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娟
(廣州市白云區人民醫院,廣東廣州 510500)
幽門螺旋桿菌(Hp)為胃黏膜中分離出的螺旋形革蘭氏陰性菌,屬微需氧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其同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胃腸道疾病密切相關[1]。相關數據顯示,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標本中Hp 檢出率80%~90%;而消化性潰瘍疾病患者Hp 檢出率高達95%~100%,可見Hp 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疾病的主要病因[2]。當前臨床對于Hp 感染相關性胃炎的治療主要以口服藥物緩解相關癥狀并根除Hp,質子泵抑制劑+鉍劑+2 種抗生素的四聯療法是當前臨床根除Hp 的治療有效方案。但數據顯示,采用四聯治療后仍有20%左右的患者療效不理想,且藥物不良反應問題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不高[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益生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及對胃腸道微生物的影響,結果如下。
選取廣州市白云區人民醫院2018 年8 月至2019 年10 月收治的Hp 相關性胃炎患者92 例,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46 例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 21 例;年齡 36 ~ 54 歲,平均年齡(46.28±2.63)歲;病程 2 ~ 7 年,平均病程(4.15±0.64)年。研究組 46 例患者中男性 26 例,女性 20 例;年齡 35 ~ 56 歲,平均年齡(46.35±2.67)歲;病程2 ~8 年,平均病程(4.21±0.66)年。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伴有不同程度腹脹、上腹疼痛癥狀者;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淺表性胃炎者;13C 尿素呼氣試驗明確為Hp 感染者;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者。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Hp 清除治療史者;近1 個月內服用本次治療所用相關藥物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本研究經廣州市白云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參照組患者實施四聯療法,給予雷貝拉唑腸溶膠囊(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28,規 格:20 mg×7 粒)口 服,20 mg/ 次,1 次 /d;阿 莫 西 林膠囊(深圳高卓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45,規 格:0.25 g×24 粒)口 服,1.0 g/ 次,2 次 /d;克 拉 霉 素片(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044,規格:0.25 g×12 片)口 服,0.5 g/ 次,2 次 /d;枸 櫞 酸 鉍 鉀片(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00084,規格:0.3 g×60 片)0.3 g/次,2 次 /d,早晚餐前 30 min 服用。以上藥物聯合連續使用14 d。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益生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65,規格:0.21 g×12 粒 ×3 板 /盒)口服,420 mg/次,2 次 /d,連續用藥 14 d,益生菌用藥時間與抗菌藥物間隔3 h。
(1)比較2 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腹脹、噯氣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黏膜炎性癥狀消失,Hp 轉陰;有效:治療后各癥狀明顯改善,胃鏡可見輕微炎性表現,Hp 轉陰;無效:治療后各癥狀無明顯改善或Hp 檢測仍為陽性。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治療前后2 組患者胃黏膜環氧化酶(COX-2)、Ki-67抗原積分,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染色陽性位置于細胞漿及細胞核,COX-2、Ki-67 抗原積分計算依據參照陽性細胞占據視野細胞百分比(依照細胞陽性著色程度,強陽性為4 分)及染色強度(Ki-67 染色性陽性細胞總數在50%以上為3 分)計算;比較治療前后2 組患者胃腸激素指標,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采用分光光度計方法檢測[5];(3)比較2 組患者藥物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胃部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等。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4.78%低于研究組總有效率97.8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2 組患者COX-2、Ki-67 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 2 組患者 COX-2、Ki-67 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 <0.05);治療前,2 組患者SOD、MD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SOD、MDA 水平優于參照組(P < 0.05),見表 2。
2 組患者胃部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2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COX-2、Ki-67 積分及SOD、MDA 胃腸激素指標比較(x±s)
三聯療法、四聯療法、序貫療法是當前臨床用于Hp 感染相關性胃炎的常用治療方法,但抗菌藥物的濫用造成耐藥性的增加及患者機體正常菌落失衡的情況,導致Hp 清除率的降低,患者用藥依從性不高,且停藥后易復發,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
研究證實Hp 感染可引發一系列免疫反應,而細胞免疫、抗體免疫均同Hp感染關聯密切[6]。從免疫學角度來看,益生菌制劑可通過增加IL-10 因子水平而降低IgG 等Hp特殊抗體的產生,也有臨床試驗證實益生菌制劑可促進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活化,誘導免疫反應而抑制Hp 定值及生成[7];從非免疫學角度來看,益生菌可通過分泌抗菌物質而抑制Hp 生長及Hp 在胃腸道黏膜的附著,另有研究稱益生菌制劑在抑制Hp 黏附作用的同時,其代謝物質乙酸、乳酸等的抑菌作用可擴大抗生素藥物抑菌范圍,利于減少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有助于減輕抗生素耐藥性的上升[8]。故本研究采用益生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Hp 感染相關性胃 炎。
研究表明,Hp 相關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慢性炎癥區域COX-2 的異常表達,同炎癥反應程度呈正相關,其可刺激局部黏膜細胞增殖,拮抗細胞凋亡,臨床已證實COX-2 參與胃黏膜炎癥反應及胃腸道腫瘤性疾病的發展過程[9]。Ki-67 是臨床用于細胞增殖水平監測的重要指標。SOD為抗氧化酶系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微生物、動植物體內,為抗氧化金屬酶的一種,可催化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歧化生成氧及過氧化氫,起到維持氧化及抗氧化平衡的關鍵作用。MDA 為膜脂過氧化的重要產物,MDA 指標水平異常表明膜脂過氧化損傷加劇,是臨床用于膜系統受損程度及抗逆性監測的重要指標[10]。大量臨床研究證實炎癥反應程度及胃腸激素指標直接影響Hp 相關性胃炎患者胃腸道生物群水平,故本研究將COX-2、Ki-67 積分情況及SOD、MDA 胃腸激素指標作為胃腸道微生物群穩定情況的間接監測指標。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COX-2、Ki-67 積分低于參照組,且SOD 高于參照組、MDA 低于參照組,說明在有效抑制炎癥反應后,胃腸激素水平正常,利于實現胃腸道菌群的穩態結構。
本次對研究組患者實施四聯療法聯合益生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表明益生菌聯合四聯治療Hp 相關性胃炎具有安全性。
綜上,益生菌聯合四聯療法治療Hp 相關性胃炎的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同時通過抑制炎癥反應及細胞增殖而改善胃腸道微生物穩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