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茜茜,鄧莉文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長沙 410004)
博物館是當下公共教育空間駐入的熱點,博物館公共教育空間對于兒童教育而言的傳統意義集中于對民族傳統的繼承與推廣,而當下則疊加了對兒童審美力、創新力、實踐操作力以及交往互動力、情感交流力的培養。兒童具有追求趣味性、多樣性、體驗感的特征,而模塊化設計是解決單一產品缺乏多樣性、靈活性、功能性的一種有效表現形式,是符合博物館公共教育中滿足兒童學習、娛樂等需求的可持續性設計手法。下文將以湖南省博物館為例,探討博物館公共教育空間中的模塊化兒童家具設計中的具體問題。育”的認知發展從單一走向多元化,對兒童了解、學習博物館里的歷史文化較為重視。為加深兒童對博物館歷史文化的認知及提升博物館教育空間的影響力,筆者對傳統文化教育類兒童家具設計展開研究。
中國當下的國民教育重視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對兒童的傳統民族文化教育同樣不容忽視。單一靜止的博物館展覽,根本無法滿足兒童文化教育發展的需求。為挖掘參觀博物館無法獲取的樂趣和促使能力的提升,體現博物館區別于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加深博物館印象,培養兒童的博物館感情,一些博物館開始開發形形色色的文化體驗活動[1]。針對湖南省博物館教育空間進行調研,得出具有文化、歷史、互動、游戲綜合的兒童產品會凸顯公共教育空間的重要性,正因為當代對“教
西方文化起源之一古希臘對兒童的教育是將“美育”與德育、體育以及智育集于一體,柏拉圖非常重視對兒童實施文藝教育,強調審美游戲在教育中的重大意義。
湖南省博物館簡稱“湘博”,館藏文物有漆器、青銅器、陶瓷、織物、書畫器等系列,這些文物承載了湖南各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思想等內涵,并以豐富的造型、紋樣、材質、色彩、工藝等視覺元素展示出來,故“湘博”教育空間是直觀生動地開展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載體。為提高博物館教育空間的情景化、沉浸式、體驗性,達到兒童樂于接受、自主參與的美育目的,應提取系列文物的典型視覺特征進行創意設計。在元素的提取上既要抓住文物的歷史文化精髓也要將元素生動化、趣味化及視覺化,使設計元素更能滿足兒童在博物館教育空間學習中產生對文物歷史文化藝術的認知,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博物館公共教育空間除傳統文化教育、美育外,同樣具備智育功能,博物館公共教育空間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根據展覽主題而切換教育主題,而模塊化的可變性就非常貼合博物館空間的這類需求。模塊化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統,通過和其他同樣的子系統按照一定規則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更加復雜的系統或過程[2]。對于模塊化產品來說,不同的模塊間沒有必然聯系,每個獨立模塊都有其子功能單位。模塊化設計本身就是一種通過模塊變換來增加產品多樣性的設計[3]。模塊化產品中通用模塊間具有相對獨立性、相對柔性化的特點,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的多樣性、個性化也是當下模塊化產品在市場的主要競爭力,同時也要以更好的模塊化方式展現產品設計中的理論優越性。如:圖案紋樣,賦予圖案不同的顏色,將設計元素運用到模塊化產品中。不僅可以實現系列圖案的模塊化,也可以實現產品模塊間的組合、轉換。故將博物館公共教育空間中極具變化趣味性的家具命名為“博趣”。

