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君康 馬黎倩 章光鑫
(宜興市中醫醫院,江蘇宜興 214207)
胃腸道息肉屬于臨床消化科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對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傳統治療胃腸道息肉多采取內鏡下電凝切除術治療,盡管操作便捷,但較難把握切除深度[1]。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得以發展與完善,其將黏膜下注射與電凝切除結合起來,可進一步提高針對扁平型息肉的切除質量[2]。本研究探討內鏡下黏膜息肉切除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宜興市中醫醫院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胃腸道息肉患者144 例,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2 組,每組72 例。對照組男性40 例,女性32 例,年齡21 ~ 66 歲,平均年齡(41.2±1.3)歲,其中 39 例為胃息肉,10 例為乙狀結腸息肉,11 例為降結腸息肉,12 例為橫結腸息肉。觀察組男性41 例,女性31 例,年齡22 ~67 歲,平均年齡(41.3±1.4)歲,其中40 例為胃息肉,9 例為乙狀結腸息肉,12 例為降結腸息肉,11 例為橫結腸息肉。
納入標準:(1)均經消化內鏡檢查確診患胃腸道息肉,符合相關診斷要求[3];(2)息肉直徑均超過2 cm;(3)患者均自愿參與且積極配合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手術禁忌患者;(2)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患者;(3)排除抵觸配合研究患者。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此次研究通過宜興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選擇高頻電刀直接切除手術,術前指導患者選擇平臥仰臥位,建立靜脈通路后為其注射丙泊酚(生產廠商: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79;規格:10 mL ∶ 0.1 g)進行麻醉誘導,劑量為0.2 g。待麻醉起效后對患者心率、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進行監測,確定各指標穩定后開始手術。直接通過患者口腔和消化道置入內鏡(結腸鏡),確定息肉位置時應采用由遠端向近端后退式篩查方法,待確認息肉病灶的具體位置、數量和大小后予以手術切除。手術用高頻電刀功率設定為30 W,電凝時功率50 W,確認息肉位置后,直接沿息肉底部邊緣外約2 mm 進行切割,在切割過程中應盡量控制切割深度在黏膜以下,但不涉及肌肉層。待所有息肉病灶完全切除后,利用內鏡觀察所有創面2 min,對發生活動性滲血者予以電凝止血,伴有少量滲血者可直接采用去甲腎上腺素(生產廠商:廣州白云山明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396,規格:1 mL ∶ 2 mg)沖洗止血[4]。切割下的息肉病灶需置入福爾馬林溶液中保存,并立即送往病理科進行活檢。
觀察組患者選擇息肉基底注射腎上腺素后切除手術,術前體位、麻醉誘導、內鏡探查病灶等操作方法與對照組完全相同。在確定各息肉病灶具體位置后,使用內鏡下配套注射器,根據息肉具體大小在基底部選擇1 ~4 個不同的點注射腎上腺素(濃度為1 ∶10 000)。待注射后觀察基底部是否充分隆起,如未充分隆起可增加注射點,最大程度保證黏膜層能夠與肌肉層彼此分離,方便控制切割深度。待息肉基底部充分隆起后,使用圈套器對基底部進行固定,再使用高頻電刀對其進行切割,切割范圍仍控制在基底外約2 mm,小型息肉可一次性剔除;大型息肉則可采取多次剔除的方法[5]。息肉全部切除后對所有創面觀察約2 min,及時控制滲血情況,方法與對照組完全相同。術后需將切除的息肉置入福爾馬林中保存,并立即送往病理科進行活檢。
對2 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對比,分為優、良、差三個級別。優:徹底切除息肉病灶,患者疾病癥狀表現完全消失;良:病灶切除超過50%,患者疾病癥狀表現出現明顯好轉;差:病灶切除不足50%,患者疾病癥狀表現仍較明顯??傆行?優+良。
分別取2 組患者術后10 mL 外周血,離心處理后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含量,同時檢測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情況。涉及指標主要包括:細胞免疫功能指標分化抗原58、59(CD58、CD59),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3(LFA-3),血清炎癥因子 IL-1β、IL-6、IL-8、IL-12。另外觀察2 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計算總發生率進行對比。
通過SPSS 20.0 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術后,觀察組患者CD58、CD59、LFA-3 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炎癥因子 IL-1β、IL-6、IL-8、IL-12 顯著低于對照組(P < 0.05),見表 2。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3。
胃腸道息肉屬于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該病癥發病早期并無任何典型癥狀,絕大多數患者的胃腸道功能仍保持正常狀態,也就導致很多人無法及時發現異常,只有在胃腸道感覺不適或健康體檢時才會被發現[6]。通常情況下胃腸道息肉類病變屬于癌變的前身,部分息肉可能表現為低級別癌變的狀態,因此越早發現越有利于對胃腸道腫瘤類疾病的預防。目前治療胃腸道息肉最佳的方式仍為外科手術,傳統手術方法為開放式,對患者身體的損傷較大,且術后并發癥概率較高。隨著現代內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革新,內鏡下胃腸道息肉切除手術的適用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加之高頻電刀技術的加入,借助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可在切割息肉的同時電凝創面,減少術中出血量。內鏡下手術可有效降低患者創傷,控制術后并發癥幾率,因此針對部分手術耐受度較低的患者也可應用[7]。

表2 2 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對比(x±s)

表3 2 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但內鏡下電切手術實際操作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電切深度的掌握尤為重要,如電切深度過淺,則會造成息肉基底部無法完全被切除,在術后會出現較大的復發率;如電切深度過深,則會直接導致胃腸道肌肉層受損,術后胃腸道穿孔性并發癥概率會大幅度提升,因此內鏡下電切手術中切割深度的控制就成為術后并發癥預防的關鍵。根據臨床大數據研究顯示[8],隆起性息肉和帶蒂性息肉經內鏡電切手術治療后患者并發癥概率相對較低,說明這2種情況更符合內鏡下電切手術的需求。但由于內鏡下手術視野有限,如息肉為扁平性狀態則無法準確判斷其病灶深度,電切過程中就會出現切割深度過淺或過深的情況,說明內鏡下電切術治療該類息肉患者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
在近幾年的臨床實踐治療中,醫療工作者逐漸摸索出內鏡配合黏膜下注射的治療模式。該注射方法操作簡單,且注射量相對較低,對胃腸道黏膜本身的功能不會構成明顯的影響,在針對凹陷性、扁平性息肉切除手術時有著良好的輔助作用。實際手術過程中,在息肉基底部分多點注射腎上腺素或生理鹽水溶液,可使病灶充分隆起,進而確保黏膜層與肌肉層能夠實現暫時性分離,加之液體墊還可以形成隔熱保護機制,確保高頻電刀在切割過程中不會對黏膜下基層造成損傷,大幅度提升了外科手術的安全性。黏膜下注射時可根據息肉病灶實際大小選擇適當的注射點,其中小型病灶僅選擇1 ~2 點即可保證其充分隆起,而大型病灶需增加至最多4 點注射才能滿足手術需求。另外注射時每點劑量應嚴格控制,觀察息肉完全隆起后即可停止注射,以免對周圍組織造成牽拉。針對直徑超過2 cm 的大型息肉切割時,還可選擇多次電切的方法,避免一次切割過程中不好控制操作范圍。如患者本身息肉病灶數量相對較多,則必須采取分次手術方式,每次手術需間隔至少30 d,保證機體的恢復程度。
本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患者通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后總有效率98.61%,高于對照組88.89%。此結果與周懌等[8]的研究結論相一致。總之,胃腸道息肉患者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效果確切,能夠有效調節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癥因子,安全性佳,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