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杰

今年夏天,雨水一直很富足,部分地區甚至發生了洪災。雨水過多的夏天,人們不僅感受到難熬的悶熱,還總感覺有一股“濕氣”纏身。濕度是影響人體舒適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環境中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有礙于機體蒸發散熱,而高溫條件下水分蒸發是人體的主要散熱形式,空氣中大量的水分使機體難以通過水分蒸發而保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進而就會出現體溫調節障礙,常常表現為:胸悶、心悸、精神萎靡、全身乏力等等。對于普通人而言,酷暑卷夾著的濕熱尚且難耐,更遑論身體肥胖的糖友了。那么,胖胖的糖友到底應該如何嚴防濕邪、安然度夏呢?
糖友比普通人更容易生“濕”,這是因為,“濕”本就是糖尿病的成因之一,而糖尿病患者也以“痰濕體質”多見。
所謂“痰濕體質”,即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時引起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水濕停聚,聚濕成痰,繼而成痰濕內蘊的表現。而一旦痰濕阻滯中焦脾胃,日久就會化熱,耗傷脾胃之陰,接著熱邪會進一步向上耗傷肺陰,最后還會傷及腎陰,使人出現多尿癥狀,這即是消渴病(中醫對糖尿病的稱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濕”的特點是“重、濁、黏、滯”,而糖友被“濕熱”困擾的表現也很明顯:
1.肢體困頓無力,容易疲乏,感覺四肢像被捆了鐵鐐,總是懶洋洋的不愿意動彈(因濕而“重”的表現)。
2.眼部、耳道、皮膚、女性陰道分泌物增多,給人一種油膩感。還有女性會表現為陰部及下肢出現濕疹(因濕而“濁”的表現)。
3.常常出現大便溏薄,并且會黏在馬桶上沖不掉的情況,俗稱“掛壁”(因濕而“黏”的表現)。
4.消化功能減弱,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后容易腹脹、噯氣等癥狀(因濕而“滯”的表現)。
如果是你是糖友,趕緊對應上述的癥狀自查,看看是否自己已經被“濕熱”纏身?
如果身體“為濕所困”,有什么好的防治辦法呢?下面就給出幾條建議以供參考。
1.食療祛濕。飲食方面應當清淡為主,油膩之品容易傷脾生濕。暑夏濕熱之時進食可以清補為主,比如多吃小米、薏米、綠豆、豆腐、蘿卜、絲瓜、冬瓜、鐵棍山藥等。如果舌苔厚膩、納食不香,可以泡些陳皮代茶飲。脾虛濕盛的患者在使用食療無效時,可以在中醫門診開具一些健脾化濕的中藥方劑來調理,比較著名的藥方有“藿香正氣散”“二陳湯”等。同時,要注意保護脾胃、忌食生冷。飲生冷食物后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從而導致水濕內生。
2.按摩、推拿祛濕。即可以通過推拿、按摩有效穴位進行健脾祛濕,比如按摩承山穴的目的是、陰陵泉穴。承山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刺激承山穴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將體內濕氣排除。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處,其主要功能是排滲脾濕,并有運中焦、化濕滯的功效。適當按摩、推拿此穴,可以利小便,讓體內的濕邪從小便而出,從而有利于脾的氣機運行恢復。
3.鍛煉祛濕。推薦用一些中醫傳統鍛煉的方式,如練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勤加練習,可使身體內正氣充足、周身氣血通暢,有助于祛除人體內的濕熱。
4.艾灸“祛濕”。夏天氣溫高,人體血液循環快,肌膚腠理開泄,此時艾灸最能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加快身體新陳代謝的速度,將關節、臟腑里面的濕氣排出。夏天是濕氣侵入人體的“危險期”,同時也正是利用身體的新陳代謝祛濕的最佳時機。比如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鼓起的部位。艾條刺激豐隆穴可有效健脾化濕。當然,上述操作應由專業中醫師操作,或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免因操作不當引起艾灸對皮膚的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