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鐵軍,汪曉勇
(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鉆孔定位裝置包括框架、定位結構、自動架組件和連接條,框架下端焊接有支腳,支腳上安裝有底座,框架正面安裝有控制盒,框架上端設有滑槽,滑槽內部安裝有自動架組件,自動架組件通過連接條與套環固定連接,套環上鎖緊固定有定位結構。定位結構主要包括螺旋蓋、外套管、伺服電機、電機固定板、軸承座、轉軸、定位桿、大齒輪、小齒輪和吊繩。外套管上端螺旋安裝有螺旋蓋,外套管內部安裝有定位桿,定位桿通過吊繩與轉軸固定連接,軸承座將轉軸固定到外套管內部上,轉軸一側固定安裝有小齒輪,小齒輪與大齒輪嚙合連接,大齒輪與伺服電機固定連接,伺服電機固定在電機固定板上,所述電機固定板固定在外套管內壁上,自動架組件主要包括大電動滾輪、橫向桿、固定桿、縱向桿和小電動滾輪,橫向桿之間通過固定桿固定焊接,橫向桿兩端固定安裝有大電動滾輪,橫向桿內部設有滑槽,滑槽內部安裝有小電動滾輪,小電動滾輪與縱向桿固定連接,縱向桿上焊接有連接條,固定桿上端為圓柱體結構,固定桿底部為圓錐結構,框架分為上下兩層,框架采用方管焊接而成。
將定位裝置安裝在需要鉆孔的位置,通過控制盒對定位桿進行操作,通過在框架上安裝自動架組件可以實現左右的移動,左右移動過程主要大電動滾輪和小電動滾輪來實現,大電動滾輪主要在框架上移動,而小電動滾珠主要在橫向桿進行移動,從而實現定位結構的左右的移動效果,從而實現定位,通過安裝定位結構進行定位操作,定位主要通過伺服電機和定位桿,通過安裝轉軸和吊繩進行定位桿上下移動,從而實現定位下移過程,通過將定位桿下端設置為尖端從而實現定位過程,通過安裝大齒輪和小齒輪來實現伺服電機帶動轉軸的轉動,通過安裝螺旋蓋可以實現定位結構內部的可拆卸維修,通過安裝套環可以保證整個定位結構可以進行更換,且結構簡單,易于推廣使用。
施工鎖口→架設支架→安裝潛水泵、鼓風機、照明設備等→開挖→下挖1.0 m施做護壁→到達樁孔設計深度后→對樁孔直徑、深度、垂直度進行全面驗收。
(1)樁位定線及鎖口施工
布設施工測量控制網,測量時以長300~400 mm的鐵釬打入地下標定樁孔的中心,露出高度為50~70 mm。經校核無誤后,按照設計圖紙測定樁位軸線方格控制網和高程基準點。為防止地表水流入樁孔,也為了防止樁孔周圍土石滾入孔內造成安全事故,在挖孔前澆筑筑井圈鎖口,同時在鎖口外側澆注一個絞盤(孔內出碴使用)的支承平臺。井圈壁厚不少于25 cm,頂面高出施工基面30 cm以上。在第一節井圈的上口作樁位“十”字控制點,該井圈的中心線與設計軸線的偏差不得大于10 mm。井圈鎖口采用C25混凝土澆筑,預埋插筋與第一圈護壁混凝土連接。
(2)技術交底
在施工前,依據人工挖孔樁施工情況,嚴格采用三級技術交底流程,針對不明地質狀況下的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注意事項及地質監測技術進行培訓,防止在施工中出現誤操作問題。為統籌協調人工挖孔樁施工中各項事宜,采用責任分工制,成立技術攻關小組,根據不同小組成員職責定位、分工的不同,制定崗位職責要求、施工績效考核要求等,對樁基定位的各環節進行科學管理。
根據人工挖孔樁地質定位裝置等工器具,工具有:卷揚機、鋼支架、鋼絲繩、鐵吊桶等。在設備機具應用前,對主要工器具的性能進行檢驗,保證在測量中能夠滿足使用需要,見表1。

表1 主要設備表
(1)遇到巖石層,需進行孔內爆破作業;爆破采用微差松動爆破方案,根據開挖高度及地形地質條件采用深孔松動爆破,根據現場地形條件,深孔采用CHA660鉆機鉆孔,淺孔采用YT-28鉆機鉆孔。與邊坡預裂孔采用斜孔、傾角與設計坡率對應不同,樁基孔采用垂直炮眼。裝藥后,用一份粘土、二份粗砂、含水量適當的松散土料拌和成炮泥進行堵塞。由專業爆破人員負責現場指導和爆破設計,并建立設計審批制度,爆破設計經監理工程師審核、當地公安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爆破振動。
