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吟
綜合博物館不僅賦予收集和維護藝術、科學和歷史的重要對象的使命和目的,而且在提供人文、藝術,歷史,收藏和教育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綜合性博物館一直致力于創新發展,向公眾傳達藏品、藝術、知識和研究成果。可持續發展和擴展社會教育的價值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研究領域。特別是在綜合博物館的發展中,兒童體驗中心的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兒童被視為重要和特殊的設計服務對象。
近10年來,中國的綜合博物館在籌建新館或改造舊館的時候,也增加了兒童體驗中心。但由于數量不多,依然出現了供需不平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長期面向成人的博物館缺乏對兒童體驗中心的設計經驗,而缺乏設計的指導則成為影響兒童體驗中心發展推廣的瓶頸。為此,這項研究旨在通過調查和分析相關專業人員對兒童體驗中心設計的研究,為今后的設計提供現實對策。
研究問題:通過對設計專業人員的研究調查,得到了兒童體驗中心的設計要素。
問題1:設計專業人員對兒童體驗中心的理解和認識。
問題2:通過設計專業人員的經驗分析兒童體驗中心的設計偏好。
目前雖然我國各地方博物館數量大幅度地增長,但是關于兒童的博物館并不多,有限地資源限制了兒童博物館在地方的發展。博物館是以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公共服務場所,而兒童是它的主要服務對象。在地方的綜合性博物館中開設兒童體驗中心,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兒童的心理、身體需求設計。同時不拘于固有的內容和形式,如書本、圖片或是講授,利用博物館內的一切資源引導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授予充分的自主權和自由。
Q方法是由英國心理學家和物理學家威廉·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于1935年提出的。是一個完整的方法論,涉及技術(分類)、方法(因子分析)、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Q方法揭示并描述了小組中的不同觀點以及共識。Q方法論的前提是,可以通過交流來證明該主題的主觀性,因此只要在分析過程中尊重這些特征,就可以對主觀性進行系統且嚴格的定量檢查。
Q方法論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兩點:Q方法論強調主觀性;Q方法的受訪者必須至少熟悉測試領域,并且在測試中,測試的組織者不會事先構造概念或理論來幫助受測者理解,這完全是由受測者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3.2.1 選擇Q項目
Q論點,是指關于一個主題的觀點、主張等,也可以稱為觀點的主體。Q論點不僅涉及語言文字,還包括繪畫、藝術品、圖片、照片甚至音樂作品的集合等。
Q項目,首先進行相關的文獻研究(研究范圍2010—2019年間發表的相關內容)。通過第一次小組討論從相關的198篇論文中提出80個論點,再通過郵件的形式收集專家意見篩選出45個論點,并與相關設計者進行兩次討論(2020年4月15日至2020年5月5日)。經過慎重地修訂和添加后,選擇了33個項目作為本次研究的Q樣本。Q樣本如表1所示:

表1 Q選定的陳述
3.2.2 選擇P樣本
P樣本(P樣本)是測試的主體。Q方法需要相對較少的人,因為這不是一個變量和樣本。受試者的數量足以產生因素,并比較因素,因為它們涉及個人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個人之間的差異,而是個人內部的重要性差異,因此受試者的數量不受到限制。
這項研究針對設計專家、設計專業教師,以組成P樣本。在受訪者中,57%是男性,43%是女性,40多歲是37%,30多歲是28%,20多歲是35%。此外,在職業生涯中,0至1年之間,35%,1至5年之間,28%,5年以上為37%。如表2所示:

表2 P樣本的一般特征(N=14)
3.2.3 Q分類
Q分類(Q分組)是指每個被選為P樣本的人在閱讀聲明后強制分發聲明的過程,以模仿自己對特定主題或情況的態度。Q集的強制分配不是要求對特定項目的批準和反對,而是專注于Q樣本如何分布在一個人中,所以每個樣本必須根據特定項目的相對含義和重要性在整體視角中進行。
Q字分布由Q樣本分布圖中描述的聲明項目號組成,其中4個由2個分區,3個為3個分區,2個為4個分區,1個為5個分區,2個為+4,3個為+2,5個為+1,5個為+1,5個為+1。Q分類等級卡片,如表3所示:

