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海峰 丁沁純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 上海 200438)
該研究以2019年軍運會男籃決賽隊伍運用陣地進攻戰術情況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有關期刊文章、籃球專著等方法來獲取關于籃球、籃球陣地進攻等方面的資料。瀏覽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等文獻資料,為文章提高了詳實的理論依據。
(2)錄像解析法。
通過反復觀看2019年軍運會男籃決賽比賽錄像,進行有關指標的觀察統計,在統計過程中,將錄像進行重復回放,盡可能將觀察統計誤差降到最低,得到準確的數據。
(3)數理統計法。
反復觀看錄像,將所獲取的數據,通過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分析。
(4)對比分析法。
對比2019軍運會男籃決賽隊伍陣地進攻相關數據,尋找所存在的差距,再進行比較與分析。
陣地進攻戰術是籃球進攻戰術的一種,是指比賽進攻方快攻或銜接段進攻未成功,人和球已到對方場地,且防守隊隊員已落位,進攻隊針對對方的防守戰術形式,按照己方預先設計的進攻戰術,以保證每位運動員的技術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奪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的一種戰術。陣地進攻系統由個人進攻、基礎配合進攻以及全隊整體進攻戰術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在陣地進攻中這三種進攻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本方缺少任何一個部分,都會影響本方進攻時高質量的陣地進攻戰術。

表1 陣地進攻戰術使用情況統計表
表1數據顯示,立陶宛隊總進攻次數為92次,其中陣地進攻次數為68次,陣地進攻次數占總進攻次數的73.91%,達到總進攻次數的七成;美國隊總進攻次數為96次,其中陣地進攻次數為56次,陣地進攻次數占總進攻次數的58.33%。兩隊進攻次數相差12次,總進攻次數相差4次,差距不大。本屆軍運男籃決賽中,立陶宛隊在總進攻次數上與美國隊相差不大,但其陣地進攻使用次數多于美國隊10余次,兩隊陣地進攻次數占各自總進攻次數比例分別是73.91%和58.33%,比例差距達到了15.58%,由此可以看出,本屆軍運男籃決賽中立陶宛隊比美國隊更加善于運用陣地進攻戰術。

表2 陣地進攻戰術得分情況統計表
表2數據顯示,立陶宛總得分為91分,其中陣地進攻得分為51分,陣地進攻得分占總得分比例的56.04%,超過總得分的半數以上;美國隊總得分為83分,其中陣地進攻得分僅為36分,陣地進攻得分占總得分的43.37%,得分不到其總得分的五成。以上數據對比分析可以發現,立陶宛隊不僅比美國隊更加善于使用陣地進攻戰術,且其使用陣地進攻戰術的得分效率比美國隊要高。
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戰術是本屆軍運會中重要得分方式之一,是指在陣地進攻中,運動員通過個人技術的不同組合,在一些特定的局面上,獨立進行攻擊的一種進攻方式。在進攻區域上,可能在三分線外,也可能在內線處。在進攻方式選擇上可能為內線強攻,中遠距離投籃,也可能為突破投籃和補籃等等。在本屆軍運會男籃決賽中,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戰術是一種臨場應變和隨機性質的攻擊行為。運動員在對比賽局面進行分析后,結合個人技術或借助隊友掩護完成的一種進攻行動,它體現出了雙方運動員對比賽中進攻時機的準確把握和個人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
如表3所示,立陶宛隊在全隊所有的68次陣地進攻中,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次數為19次,占全隊陣地進攻次數的27.94%,陣地進攻個人進攻總得分為13分;美國隊在全隊所有的56次陣地進攻中,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次數為22次,占全隊陣地進攻次數的37.93,陣地進攻個人進攻總得分為15分。綜合分析發現,兩隊陣地進攻個人進攻總得分相差不大,但美國隊在陣地進攻總次數少于立陶宛隊的同時,個人進攻次數卻多于立陶宛隊,由此可見,美國隊在陣地進攻中比立陶宛隊更加傾向選擇個人進攻的打法,在陣地進攻中更多的是通過個人進攻創造得分機會。

