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安
83歲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參加和主持了河南偃師二里頭、安陽殷墟等多處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其著作《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標志著中國青銅時代考古進入一個新階段,《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為深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奠定了堅實基礎。
5月13日,李伯謙剛從距今約5300年的“河洛古國”回到北京。5月23日,他又重整行裝前往距今3500多年的吳城商代遺址。耄耋之年的李伯謙,依然樂此不疲地穿梭于璀璨的歷史長河,為他深愛的考古工作往返奔波。
5月23日的吳城商代遺址之行是他在46年前結下的緣分。“吳城考古遺址公園要進行升級,請我過去參與研討,我覺得我得去,一是我比較了解吳城的情況,另外,吳城遺址對我也有著特殊的意義。”李伯謙說。

1974年,李伯謙帶學生參與江西樟樹吳城商代遺址的發掘工作,當時出土的文物中既有屬于幾何形印紋陶文化的幾何形印紋陶片,又有類似鄭州商文化遺址出土的鬲、盆、豆、罐、大口尊等器物,這種情況無疑給遺址定性增加了難度,李伯謙翻閱大量資料,進行了反復思考。1977年,他在《試論吳城文化》一文中首次運用了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將出土文物按照文化因素的不同分為甲組、乙組,再根據數量多寡等定性,最終將吳城遺址命名為受到商文化影響的“吳城文化”,這一主張打破了當時難以定性的困局,很快得到了學界的認可。可以說,吳城遺址啟發了他在考古學方法上的探索與思考,也促使他提出了“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988年,李伯謙發表了《論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一文,系統闡述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并指出,它是從考古學研究過渡到歷史學研究的橋梁,這一考古學理論逐漸成為與地層學、標型學等并行的考古學基本方法之一,為考古界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也為他日后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尤其是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對比研究中,通過文化因素分析,李伯謙發現了三者在文明演進模式上的區別,進而提出了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王權和神權),為學術界打開了另一道門。
“有時候甚至覺得一旦離開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我可能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李伯謙說,“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對我來說很重要,吳城遺址也同樣重要。”20世紀80年代開始,李伯謙在積累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經驗之后,迎來了自己的創作高峰,《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感悟考古》等著作在考古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本人也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持續散發著光和熱。
60多年前,李伯謙因一句“考古就是游山玩水”步入了考古界。如今,再提及此事,李伯謙往后靠了靠,倚在沙發上欣然一笑。“當時還是年輕,對考古不太了解。了解之后,便會知道所謂的游山玩水其實就是野外考察。”然后他話鋒一轉說道,“考古當然有辛苦的一面,但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既能看到自然風光,也能看到人文之美,更重要的是能夠與古人對話,為修國史貢獻力量。其實,只要是真心喜歡考古,完全可以獲得游山玩水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