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海 劉 碩 嚴利斌
(甘肅省金昌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甘肅金昌 737100)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體中,患者的典型癥狀多為腰背部疼痛、胸部疼痛,特別是在起立時疼痛癥狀進一步加重,部分患者甚至出現翻身困難的情況。此類患者的治療中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是比較常用的治療措施,該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感輕以及可實現早期離床活動等優(yōu)勢,在臨床中具有廣泛應用[1]?,F階段PVP 手術中入路方式主要有經單側椎體弓根入路以及經雙側體椎弓根入路,但是關于單側或者雙側入路方式的具體應用價值仍具有一定爭議。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采用單側或者雙側PVP 手術在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選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5 月甘肅省金昌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74 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手術患者,依據PVP 手術入路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 例。觀察組男性 20 例,女性 17 例;年齡 47 ~ 73 歲,平均年齡(62.5±0.4)歲;傷椎節(jié)段:T11 者 11 例,L2 者17 例,L4 者 9 例。對照組男性 19 例,女性 18 例;年齡46 ~ 75 歲,平均年齡(61.9±0.6)歲;傷椎節(jié)段:T12 者 13例,L1 者 12 例,L3 者 12 例。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經甘肅省金昌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對于此次研究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年齡<75 歲;(2)患者經影像學檢查證實屬于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情況[2];(3)患者存在局限性的胸腰部疼痛,且經過≥8 周規(guī)范化保守治療仍未得以緩解者;(4)患者胸腰部疼痛感明顯,且確由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所引起;(5)患者傷椎雙側的椎弓根基本完整;(6)經由X 線骨密度檢測確診屬于骨質疏松癥者。
排除標準:(1)屬于陳舊性骨折者;(2)患者椎管內存在游離骨片情況者;(3)患者合并全身感染、脊柱局部感染情況者;(4)存在其他相關手術禁忌癥者。
2 組患者均接受PVP 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單側PVP手術,對照組為雙側PVP 手術,具體手術方法如下:觀察組患者保持俯臥位,利用C 臂X 線機確定傷椎部位,對管球方向與患者體位進行合理調整,確保正側位透視效果理想并進行標記。完成消毒和鋪巾工作后,選擇患者椎體壓縮情況相對嚴重一側作為手術進針點進行局部浸潤麻醉,依據透視結果對左側10 點和右側2 點進行標記,利用尖刀依次對皮膚、筋膜和皮下組織等進行切開,放置穿刺,于透視下對穿刺針穿刺點和進針方向進行合理調整,直到達到患者椎體前中約1/3 左右時方可停止繼續(xù)進針。之后對工作通道進行更換,將所調制的處于拔絲期的骨水泥進行適量注入,患者下胸椎的骨水泥注入總量控制在2.0 ~4.0 mL,同時腰椎骨水泥的總體注入量需控制在3.0 ~6.0 mL,在骨水泥的注入過程中需要在透視輔助下進行,如出現骨水泥的滲漏情況,需立即停止繼續(xù)推注,觀察到骨水泥凝固之后方可繼續(xù)推注。同期對照組采取雙側PVP 手術,術中體位和準備工作同觀察組。進行透視定位后實施雙側穿刺,患者工作通道的建立需要分別由雙側進行骨水泥的推注,在推注過程中需要進行密切觀察,骨水泥徹底凝固之后方可拔出通道。
(1)統計并比較2 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骨水泥的注入量、骨水泥發(fā)生滲漏例數和術中X 線透視次數;(2)2 組患者均于術后3 個月和6 個月進行隨訪,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0 分(無痛)~10 分(劇烈疼痛),同時于隨訪期間測量患者傷椎椎體的前緣高度以及傷椎的Cobb 角;(3)應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對患者術前、術后隨訪6 個月的胸腰椎功能障礙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共計10 個條目,均為0 ~5 分,得分與患者的胸腰椎功能障礙嚴重程度成正比。
涉及數據以SPSS 21.0 分析,計量與計數資料以(x±s)和 [例(%)]表示,采用 t、χ2檢驗,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患者的骨水泥滲漏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骨水泥注入量以及術中X 線透視次數少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2 組患者術后隨訪3 個月和6 個月時VAS 疼痛評分、Cobb 角以及傷椎椎體的前緣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2。
2 組患者手術后3 d 的ODI 評分較手術前下降,且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手術后3 個月、6 個月時ODI 評分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組(P < 0.05),見表 3。

