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鋒
集成電路產業是連接軟件與應用的橋梁,“無芯片,不AI”已成為業界共識。
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自2010年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作為“新基建”不可或缺的底層支撐,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正快速發展,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有力推動了國家信息化建設,但發展任務依然緊迫。
目前,集成電路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產業鏈、供應鏈存在部分梗阻、“斷鏈”風險,如包括高端硅晶片、高端光刻膠、拋光液、濺射靶材在內的高端半導體材料等嚴重依賴進口。一旦斷供,產業部分高端芯片將面臨危機。二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如EDA軟件、光刻機、涂膠機等芯片設計、制造環節中的關鍵設備、軟件、技術等尚未實現國產化。
可以說,除產業鏈上下游封裝測試外,集成電路設計、材料、設備、制造等其他環節均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這也迫使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急需疏“堵點”、補“斷點”。
被“卡”多年,究其原因,源于我國長期以來對國外技術和產品的依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創新生態體系尚不完善。
如今,在我國大力發展“新基建”的形勢下,集成電路發展的任務愈加迫切、艱巨。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亟須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打通創新鏈、應用鏈、價值鏈,依托新基建,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供應鏈的現代化、產業鏈的高端化和價值鏈的最大化。
如何實現?對策一,建立適合中國、又能并跑、領跑世界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四鏈”協同新模式和新機制。
對策二,建立需求驅動的創新鏈,實現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應用與產業化創新的無縫銜接。布局一條線、創新一條鏈,先做基礎研究,接著做技術研發,再做工程應用,最后做產業化。
對策三,健全體制機制,集聚優勢創新資源,構建研發與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和產學研平臺,激發科研單位及從業人員的創新活力。
對策四,夯實人才根基,打造既有很強創新能力又懂市場運作的集成電路產業領軍人才團隊。
作為新基建不可或缺的底層支撐,集成電路產業要想不被“斷鏈”和“卡脖子”,不僅僅在于單純破解核心技術的“卡脖子”難題,更要針對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短板與缺失環節進行協同創新,去“痛點”、補“斷點”,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
劉道偉圖 時鋒文在湖北武漢,一張基于大數據技術、“能感知”“會預警”的生態保護網正在長江武漢段有序鋪開。據報道,武漢市公安局加強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部門協調聯動,整合多部門數據資源,建立了打擊非法捕撈犯罪信息化平臺。這個信息平臺匯聚了武漢全市漁民、漁船、餐飲場所和相關警情等20多項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研判,可以對非法捕撈犯罪風險較高人員的違法行為實行預警。這一信息平臺的建立,完善了部門聯動機制,避免了“九龍治水”問題,助力長江禁捕科學防控高效打擊,是社會治理的有效創新,值得在更多地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