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在精神心理學中,有一種臨床病癥被稱作“特定恐懼癥”,指的是局限于特定場合或者特定對象的恐懼,比如害怕尖銳物品、怕黑、恐高、密集恐懼癥、封閉空間恐懼癥等等。怕與他人產生肢體接觸,也是恐懼癥的一種,就是所謂的“肢體恐懼癥”。
患者為何會抗拒與人接觸?實際上,抗拒接觸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因為最初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所以漸漸地,與他人的任何接觸都會變得艱難起來。那么,什么樣的人最容對親密關系恐懼呢?
根據大量的心理案例發現,最容易對親密關系或親密接觸產生恐懼的人,可能是以下幾種性格特質中的一種。
“我的手被劃了一道口子,你也劃一下唄,這樣我們就是兩口子了。”這雖然是句讓人哭笑不得的土味情話,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說話者對兩人的親密關系中一種“關系對等”的過度追求。在生活中的確存在這樣的人,他們十分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又害怕自己的付出沒有回報或得到的回報遠遠不及自己的付出。
在他們的信念中,關系雙方必須完全平等。一旦他們感受到付出與回報不對等,內心的天秤就會立馬失衡,產生難以抑制的沖突、焦慮、不安,有時甚至是抑郁。他們就像“含羞草”一樣,稍微觸碰便自我合攏,其實就是害怕自己又忍不住過度付出,最后得不到對等的回報,所以索性像含羞草一樣“關閉心門”。
長此以往,他們就會越來越不敢去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最終產生親密關系恐懼的傾向。
防御型性格特質的人,自我主動封閉的態度會表現得更為積極。這樣的人常常在早年有過不愉快的經歷,或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觀念。當他們面對特定的對象時,情緒的“機關”就會被瞬間開啟,而這種情緒的力量通常是他們無法掌控的。
在這類人看來,或許建立親密關系可以緩解孤獨感,但這種關系所帶來的風險卻是自己所承受不了的,所以他們寧愿做一匹“孤獨的狼”。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小孩子如果在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撫摸和擁抱,長大后排斥身體接觸的可能性就會比同齡人高得多。
具體來說,當孩子因為情感需求而主動接近父母時,如果父母有積極的回應,那么這些孩子會感覺世界是安全的,在心理上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能夠認真、自信地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積極的探索。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任何反應,或是表現出不耐煩、抗拒,那么孩子即使認知還未發展成熟,也往往會體驗到不舒適,感覺不到安心,幾次之后便會開始主動拒絕對環境進行探索。
這種親子關系中安全感的缺失會持續存在。成年之后,這類人對自己會產生更多的懷疑與否定,也更難向他人敞開心扉。
很多人會問,如果害怕或者抗拒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這種現狀能得到改善嗎?如果你想逐漸恢復與他人的親密能力,可以按照以下六步,逐一完成。
第一步:回想一下,你當前對于親密關系的恐懼與先前的哪些經歷有關,這些經歷為何會對自己造成潛在的影響。
第二步:鼓勵自己表達恐懼,可以選擇寫日記、向家人或朋友訴說、尋求心理咨詢等,以避免情緒長久積累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第三步:模擬與他人親密接觸的場景,當產生恐懼時,立即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安撫自己的情緒,如閱讀、朗誦、深呼吸等,用此來緩解恐懼感給自己帶來的壓力。情緒恢復后繼續模擬,并逐步對恐懼“脫敏”。
第四步:嘗試去找一些否定恐懼想法的證據,來反駁自己的恐懼。
第五步:及時給予自己轉變積極的反饋。比如,當你的恐懼有所減輕時,可以小小鼓勵自己一下,感受因克服恐懼而獲得的成就感。
第六步:在正式與他人展開一段親密關系前,可以考慮養一只寵物,小貓、小狗、小兔子都行,甚至是烏龜、金魚,嘗試著先讓這些小可愛先走進你的生活,與你親近。這或許能讓你在親密關系的探索中更有信心。
經過反復的六步改善,親密關系恐懼癥應該有所減輕或消失,讓你逐步趨于正常狀態。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親密關系恐懼癥者該如何“自救”。那么,如果發現自己周圍的朋友、家人或者同事害怕建立親密關系,作為一個旁觀者又該如何幫助他們呢?對此,我們給予大家兩條建議:
首先,嘗試理解、接納對方。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親友排斥親密關系,不需要過于緊張,因為很多時候,這并不會嚴重影響他的個人生活。相反,如果你急切地想給予對方幫助,反而會給你的親友施加更大壓力。可以將對方的表現看作一個狀態,嘗試去理解和接納。只有對方感受到與你接觸后的那種“安全感”,他才能慢慢嘗試做出不同的選擇。改變的過程是漫長的,對于他而言,重新選擇一條陌生的道路去處理情感關系,需要你更多的陪伴、理解和耐心。所以,不要著急,讓他慢慢接受你的理解、包容和愛,讓他知道,你是真心想與他有一段美妙親密關系的。
其次,即使是“有距離感”的接觸,也請以真誠成就改變。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很多的改變都是在彼此動態關系的變化中發生的。因為在動態關系中,我們更容易覺察到自身的想法和不足之處,真誠、安全的關系本身就能給人帶來治愈。兩個真誠的靈魂在交流時,情感就會在兩人之間流動起來,行為也會漸漸發生改變。
所以,你需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或許短期內沒有太過親密的接觸,但是即使在普通、“有距離感”的接觸中,用真誠去維持與對方的動態關系,也就是我們說的“感受先行,行為跟隨”。在真誠的關系中成就對方的性格改變。
最后,希望每一個有親密恐懼的人,都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大膽擁抱愛的人、愛的世界、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