表3 陣地進攻中個人進攻次數使用情況表

表4 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方式運用情況分析
根據研究需要,本文將兩隊采取陣地進攻戰術后,個人進攻方式的選擇分為內線強攻、中遠距離投籃、突破投籃、籃下投籃和補籃五種個人進攻方式。由表4統計可以發現,立陶宛隊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方式的選擇有內線強攻、中遠距離投籃、突破投籃和補籃,相應的分別出現了12次、3次、3次和1次;美國隊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方式的選擇有內線強攻、中遠距離投籃、突破投籃和籃下投籃,相應分別出現了4次、7次、8次和3次。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立陶宛隊在進入前場落入陣地后,采用的個人進攻方式多為內線強攻,中遠距離投籃和突破投籃較少,補籃僅僅只出現1次;美國隊在陣地進攻中,個人進攻主要采用突破投籃和中遠距離投籃,內線強攻和籃下投籃較少。從各項進攻方式次數出現頻數發現,立陶宛隊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方式更多傾向于內線強攻,而美國隊陣地進攻個人進攻方式選擇更多傾向于突破投籃和中遠距離投籃。
籃球陣地進攻的基礎配合是指在比賽中兩、三人之間為創造進攻機會,通過相互間配合與協作來完成得分效果的進攻行為,它是形成全隊戰術配合的基礎。本屆軍運男籃決賽中,基礎配合是雙方進攻戰術基本單元,雙方戰術方法以及戰術類別大部分都是根據基礎配合的應用展開的。全隊的戰術流暢度和執行度,都與基礎配合的熟練程度有關。進攻基礎配合包括傳切、掩護、策應和突破分球四種方法,按照不同時間順序來組合這些基礎配合能變化出不同的陣地進攻戰術。

表5 陣地進攻中基礎配合使用次數情況表
如表5所示,立陶宛隊在68次的陣地進攻中,使用基礎配合戰術的次數為28次,占陣地進攻總數的41.17%,陣地進攻基礎配合總得分為44分;美國隊在56次的陣地進攻中,使用基礎配合戰術的次數為22次,占陣地進攻總次數的37.93%,陣地進攻基礎配合總得分為21分。由此可以看出,本屆軍運會男籃決賽中,立陶宛隊在陣地進攻基礎配合戰術的使用方面比美國隊更為出色,且得分效率比美國隊更好。

表6 陣地進攻基礎配合戰術運用情況分析
表6所示,立陶宛隊在陣地進攻基礎配合中,使用了26次掩護配合、6次突分配合、5次傳切配合和1次策應配;美國隊在陣地進攻基礎配合中,使用了13次掩護配合、11次突分配合和3次傳切配合,沒使用策應配合。在本屆軍運會男籃決賽中,兩隊在陣地進攻基礎配合中,使用掩護配合戰術次數均最多,但立陶宛隊掩護配合使用次數是美國隊的2倍。美國隊突分配合戰術使用次數,比立陶宛隊多5次。傳切配合戰術兩隊各使用了5次和3次,使用次數相差不大。立陶宛隊掩護配合戰術使用次數比美國隊多2倍,可以看出立陶宛隊相比美國隊打得更為團結,更注重基礎配合戰術帶來的得分效應。
陣地進攻中的全隊整體進攻戰術打法是指在陣地進攻中,進攻中全體隊員完成戰術行動的原則和方法,它規定了人、球移動的方向和路線,技術動作的選擇與組合,行動的時機與技術運用等內涵,是進攻戰術的核心。整體打法要強調成員的完整性和整體性,整個隊伍必須要有同樣的戰術原則、戰術形式、戰術方法和戰術要求。整個陣地進攻的整體打法過程必須是以閱讀防守后,形成利于己方且針對對方防守所形成的戰術,通過不斷移動,以基礎配合為具體方法不斷移動球找到合適的進攻機會,如戰術執行不順利立刻根據場上具體情況改變配合方式方法,形成機動進攻,觀察具體情況是否重新組織落位或者個人進攻。

表7 陣地進攻全隊整體進攻使用情況表

表8 陣地進攻全隊整體配合戰術使用效果分析
如表7、8所示,立陶宛隊在陣地進攻中,使用了17次全隊整體進攻,占陣地進攻總數比例的25%,陣地進攻全隊整體進攻總得分為13分;美國隊在陣地進攻中,僅使用4次全隊整體進攻,占陣地進攻總數比例的7.14%,在陣地進攻全隊整體進攻中沒有得分。對兩隊陣地進攻全隊整體進攻的使用效果進行分析,發現美國隊在僅有的4次全隊配合中無一次成功,而立陶宛隊則在17次全隊整體進攻中,成功6次,成功率為35.29%??梢钥闯?,立陶宛隊在陣地進攻全隊整體進攻的使用中,不僅在使用次數上多于美國隊,且使用效果比美國隊更好,再次證實了上文所述,在本次軍運會男籃決賽中,立陶宛隊比美國隊打得更為團結,更為注重整體進攻的效果。
(1)本屆軍運會男籃決賽立陶宛隊相比美國隊更善于運用陣地進攻戰術,陣地進攻戰術的得分效率比美國隊要高;
(2)在陣地進攻戰術個人進攻方面,立陶宛隊傾向于內線強攻,而美國隊傾向于突破投籃和中遠距離投籃。美國隊比立陶宛隊更傾向選擇個人進攻的打法;
(3)在陣地進攻基礎配合方面,兩隊均使用掩護配合戰術的次數最多,立陶宛隊比美國隊更注重基礎配合戰術帶來的得分效應。美國隊突分配合戰術使用比立陶宛隊得更為出色;
(4)在陣地進攻全隊整體進攻方面,立陶宛隊比美國隊使用次數多,更注重整體進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