(2)挖孔作業采用人工逐層開挖,由人工逐層用鎬、鍬進行,允許誤差為30 mm。出碴采用卷揚機扒桿機械提升,吊斗裝碴。每次循環進尺不得超過1.5 m,當孔內地質有較大滲水時分段長度應適當變短。挖孔至設計標高后進行孔底處理,采用與樁基樁身相同標號的混凝土進行封底作業。
(3)遇到巖石層,進行孔內爆破作業。孔內爆破采用機械打眼,打眼深度不超過50 cm,人工裝藥爆破,嚴格控制用藥量,以松動為主,嚴禁裸露藥包爆破。為了施工的安全,起爆方式采用電引起爆。如在爆破過程中出現瞎炮,要按安全規程處理。當挖孔深度接近孔底設計標高時,為避免爆破將基巖松動,可采用膨脹炸藥進行松動,或用風鎬進行施工作業。
(4)挖孔過程中當孔深超過10 m時,應經常檢查孔內空氣有害成分含量,如孔內空氣質量不能滿足作業要求,需用鼓風機進行通風換氣,當孔深超過30 m時,滿2 h通風一次,孔內作業人員每二小時換一人。當進行挖石作業時,孔內應一直用鼓風機通風,保證施工人員安全。有情況及時上報。
設置操作平臺,用來臨時放置混凝土拌合料和灌注護壁混凝土用。
樁位偏差<50 mm(排架樁),樁徑≥設計值,孔的傾斜度小于0.5%S,且小于200 mm。在樁基開挖過程中,每下挖2 m,進行測量一次,在澆筑護壁混凝土前必須進行測量。
大于15 m挖孔樁在施工存在較大危險源,需進行分析評估以及專項施工安全方案評審工作。此位裝置須專人維修和看管,確保安全生產。施工現場的電線、電纜應盡量放置在無車輛、人、畜通行部位。確保機械作業安全。嚴格機械化作業規程,非司機本人不許進行機械、汽車操作。嚴格對易爆、易燃及危險品的管理。對易爆、易燃、危險品嚴格按規定運輸、存放,嚴格看守和領發手續。做到不被盜、不丟失。
當設置棄土堆時,按2019年12月1日施行的最新《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有關規定執行。棄土運輸時覆蓋,防止遺撒污染環境,減少噪音、廢氣污染。施工時保護綠色植被,注意生態平衡。施工后及時拆除臨時工程,并將綠色植被予以恢復。
K0+265沁河大橋位于山西省晉城市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陽城段,跨越沁河而設,橋梁全長307 m,共三聯:4×25+4×25+4×25;K0+265沁河大橋下部結構橋臺采用肋板橋臺及柱式橋臺,K0+265沁河大橋橋墩采用采用柱式橋墩,橋墩、橋臺均采用樁基礎;樁基分直徑1.6 m、直徑1.8 m、直徑2.0 m、直徑2.2 m 4種,均為人工挖孔樁。沁河大橋平面位于位于緩和曲線及直線段內,墩臺徑向設置;采用調整梁長的方式調節弧度。通過本技術的運用,改善了以往人工挖孔的弊端和不足,減少了因問題隱患造成的工時延誤成本,壓縮了人工挖孔樁的施工工期。通過人工挖孔定位技術的研究與運用,解決了人工挖孔樁施工中面臨的局限性,提升了人工挖孔樁的質量,也形成了以提高精度的專項定位技術。該技術流程簡單、工藝簡便、易于操作實施,在同類工程中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通過運用和實踐,圍繞樁基定位,形成了實用性的人工挖孔樁定位技術,規避了施工中的常見問題隱患,提升了施工管理水平。
橋梁樁基施工中采用定位裝置,可以有效防止樁基定位不準確,樁基偏位,降低了質量事故發生的風險,提高工程施工質量,且結構簡單,易于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