表3 Q分類等級卡片數
3.2.4 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
選擇P樣本的25個組的集合完成后,收集的數據從1點開始,其中5點(0)中立,5點(+4)中立,最同意,9點按順序分配。并根據句子號碼編碼給定的分數,然后通過Ken-Q Analysis在線分析。研究的程序和內容如表4所示:

表4 Q方法論的步驟
通過在線軟件Ken-Q Analysis計算出相關矩陣,保留了3個特征根。即是三種不同類型的因素,根據三張不同因素的Q項目,進行分類總結。三類型的特征值和方差比,如表5所示:

表5 各類型的特征值和方差比
按類型和因素的分布和重量如下:第一類分為8種,第二類為2種,第三類為4種。如表6所示:

表6 按類型分布和因子權重
4.2.1 第一種類型:以兒童用戶體驗為主的設計
三種類型的第一類偏向于以兒童用戶體驗為主的設計,這一類型的設計專家認為在設計兒童體驗中心的時候,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兒童的心理、身體設計,目前國內的相關設計案例較少,大多的博物館兒童區域設計偏向成人化。因此,在今后的設計中更需要抓住兒童的特點,研究兒童的喜歡,通過對功能需求、空間形態、材質、色彩、造型、光環境等元素的設計,滿足兒童全方位需求,更好的實現教育兒童的目的。第一種類型的Q選項如表7所示:

表7 類型1和標準評分(±1.00或更高)的聲明
4.2.2 第二種類型:重視體驗中心與博物館相關性的設計
第二類是偏向重視兒童體驗中心與博物館相關性的設計。這方面的設計專家更多的考慮到整體性的設計要求,為了大力推動兒童博物館教育,在綜合博物館中加入兒童體驗區是最符合當前情況的選擇。在設計兩者時,應當多考慮融合性的設計,這樣才能將兩者發展的更好,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二種類型的Q選項如表8所示:

表8 類型2和標準評分(±1.00或更高)的聲明
4.2.3 第三種類型:偏重于人體工學的設計
第三類是偏向于人體工學為角度的設計,這一類的設計者更重視兒童使用的安全性,兒童正處于發展階段,自我保護意識相比成人更薄弱,常常會忽略外界的危險,為自己造成安全隱患。設計中考慮兒童的身體尺度范圍以及環境影響,避免危險發生。第三類型的Q選項如表9所示:

表9 類型3和標準評分(±1.00或更高)的聲明
4.2.4 項目以外的意見
在收回的14份問卷中,有3個人提出了項目以外的意見,包括“在空間中充分挖掘符合兒童興趣的元素”“除了啟發式教育,也要多考慮兒童在博物館的趣味性,增加互動游戲空間”“除了兒童觀眾以外,也需要考慮到陪同參觀的成年人,以及館內工作人員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應用Q方法來確定綜合性博物館兒童體驗中心的設計要素。研究的受訪者針對相關的設計人員、設計專業教師,通過文獻調查和深入訪談,共組成了33個問題。根據調查對象的Q方法問卷,通過Ken-Q Analysis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相關設計人員偏向三種類型,即“以兒童用戶體驗為主的設計”“重視體驗中心與博物館相關性的設計”和“偏重于人體工學的設計”。通過這次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影響設計的要素有很多,而通過調研發現相關設計者更偏向“以兒童用戶體驗為主的設計”。2006年,貝弗利·塞雷爾(Beverly Serrell)提倡從觀眾體驗的角度建立展覽評估標準。該指標包括4個方面:舒適度、吸引力、提升和意義。說明設計者應該更關心使用主體的感受,在綜合博物館兒童設計中需要重視這部分。而與博物館相關性設計和人體工學也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要素。因此,在今后綜合性博物兒童體驗中心設計的時候,應當要多考慮這些因素。目前國內缺乏對博物館內的兒童體驗中心的設計研究,筆者希望能通過這次研究為今后博物館兒童體驗中心設計提供一個設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