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佰真銘,于 冰,安曉星
(哈爾濱石油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本研究采用山東省某垃圾處理廠的垃圾焚燒爐底渣,連續十個月進行取樣,通過篩分試驗在4號篩以上的垃圾焚燒爐底渣約占30%,而約有50%的底渣在4號篩至50號篩之間,其余的20%為50號篩以下的細粒料。該底渣分文粗細兩種類型,其中粗底渣的比重均介于2.3~2.4之間,細底渣的比重均在2.0~2.3左右;粗底渣的吸水率約在3%~9%之間,而且其均勻性不良,細底渣的吸水率8%~12%,比一般天然砂吸水率1%高很多。
垃圾焚燒爐底渣除了必須注意到其物理性質是否均勻,另外對于其重金屬溶出是否滿足環境規范的要求,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因此研究中選取連續11個月的實驗數據作出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經過處理后的垃圾焚燒爐底渣除了鉛的含量超出標準值外,其他如鎘、銅、鉻、六價鉻、砷、汞等重金屬,其含量都遠低于標準值,甚至無法檢測到。而對于鉛的部分,可以在制備過程中增加穩定劑的使用量,但若要治本的話,要加強垃圾分類中電池的回收率,這樣才可完全的降低鉛的濃度。

表1 固體廢物毒性浸出(TCLP)試驗分析結果
本文中采用的級配符合國家規范規定的,然后將垃圾焚燒爐底渣按照基層質量比例的100%、80%、60%,底層質量比例的10%、20%、30%摻入。
本文主要利用焚燒爐底渣取代部分級配粒料,并依據現行的國家規范,如《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程(JTG E20-2011)》,確定最適合的添加比例。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從篩分析資料可以得知過4號篩的細粒料部分底渣約占總料的60%~70%,所以用于替代瀝青混凝土細粒料是非常好的應用方向,然而底渣的性質并不像一般天然級配料均勻穩定,因此本研究在面層部分預定取代總粒料的0%、10%、20%;而在瀝青處理底層部分則以替代總粒料的0%、20%。
(1)擊實試驗結果
底渣的擊實試驗曲線的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不論是底渣全級配還是取代20%~40%的級配形式,最大干密度均會隨添加底渣的質量增加而逐漸降低。對底渣全級配而言均會使最佳含水量增加,且比不添加底渣級配的含水量約高出4%~5%,而且每增加10%的垃圾焚燒爐底渣,將會使得含水量增加0.5%。

表2 摻配不同比例底渣的擊實試驗結果
(2)加州承載比(CBR)試驗結果
基層各配比在不同擊實次數下的修正加州承載比(CBR值)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可以看出,CBR值隨擊實次數的增加而逐漸上升。在擊實10次時,各配合比的CBR值均無法符合規范的規定,而當擊實次數提升到30次時,CBR值均可符合規范的要求,這表示當擊實次數提升至30下的擊實能量,可符合規范要求,但必須符合95%干密度時,則擊實次數為30次下的擊實能量又顯得不足,只有提高到65次時,可符合規范規定,尤其又以添加80%底渣的CBR值最高,整體來看添加60%~100%的垃圾焚燒爐底渣的CBR值均應可達到50以上。

表3 基層各配比在不同擊實次數下的修正CBR結果

表4 基層各配比在98%干密度下的修正CBR結果
(1)基本性質試驗結果
本文的研究中,瀝青混凝土面層取代細粒料占總料重10%和20%,瀝青采用一般道路較常使用的AC-10,以使研究結果更能讓底渣瀝青混凝土在工程中順利的推廣和應用。本文中,采用馬歇爾法進行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在底渣取代量加以改變,以求出在不同替代量下的最佳含油量及相對應的單位重、穩定值、流度值、V.M.A、Va、V.F.A及最大理論密度,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路面面層的基本性質
可以看出,使用天然粒料摻配底渣部分,其含油量隨著添加比例的提高而逐漸增加,主要由于底渣的孔隙率較高原因所導致,瀝青混凝土單位重與有無摻配底渣并沒有多大的影響。而在穩定值的數據結果上,使用底渣為摻配粒料部分,其穩定值均遠大于規范值,甚至可以達一倍以上的強度。
(2)回彈模量試驗結果
本文分別進行各種不同底渣比例摻配時的25 ℃及40 ℃的回彈模量試驗,試驗結果如表6所示,各組25 ℃及40 ℃的回彈模量比較。

表6 回彈模量試驗結果(kg/cm2)
可以看出,回彈模量試驗結果在25 ℃,隨著垃圾焚燒爐底渣的替代量增加而逐漸提高,而在40 ℃時回彈模量則隨底渣添加而呈現出降低的趨勢。從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檢定,以α=0.05為檢定基準,P值均小于0.05,即表示底渣添加量的多少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因此可推斷底渣添加量對回彈模量方面有較大且不利的影響。
(3)車轍試驗結果
本文分別對垃圾焚燒爐底渣摻配量0%、10%、20%等三組不同配比進行車轍輪跡試驗,并以試驗溫度60 ℃作為模擬夏天路面的溫度,以求得與現地路面相同的車轍現象。車轍的試驗結果如表7所示,變形量與輾壓次數關系曲線。

表7 車轍輪跡試驗結果
由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經過添加底渣的瀝青混凝土其總車轍沉陷量均大于未添加的對照組,尤其添加20%的底渣其總沉陷特別明顯,在滾壓初期差異性并不大,而當達到1 200次滾壓時差異性特別明顯,主要原因是由于初期時底渣還可承受足夠的抵抗車轍變形能力,而當經過1 200次的滾壓后,垃圾焚燒爐底渣已無法承受而產生了部分破碎,因而車轍變形量逐漸增加。另外由于本文試驗中的瀝青采用AC-10,因此抵抗變形能力不如其他黏滯度較高的瀝青,因此垃圾焚燒爐底渣在使用上可搭配黏滯度較高的瀝青,以增加抵抗車轍變形能力。
(1)經過處理后的垃圾焚燒爐底渣除了鉛的含量超出標準值外,其他如鎘、銅、鉻、六價鉻、砷、汞等重金屬,其含量都遠低于標準值,甚至無法檢測到。而對于鉛的部分,可以在制備過程中增加穩定劑的使用量。
(2)不論是底渣全級配還是取代20%~40%的級配形式,最大干密度均會隨添加底渣的質量增加而逐漸降低。在CBR試驗中,只有提高到65次時,可符合規范規定,尤其又以添加80%底渣的CBR值最高,整體來看添加60%~100%的垃圾焚燒爐底渣的CBR值均應可達到50以上。
(3)使用天然粒料摻配底渣部分,其含油量隨著添加比例的提高而逐漸增加。經過添加底渣的瀝青混凝土其總車轍沉陷量均大于未添加的對照組,尤其添加20%的底渣其總沉陷特別明顯,在滾壓初期差異性并不大,而當達到1 200次滾壓時差異性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