訴求尤為重要。厘清職業技能競賽中的主管部門、學校、學生、指導教師、裁判員和企業等各主體之間的關系,深入研究各主體的利益訴求,尋找平衡之道,是優化技能競賽賽制的核心。
3.1 主管部門。作為技能競賽的主辦者而言,主管部門的主要目標有三個。一是保證競賽客觀公平公正地順利進行,得到參賽選手和指導教師的認可,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擴大比賽的覆蓋面和參與度。二是通過技能競賽,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指明方向,激勵指導教師和培養單位開展教研教改,提高各專業教育教學質量。三是挑選優秀的選手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期獲得優異的成績,為本省的職教事業增添一抹色彩。
3.2 參賽學校。各培養學校對于技能競賽有點矛盾,又愛又恨。如果學生在技能競賽中拔得頭籌或者取得較好的成績,那么證明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做得不錯,在同類學校中居于前列,從而獲得良好的聲譽,進而為學校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支持、資金支持和生源,宣傳效果非常好。另一方面,學校需要為此付出較高的成本。從教學上來說,備賽或多或少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比如,為參賽者配備優質的師資力量,這對師資相對薄弱的學校而言是非常困難的,甚至陷入“精英教育”的泥潭中;參賽選手為備賽不得不暫停正常的學習,全身心投入比賽中,復課后需要專門補課;為備賽準備專用的軟件、設備、場地,不僅需要資金投入,還需要各部門間的配合;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加比賽,需要出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等政策;等等。甚至有的學校專業內容與技能競賽賽項的內容并不相符,為了參加賽項比賽,學校所花費的成本更高。因此,參賽學校的投入很大,同時比賽成績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其利益訴求為提高獎項設置的覆蓋率。

3.3 教師和指導教師。教師和指導教師的利益訴求不同,分歧很大。一部分教師提出競賽無用論,認為技能比賽只是針對少數學生的精英教育,會忽略絕大多數學生的需求,也會占用其他學生的教學資源。還有一些老師認為,技能競賽確實有用,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而且技能競賽的獎勵機制能夠帶給參賽師生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表示出帶比賽的強烈意愿。指導教師潛心研究競賽賽制,明確競賽內容和考核知識點,刻意加強核心技能鍛煉,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并以此指引其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教學成效顯著。同時,在備賽、參賽中,指導教師增強與省內外同行間的交流溝通,擴大了交際范圍,開闊了專業視野,受益匪淺。當然,如果參賽學生能夠脫穎而出,自然能得到物質和精神獎勵。同時,指導老師普遍認為,競賽的周期長,強度大,綜合性強,訓練難度大,在團隊組建、挑選選手、準備比賽、訓練方式、參賽、學生配合等諸多方面困難重重,壓力大。于他們而言,更希望減少比賽的不確定性,增加比賽的公平公正性。
3.4 學生。學生作為參賽選手來說,表現得非常積極和樂觀。他們認為技能競賽不僅切實提高了他們的技能水平,而且鍛煉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從事崗位工作,而且整個備賽過程能夠磨煉他們的心性,本身就是一種成長、一種獲得,在備賽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同學情誼也是一筆財富,是一種難忘的記憶。因此,如果能夠得獎,他們會很開心,如果沒能得獎,也從中獲益良多。但是,在團體賽中,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與配合、隊友的付出、獎勵分享會有矛盾點。在個人賽中,校內參賽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也較為微妙。這涉及到參賽者的利益,需要進行協調。
3.5 裁判員。裁判員主要負責整個競賽過程,并對競賽結果作出評價。他們的目標明確,根據競賽流程和評價標準挑選出優秀的學生,并保證比賽是公平公正的,沒有偏袒任何一位參賽者,不涉及其他的利益。
3.6 合作企業。合作企業為比賽的順利進行提供軟件、設備和技術支持,非常重要。一方面,企業要與各參賽學校維持良好的關系,開發客戶,提供售后服務;另一方面,他們要與參賽學校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泄露與比賽有關的信息。因此,合作企業要把握恰當的尺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管部門、參賽學校、教師、學生、裁判員和合作企業等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大相徑庭。主管部門希望選拔頂尖的職業技能人才,參賽學校需要權衡比較收益與成本,指導教師期望賽制公平、備賽壓力小、獎勵額度高,非指導教師最在意教育公平,合作企業希望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各參賽學校、同一賽項的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之間的競爭激烈,難以形成合力培養優秀的學生。因此,利益主體間的訴求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競賽賽制能有效地調節相關利益者的目標,縮小差距,實現職業技能競賽目標。
