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殘留大都由專業人員在實驗室用專業的分析儀器來檢測,檢測報告一般需要1~2天才能出具。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教授、農業化學污染物殘留檢測及行為研究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王靜和她的團隊,研發出一種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即通過一張試紙顏色的變化就能判斷是否有農藥殘留,整個過程只需5分鐘左右。
用該方法檢測后,還可通過安裝在手機上的小程序自動識別試紙條上的條形碼,讀取殘留的農藥名稱、智能判定其殘留量的多少、超不超標等詳細信息,還可實時上傳數據分享,通過大數據實時監測、判斷食品安全的狀況。
這項農藥檢測技術的更大意義還在于,快速、準確的檢測農藥殘留,可以幫助實現“餐桌上的安全”。
近日,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一種在人體內少量存在,名為二高-γ-亞麻酸(DGLA)的脂肪酸可以殺死人類癌細胞。
研究人員利用秀麗隱桿線蟲模型,就DGLA對細胞的具體作用進行研究,發現給秀麗隱桿線蟲喂食富含DGLA的食物后,會導致其生殖細胞肥大和不育,使生殖細胞鐵死亡(鐵死亡是一種鐵依賴性的有別于細胞凋亡、壞死、自噬的細胞死亡方式。)
進一步研究發現,秀麗隱桿線蟲模型研究的結果在人類癌細胞模型研究中也會出現。若將DGLA精確地遞送至人類癌細胞,同樣會誘發癌細胞肥大,并導致癌細胞死亡。
研究人員稱,這些發現具有多重意義,其既有助于增進科學家對腎臟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了解,也有助于推動新的癌癥療法的研究。
近日,以色列舍巴醫學中心決定在全球首次開展采用“逆向個性化藥物”(RPM)治療癌癥的試驗。這種療法是先消除癌癥細胞抵抗人體免疫系統的能力,再借助免疫系統和藥物來對付癌癥。
癌細胞分泌的誘餌蛋白(或誘餌受體)能在患者血液中循環,阻礙人體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在這種情況下,現有的免疫藥物也無法充分殺滅癌細胞。面對這種情況,研究人員決定嘗試通過人工方式去掉血液中由癌細胞分泌的誘餌蛋白。
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了血漿過濾裝置。該裝置內表面涂有專門綁定誘餌蛋白的化合物,當血漿流過后,部分誘餌蛋白被清除,多次循環過濾后,人體血液中誘餌蛋白濃度降低到其無法幫助癌細胞抑制免疫系統和藥物的作用時,便有醫治好癌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