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秋 許新旋
(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江蘇泰州 225306)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發(fā)病率高且致死率高,30 d 內病死率高達30%~50%。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臨床上傳統(tǒng)的腦瓣開顱手術操作較復雜,并發(fā)癥多,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1]。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可降低顱內壓,將血腫全部清除,減輕腦損傷,有助于早期康復治療[2]。早期康復治療可快速恢復患者身體機能,提高生活質量,本文選取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2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2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手術,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6 例。對照 組 男 性 24 例,女 性 22 例,年 齡 49 ~ 78 歲,平 均年 齡(64.15±4.62) 歲,出 血 量 25 ~ 63 mL,平 均 出血 量(43.2±7.6)mL;試 驗 組 男 性 25 例,女 性 21 例,年齡 50 ~ 81 歲,平均年齡(65.18±4.13)歲,出血量26 ~ 61 mL,平均出血量(42.8±7.3)mL,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納入標準:(1)經檢查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3];(2)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由遺傳導致先天性心肺功能不全;(2)嚴重心、肝、腎等器官疾病及器質性疾病。本研究經泰州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試驗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即在術后24 h 內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wěn)后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患者實施晚期康復治療,即在術后7 d,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wěn)后開始康復治療。康復治療方法:(1)心理療法:患者患病期間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抑郁、偏執(zhí)等負面情緒,需要康復治療師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耐心撫慰患者,通過講解康復案例讓患者樹立信心,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配合治療;(2)言語訓練:早期通過圖文形式進行單詞或短語訓練,分辨失語類型,根據(jù)患者失語類型采取針對性訓練,如口語訓練、記憶訓練、唇齒舌喉協(xié)調訓練及聽力訓練等[4];(3)運動療法:康復治療師需根據(jù)患者情況指導正確臥位,早期對患者全身各處關節(jié)位置進行被動運動及按摩,中期抬高床頭練習座位,逐步進行支撐步行,最后進行日常生活訓練,如洗漱、吃飯、穿衣、如廁等,直到患者逐漸恢復達到自 理。
(1)觀察2 組患者治療效果;(2)觀察2 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各項評分指標,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SSS)評分評定2 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滿分6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好;日常生活活動(ADL)評分評定2組患者生活活動能力,滿分為100 分,75 ~95 分為輕度缺陷,50 ~ 74 為中度缺陷,25 ~ 49 為重度缺陷;簡式運動功能(FM)評分評定2 組患者運動功能,滿分100 分,上肢66 分,下肢34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
本次研究應用SPSS 20.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71.74%,P < 0.05),見表 1。

表1 2 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 組患者治療前SSS、ADL 及FM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 1 個月后,試驗組患者 SSS、ADL 及FM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 2。

表 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 SSS、ADL、FM 評分比較(x±s,分)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疾病,隨著年齡增長死亡率逐漸增高[5]。及時將腦內血腫清除,降低顱內壓,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繼發(fā)性損傷概率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有效途徑[6]。微創(chuàng)穿刺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清除血腫、恢復神經功能的有效方式,對神經系統(tǒng)創(chuàng)傷小,有助于康復訓練。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經系統(tǒng)無惡化趨勢,即可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治療越早機體功能恢復越好[7-8]。
本研究中,治療前2 組患者SSS、ADL 及FM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1 個月后,試驗組患者SSS、ADL 及FM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71.74%,P <0.05)。
綜合以上結論,采取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聯(lián)合早期康復治療有助于快速恢復患者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