為了更好地發揮職業技能競賽的展示與宣傳、聚合與創新、評價與診斷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各利益相關者積極參加比賽,在調查分析湖南省職業技能競賽現狀的基礎上,擬從競賽結構、參賽資格、競賽時間、競賽內容、評價標準、競賽獎勵和競賽監督等方面進行優化。
4.1 競賽結構。競賽結構有單一階段競賽和多階段競賽,多階段競賽又分為集中多階段和分組多階段。單一階段競賽的主要特點是比賽進程相對簡單,能迅速從眾多選手中選拔出優等生,適用于規模大、參賽選手多的賽項,在競賽的初始階段可以采取這種結構。但是其弊端明顯,一考定輸贏,比賽結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多階段競賽通過多次的重復競賽,消除了比賽結果的偶然性,最后的優勝者一定是實至名歸,適用于決賽階段。基于此,省技能競賽建議采取前期集中競賽選出優秀選手,后期重復競賽決出冠亞軍的結構,這不僅能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如參賽院校、指導教師和參賽選手所期,還能降低組織競賽的成本。
4.2 參賽資格。由于省賽的競賽項目與內容會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多次參加同一比賽拿到好成績的概率較大。有的學生從大一開始,每年參加比賽,應賽教育現象嚴重,導致整個大學期間只掌握了競賽的知識點,而忽視了其他應知應會的理論和知識點,影響其未來的職業發展。還有的學生參加非本專業的技能競賽,偏離了原本的專業知識,又沒有牢固掌握參賽專業的技能,比較尷尬。當然,不限定學生的參賽資格對于參賽學校和指導教師而言是有利的。但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建議限定學生只能參加本專業的技能競賽,而且只有一次參賽資格。
4.3 競賽時間。競賽時間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點。省競賽時間應參考國賽時間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著“完整、足夠”兩個原則來確定。一是要完整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能,能自如地應對比賽考核點,二是要有足夠的備戰省賽和國賽的時間,以呈現最佳的狀態,選拔最優秀的選手。一般來講,國賽定為五月份,省賽應先于國賽進行。同時,職業院校的第四學期基本已經學完所有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第五、六學期以專業拓展課和社會實踐課為主。鑒于此,如果采用分階段的競賽結構,可以將初賽放在第五學期初,決賽放在期末。如此一來,備戰初賽放在暑假,時間既不會太短,也不會太長,兼顧“時間周期長”和“準備倉促”的問題,由教師和學生靈活把控。學生如果沒有入圍下一階段比賽,也能馬上投入正常的學習進程中。這種方式對于主管單位、參賽學校、教師和學生來說,都較為合理。
4.4 競賽內容。各競賽賽項的內容遵循四個基本原則:一是主要參考國賽內容;二是突出專業核心技能;三是兼顧前沿理論和先進技術;四是考量承辦單位資源。省賽要以國賽作為風向標,內容基本遵循國賽設置競賽模塊,并根據各省實際情況作出調整。當然,職業技能競賽重點在于職業技能展示,各賽項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出發,提煉出幾個核心技能作為比賽的重點,競賽內容從核心技能發散和延伸。如果能夠緊扣理論發展前沿,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競賽內容涵蓋會更加全面。
4.5 評價標準。競賽的評價標準宛如一桿標尺,指導教師據此來訓練學生,判斷所處的技能水平,并以此標準進行改進和完善。因此,評價標準非常重要。但是在某些省賽賽項中,難免存在主觀部分,評價標準無法準確量化。為了避免爭議,建議省賽賽題盡量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減少人為評分差異,并且對每個考點進行具體的細分,保證可描述和可衡量,力求公平和公正。
4.6 競賽獎勵。獎勵能有效刺激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目前湖南省的競賽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為成績優異者頒發獲獎證書,但是獎勵覆蓋面大,累積獎勵比例為參賽選手的60%。這對學生的刺激力度較小,參考其他省市的獎勵政策,建議給予一等獎獲得者直升的機會。
4.7 競賽監督。企業專家、行業組織、專業領域專家都已經被吸納進省賽監督體系中,但監督再有力也不為過。因此,為了打消參賽院校、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的顧慮,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賽場實況進行實時轉播,拓展監督群體,維護參賽者的利益,增強比賽結果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