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玉明
(環縣第五中學 甘肅 慶陽 745700)
我國國家體委于1993年公布了關于體育改革的相關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對于加快運動項目協會制的速度,使得各運動項目協會制成為責任權和利益的相互統一體、對各運動項目有直接管理權。自此,中國排球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于1996年正式推出了排球聯賽,為了更好的利用現有資源,例如,國內良好的市場、健全的競賽管理體制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從我國80年代至今,三大球運動項目中,只有排球項目在世界大賽中一次或多次奪得冠軍,可謂是振奮人心,揚我國威,充分詮釋了女排精神。中國女排國家隊基本是集全國之力,將國內頂尖的球員匯于一地,集中訓練。其次,國內女排聯賽發展起步階段也是比較早,但一直處于不冷不熱的狀態,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說起女排只有國家隊,間接的影響了聯賽的發展,一度出現了女排國家隊火、女排聯賽冷的尷尬局面。這與聯賽的管理以及運營機制有很大的關系,一個成熟的聯賽背后肯定會有一個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當下這種局面的發生,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經濟運轉出現問題、各俱樂部內部不協調、球隊成績不理想。長此以往,無人問津的惡性循環致使國內女子排球聯賽的市場運作不理想,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
中國女排,從20世紀80年代獲得五連冠轉至雅典與里約,排球人用行動證明地位,重新站在世界之巔。中國女排,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都指的是中國女子排球國家隊,包括中國女子排球后備人才培養、國內女排聯賽、對外形象宣傳等。我國三大球項目中,足球與籃球在世界上乃至國內的聯賽,都發展的不盡人意,唯獨排球,多次獲得世界冠軍,并且在我國80年代女排精神的影響下,國人對中國女子排球國家隊有很高的評價,同時成為我國體育界的一面旗幟。因此,國內聯賽也處于無人問的態勢。
查閱關于引進WCVA外援球員的文獻資料中,作者發現部分文獻的作者慣于把“外援”、“外員”與“外籍球員”三個詞互換使用,從字面上看,三個詞匯在排球項目中似乎都可以描述“外來的球員”、“非球隊本身的外部門球員”以及“外地區的球員”的意思,其實是不正確的,有極大的誤導性。根據表1分析得出中國排球協會對于外援轉會人數的要求上沒有做明確說明,相對比較靈活,基于此,更益于各球隊自身的發展和觀眾訪問量的增加。

表1 2011-2014年賽季中國排球協會關于球員轉會規則的規定
首先,恒大女排作出改變,將執教美國的名帥郎平邀請回國擔任本球隊的主教練,為了打破重組球隊,恒大女排將塞爾維亞女排國家隊的二傳布拉科塞維奇以及美國女排國家隊主攻手湯姆,隨后效果顯著,球隊的級別也發生了改變。由聯賽甲級B上升至甲級A。通過調查得知,在2011-2012年賽季初,恒大女排決定將意大利女排隊員科斯塔格蘭德、波蘭女排隊員,成功的引援計劃就為恒大女排帶來了冠軍。在隨后的一個賽季里,冠亞軍爭奪戰中,恒大女排敗于天津女排。由于外籍球員的大量引進,對于聯賽的運作方式有很大的沖擊,恒大女排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拿足球與籃球來說,即使戰績不好也備受關注,大量的引進外援、高薪聘請外籍教練、費用極高的贊助,同為三大球,排球就不那么有名氣,雖然在戰績上要好于排球和足球。對我國籃球的CBA和排球的超級聯賽進行分析統計,在雙軌制度的影響,參加聯賽的各支球隊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俱樂部,球隊基本的資金周轉大部分來自于政府機構,即使贊助商的加入,球隊也只是掛名沒有真正的運作權利。國內的比賽除了每年的聯賽還有四年一屆的全運會,大部分球隊都會以賽代練,“賽”就是指國內超級聯賽,“練”指的是以超級聯賽為目標備戰全運會。當然,這樣的出發點對于聯賽運營本身來說是比較危險的,只關注全運會而輕視超級聯賽。長此以往,由于引進大量的外援,資金耗費巨大,還對國內球員的發展起到了反作用,得不到鍛煉的效果,上場時間、上場次數、比賽機會都會大幅度折減,導致國內聯賽長期處于蕭條狀態。