圖1“博趣”系列模塊化兒童家具

圖2 兒童拼圖場景圖

圖3 兒童寫字、繪畫場景圖
基于模塊化造型的整體性與連續性、結構的合理性及兼容性、功能的獨立性與相關性、連接方式的可變性和多樣性、色彩的新穎性及材料的環保性與可持續性的設計原則。模塊化作為一種獨特的設計方式,一方面以少量的模塊組成盡可能多的形式,在滿足產品需求基礎上使產品結構簡單、靈活及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強調產品模塊化,目的在于用有限的子集最大限度地創造新穎又個性的呈現方式。
模塊化設計屬于方法學的范疇,既是一種新的設計方法,又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是設計領域中的一個形式簡單但意義深遠的變革,有助于復雜問題的解決[4]。設計過程中針對博趣整個生命周期各個目標的模塊化設計方法確定該產品的目標域、分解和劃分整體功能、多角度分析、具體設計實施這四步。通過高效、靈活的模塊化組合運用在博物館兒童家具設計中。
當下教育是熱門話題,由于人群受限于兒童,市場上的家具、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大多可進行益智教育。當代家長在孩子的培養上不僅注重書本教育,也看好公共教育空間帶給孩子的價值,要在娛樂、生活中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鍛煉孩子的主動創新意識。湘博公共教育空間,為傳播傳統文化增加了很多公益類課程,如:“長沙窯大唐造g親子活動”“南方青銅王國”,2020“我的假日湘博”創作工坊、藝術LAB、瓷之畫研學課程、古琴研學課程,湘博教育微課程,文物故事、書法活動及古琴公益演奏會等,但課程類的占比較大,具有趣味性、體驗性的親子活動占比小。為了更好地針對此空間的教育,運用模塊化理念進行兒童家具設計是解決以上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在博物館大廳、休閑區及創客空間放置博趣,在湘博課程的學習中使用博趣,會使產品更好地發揮益智互動作用,解決博物館空間中家具的單一乏味。
設計靈感來源于模塊化概念,運用結構、色彩、材質展現產品的模塊化特性,結合點、線、面構成的幾何形體設計出。具有傳播、互動、學習、實踐功能的兒童家具,不僅提高文化歷史的傳播速度,還可以增加文化歷史傳播過程中的趣味性。從兒童家具到教育性空間陳設產品的轉變這一點更符合博物館公共教育空間,有利于增進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情感。
3.3.1 外觀造型
桌面采用花瓣模塊化設計,花型來源于“湘博”陶器文物“青瓷印花盒”盒壁的印團花,花瓣式桌造型新穎,可以吸引兒童的眼球,又與面板的圓呼應。凳子面板采用圓形設計,一是視覺圖形元素,二是對兒童來說圓形造型沒有尖角,相比之下具有安全性,凳子面板是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兒童坐面尺寸,與凳腿零部件組裝后是兒童板凳,板凳可根據兒童身高做加減法。凳子面板上可以進行拼圖及繪畫,正反面都可作為坐面。凳子面板上的靠背板是穿插在面板的矩形支撐板套以動物系列的可愛軟靠背,既美觀又解決了木質靠背生硬的缺點,用可愛的動物系列靠背既舒適又能吸引兒童。
3.3.2 功能結構
產品結構是設計內部形式的表現,是模塊化產品內部單個部件的銜接,是產品功能性設計的核心[5]。
功能上:桌面中心鏤空是可收納的功能區,潛意識提高孩子的收納意識,第一層面板上具有拼圖功能,第二層面板具有寫字、畫畫、拼圖的智育功能。凳面及桌面的打孔設計是為了體現榫卯家具的連接特點,由拼圖板與支腿的榫卯連接可變為兒童組合桌凳。功能上有益智玩具、畫畫、收納及家具的綜合體現,不僅是模塊化智育家具,也是益智玩具。
結構上:連接方式采用榫卯、拼圖方式,便于產品的安裝、拆卸及運輸。凳面的幾何體凹槽是拼圖區,面上四孔是穿插凳腿的榫孔,與凳腿的凸榫相連接。凳腿的長度不同決定凳子的高度,可滿足不同身高孩子的需求。整個設計無金屬連接件,一是為了傳承榫卯結構的優點,二是便于板面與腿的組合并控制桌凳的高度,提高產品的使用功能。
3.3.3 圖案色彩
面板上有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五邊形作為主體,圖案以湘博館內的漆器、青銅器、樂器紋樣結合當代語言符號中的數字、字母為元素,兒童在娛樂的同時也能認識器物歷史知識。
圖案上:元素提取館內藏品漆器、青銅器、樂器、紋樣等,結合當代語言符號為輔元素,分類提取加以設計繪制,將繪制的圖案設計在面板上的五種形狀中,打破原有圖形的死板,進行簡易中和,使圖案與形狀靈活組合。多種元素呈現的系列化圖案使元素單元下的子系統有足夠的模塊數量。交互過程中,兒童利用感官能動性、開拓思維得到智育提升。從玩具中獲得愉悅感的同時也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了條件,進而促進兒童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6]。
色彩上:提取文物色彩,如漆器的黑、紅、白,可達到傳統漆器文化認知教育的目的。可進行現代轉換,如選取近年來流行的莫蘭迪色系,通過胭脂粉、米色、灰綠色及原木色四個色系,與拼圖達到色彩的對比統一,總之顏色方面可選擇多種,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激發兒童的色彩認知與創新意識,也可豐富公共教育空間兒童家具的視覺效果。
3.3.4 材料工藝
材料上:選擇橡木、軟磁、亞克力、布藝等進行綜合。根據材料、人群、環保及加工工藝選擇橡木,其硬度適中,是多數家具常用的木材。拼圖材質選擇軟磁,亞克力及木板,在材質上做模塊化轉換,由于軟磁制作工藝可達到最佳效果,軟磁拼圖具有留言便利貼的功能。不同系列圖案采用不同材質。模塊化隸屬于“綠色設計”層面,鑒于兒童產品設計對生態和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程度比設計過程本身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程度大很多,因此在設計階段一定要按照綠色產品的特點進行設計和規劃,以保證兒童產品最終的“綠色”特性[7]。
工藝上:通過在電腦設備上導入CAD圖后在厚度為18mm的橡木板材上進行雕刻而成,腿部部件采用開料、切割、銑型、制榫、打磨、鉆孔等的木材加工工藝;軟磁通過制作刀模后批次印刷圖案而成,亞克力及木質拼圖采用激光雕刻加工。產品工藝相對容易實現,精度較高,能將本案設計更好地進行呈現。
近年來,兒童的成長廣泛受到社會的關注。在兒童產品方面,父母重視和期望能夠在產品中讓兒童進行互動體驗和智育的提升。當今,體驗設計與用戶中心設計是設計玩具產品的主流思路與必然趨勢[8]。本設計方案為博物館公共教育空間提供了創新性的兒童家具設計,可以不斷發揮博物館的文化歷史魅力。在提升了兒童體驗感的同時又強調了博物館中兒童家具的重要性。隨著我國進入5G時代,以模塊化組合方式設計的兒童產品將會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