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妮

【摘 ?要】傳統的中學數學教育只注重課本理論而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將數學課堂生活化、增加數學的趣味性,讓所有的初中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中接觸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實踐課改精神,推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生活化;靈活性;數學實驗;現實背景
引言
近幾年來,數學教育改革越來越注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如何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得生活化、趣味化、簡單化,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也是現代數學教學研究中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
因為現在中學數學教學存在一個誤區:教師的單一傳授課本理論知識,學生背誦定義和公式,然后采用題海戰術的練習方式。而這樣的數學教學,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生全方面發展,從而造成為考試學習、為成績學習的不良現象。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數學知識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中學教學教育中還沒有將數學與實際相聯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另一方面因為考試作為現行教育教學中唯一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就必定會促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脫離,忽略了數學這門基礎學科是給人以基本能力的作用。
新課標上說:“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所以我認為將數學課堂生活化、從而使數學題目簡單化并增加數學的趣味性,讓所有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接觸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更好地實踐課改精神,推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
數學課堂要生活化,就要不失時機地將實際生活中的各類問題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引進到課堂中。因此,我認為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在課堂設置方面增強靈活性和實用性
課堂設置應注重時代、社會對學科的要求,針對學生生活背景,地區的差異性,在不失科學性、系統性的前提下,增加課程的靈活性和實用性。
在農村,七年級的學生往往還不知道如何著手解答數學題目,常常上課聽明白了,但不會做習題。針對這種現象,在講解如何尋求解答思路時候,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花8塊錢買了一只雞,9塊錢賣掉了,然后他覺得不劃算,花10塊錢又買回來了,11塊賣給另外一個人。問他賺了多少?
這個生活化的問題立刻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又讓兩個學生來“演戲”,把買雞和賣雞的過程演示給大家看,結果大家都明白了如何去尋找線索,解答題目。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令學生產生了愉快的學習心理,自然其樂無窮。
例如,在上完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字母表示數》的第六節“探索規律”時,我讓班級的文娛委員和數學課代表,帶領班級的學生編了一首“永遠唱不完的兒歌”:
1只蛤蟆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
2只蛤蟆2張嘴,4只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
3只蛤蟆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
……這時我在全班學生都在很投入的唱著的時候,我故意提高嗓門唱出:
n只蛤蟆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n聲撲通跳下水。
同學們先是一愣,之后都大聲的跟著我唱了,說明同學們已體會到了其中的規律。巧妙利用數學口訣、兒歌,引用一些經典的相聲或電影電視的臺詞演一段生活戲,可以實現在課堂設置方面增強靈活性和實用性。
2.開設數學實驗課、設計數學知識的實際操作環境
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意識,訓練學生把科技、社會等領域中的實際問題按照既定的目標歸結為數學形式,以便于用數學方法求解得出更深刻的規律和屬性,提高學生數學素質,這就不能不考慮實驗課。
數學實驗課和物理、生物等科目實驗課不同,不一定要特定的實驗室和實驗工具。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可以在課堂中穿插一些數學小實驗,例如通過教學生如何采用正確的調查方式收集數據來確定自己家底的年平均收入,到超市調查哪種產品盈利較多,學會市場調查。還可以把每學期的課題學習圍繞生活主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探究和研討。又如確定學習成績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根據每人的成績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習成績的好壞,并學會全面地分析問題。或者在課堂中穿插一些關于鹽水或者糖水的濃度的小實驗,用三角尺現場研究關于三角形的定義性質等等。學生自己能夠參與到實驗中,所以積極性很高,主動參與探究實踐學習,學會正確對待和解答各種數學問題。
3.給數學問題設計現實背景
對于一些數學問題,可為其設計現實背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相應地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遷移。
例如我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教學中,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現實背景:上課后帶學生們去參觀鎮中心的幼兒園,見到小朋友在室外游戲玩耍,同學們都特別激動興奮,我帶學生們到滑梯面前,提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你們看看這個滑梯,如圖所示,滑梯的兩個長度都相同,左邊滑梯的高度不妨我們稱作AC,右邊水平方向的長度為DF,它們是相等的,兩個滑梯的傾斜角為∠ABC和∠DFE,那么這兩個傾斜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請說明理由。
同學們都饒有興趣地在筆記本上開始解答這道題目:
這個滑梯的兩邊和地面我們可以看作是兩個直角三角形,在RtΔABC和RtΔDEF中,
因為BC=EF AC=DF
所以RtΔABC≌RtΔDEF(HL)
所以∠ABC=∠DEF(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
因為∠DEF+∠DFE=90°
所以∠ABC+∠DFE=90°
然后我讓學生們繼續在幼兒園尋找與直角三角形有關的物件,根據具體物件隨機給學生們出題,增加學生對直角三角形全等條件的認識。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解答題目更是運用自如。
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節稱為“手工課”的現實背景,讓學生自己設計有創意的圖形或作品,同學們利用自己的巧手設計出了精美的圖案,漂亮的剪紙,立意新穎的版畫。更有利用牙簽做的手工畫,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這些作品在學校的開展的學生成長展示會上受到普遍的好評,有的同學到畢業的時候還一直珍藏著,因為初中的數學課堂學習讓他們懂得珍愛生活。
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對于數學應用有著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各方面,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聯系學生的生活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不僅促使他們掌握扎實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培養他們數學的思維和能力。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去觀察世界,處理和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是數學教育的根本。
所以說,數學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
參考文獻
[1]張立建.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初中數學教學舉隅[J].成才之路.2011年第29期
[2]張昔兒.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方法[J].廣州教學研究.第456期
[3]張學濤.在農村初中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