表2 2014-2015年賽季中國女排聯賽外援引進情況

表3 2015-2016年賽季國內女排聯賽外援引進基本情況
根據表2、表3可以分析出:政府機構宣布對于引進和轉會外籍球員沒有限制?;诖耍惣?014-2015年國內各個排球俱樂部引進外援的人數達到新的高度。后來到2015-2016年引進外援在知名度及數量上都有質的提升。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引進外援的模式基本已被各個俱樂部所采納,并且效果俱佳,大量外籍球員的引進浪潮下對他們的管理層面我們仍缺乏經驗。從能力上來看,外籍球員明顯高于俱樂部其他隊員,外援一舉一動會帶動整個隊伍的氣氛和情緒,在外援的使用方面是雙向的,有利有弊,必要的約束和科學的管理對于大量引進外援的時期同樣至關重要。
2015-2016年賽季我國上海隊、北京隊、福建隊和四川隊在2015-2016年總共引進了8名外籍球員,名氣比較大的球員有:科祖赫(德國女排隊長)、弗利爾(荷蘭女排隊長),全部都參與了在意大利的女排世錦賽。不論是基本技術還是身體能力,都比以往要好很多。我國有些傳統排球俱樂部沒有引進外援,例如八一隊。個人認為外援引進的同時,對于俱樂部或球隊的整體實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刺激我們的排球市場,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國外和國內的打球風格相結合,壯大自己的力量。
2016-2017年賽季眾多高水平外援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刺激國內球員的認知與技術技能,從提高上來講是利大于弊,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變化,使得外籍球員引進及轉會不受限制,比較民主,在此基礎上,國內大量二線三線球員很快就出現了鍛煉機會少、上場時間和上場次數受限等問題,這樣一來,當下效果確實很好,球隊的實力增強、整體名次靠前,好一點的還可以爭奪獎牌,但是從長遠角度考慮,對于國內排球人才梯隊建設有很大影響,甚至外籍球員還不尊重國內的隊員、裁判、教練等行為,基于此弊大于利。因此,大量的引援政策是利弊共存的。個人認為,在引援的基礎上一定要對其進行相應的限制,明確要求,這樣我們的隊員在學習技戰術與比賽間的沖突也會降低,重點放在我們的后備人才培養上,只有自身強大、硬實力上去了,他人才會感到威脅,打還需自身硬,進而提高聯賽的整體水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外援引進帶來了先進排球理念和技戰術風格,能刺激國內球員的基本認知,認識自身不足,盡量避免出現外籍球員不上場就贏不了球的現象;
(2)國內聯賽各支隊伍的出發點不同,限制其發展,很多球隊都是以賽代練的初衷去參加,本身外籍球員先天條件優于國內球員,加之賽事相對較少,更加劇了這一現象的嚴重性;
(3)國內俱樂部缺少與國外球隊交流的機會,年輕球員能夠接觸到的高水平比賽少之又少,年輕球員無法走出國門,開闊眼界。
(1)首先,對于引進外援的機制要有相應的變動,限制其在比賽中的權利,例如,在聯賽初,1、3局使用單外援制;2、4局使用雙外援制,賽制使用雙循環主客場制度。到聯賽中期階段,為了可以讓年輕隊員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可以充分利用年齡來控制隊員的上場情況,例如,在前8名以外的隊伍中,可以讓1-2名25歲隊員下場休息,輪換年輕隊員,這樣就能全部兼顧到;
(2)擴大排球的宣傳力度,政策扶持,組建更多的參賽隊伍,這樣既可以挑選好的隊員,又能普及排球運動,促使聯賽更好的運營,將目前的10支隊伍擴充到20支,只要平臺足夠吸引球員,聯賽的體制也會逐漸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