表1 2 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x±s)

表2 2 組患者術后隨訪結果比較(x±s)

表3 2 組患者手術前后ODI 評分比較(x±s,分)
以往對于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治療多通過非手術方案進行治療,然而治療期間患者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臥床休養(yǎng),容易導致骨質疏松情況的進一步加重,除此之外此類患者多數屬于中老年人群,長時間的臥床容易誘發(fā)肺炎,形成血栓、壓瘡以及臟器感染等并發(fā)癥[3],對于患者的總體康復效果以及生命健康均產生較大影響和威脅。在此類患者治療中PVP 手術是近年來新興的治療手段,具有微創(chuàng)手術的優(yōu)勢,可有效緩解患者局部疼痛感,同時可確保患者術后早期進行離床活動[4]。以往PVP 手術多通過進行雙側椎體弓根穿刺進行入路,隨著近年來手術技術的發(fā)展和優(yōu)化,單側椎體弓根穿刺技術在臨床中開始廣泛應用,并且和傳統的雙側手術方案相比,單側手術方案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術中X 線的透視頻次,所以有助于減少對患者產生的手術創(chuàng)傷。然而也有部分學者提出單側推注時會在患者椎體內出現偏側分布從而造成手術后患者椎體高度出現雙側不等的情況,對于上述疑問有研究證實[5]采用單側或者雙側手術進行骨水泥注入均能夠促進患者椎體力學強度的良好恢復。另有研究[6]發(fā)現單側和雙側手術進行骨水泥注入在患者椎體強度和剛度等恢復效果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這表明采用單側PVP 手術并不會產生側方壓縮的不良情況。并且從本研究結果來看采用單側或者雙側PVP 手術治療均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疼痛癥狀,并促進椎體強度的良好恢復,同時有利于改善后凸畸形,單側手術能夠縮短手術時間,且有助于減少術中骨水泥的注入量和術中X 線的透視頻次,所以對于患者和術者產生的輻射損傷相對更 少。
在進行單側手術治療操作時還需要注意下述事項:(1)運用單側穿刺手術入路時,在手術前進行X 線片與三維重建等影像學檢查過程中,需要進行比較并選擇患者椎體壓縮情況更為嚴重一側來作為手術進針點;(2)在手術之前進行定位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體位與球管角度進行合理調整,確保正位透視圖像的患者雙側椎體弓根在大小方面和左右方面都相等和對稱;(3)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需要適當地擴展外展角度。側位透視穿刺針尖可達患者椎體前緣約1/3 處,此時正位透視穿刺針的針尖已經處于棘突中線,此時骨水泥方可有效向對側彌撒;(4)骨水泥處于拔絲期在透視輔助下進行緩緩推注,再推入期間出現骨水泥接近患者椎體后緣大概5.0 mm,或發(fā)現骨水泥滲漏情況需停止繼續(xù)推注,這樣能夠盡量減少術中骨水泥的滲漏情況,有利于預防肺栓塞等并發(fā)癥;(5)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若發(fā)現單側穿刺時骨水泥無法彌散到對側,此時需繼續(xù)增加穿刺針的角度進行重新穿刺,也可在必要情況下立即改為雙側穿刺[7-8]。
綜上所述,在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治療中采用單側或雙側PVP 手術治療均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手術效果,而單側PVP 手術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骨水泥的注入量和術中X 線透視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