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紅 翟超
摘 要:我國是法治社會國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新聞節目是向人民群眾科普、宣傳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新時代背景下此類節目層出不窮,以故事化敘述為主已然成為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在節目傳播與影響方面占據著一定的優勢。本文將簡單闡述法治新聞節目的概念,分析了法治新聞節目故事化敘事的優缺點,并從多個方面重點探究了相應的完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法治新聞節目;故事化敘述;優點;缺點;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2
一、法治新聞節目簡單概念
法治新聞節目以具體案件分析為主,與法律法規結合起來,向人們傳播法律相關知識,一般的呈現方式有電視媒體、廣播等。從本質上分析,這類節目具有一定的嚴肅性,可將其劃分為新聞、法制兩大方面,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必須將“法”體現出來,這樣才能達到法治教育的目的,才能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
二、法治新聞節目故事化敘事優點與缺點
(一)優點
1.構思巧妙,貼近生活
新時代背景下,為了提高法治類節目的趣味性,吸引觀眾的眼球,達到普法的效果,已經走出以往的單一模式的限制,將法治新聞與故事整合到一起,并經過巧妙構思,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實現充分融合,利用現代技術將案件的情節盡可能還原,提高觀眾的收看體驗。
以CCTV-1最為典型的法治節目《今日說法》為例,這一節目以故事化的方式展開案例講解與需求,案例取材來源于生活中的多個方面,凸顯出矛盾。主持人往往會對案件進行假設,帶領觀眾共同“探案”,增強了觀眾的參與度。例如,2018年播出案件《待嫁的“堂妹”》,該案件主題為網絡詐騙,大齡男青年在朋友的牽線下認識一妙齡女子,長達兩年的戀愛,從未見面。后來才發現所謂妙齡女子并不存在,而是身邊朋友所偽裝的,在這兩年時間內被騙走了大量錢財。這一案件引出了社會熱點話題“網戀是否靠譜?”與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折射出人性。以故事化敘述的方式呈現案件,選用真實模擬,不僅可讓觀眾了解到相關的法律知識,逐漸形成法治思想,而且可促使他們自覺守法,端正個人思想。
2.情感豐富,引人注目
故事化敘述案件情感極其豐富,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可引人注目,帶領觀眾“抽絲剝繭”,逐步熟悉案件,最后進行法治總結,實現普法。這樣的方式,極易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沉浸在故事化的案件當中,將法治知識與故事結合到一起,加深理解與認知。同時,因具有邏輯性,可促使觀眾主動思考,為他們帶來一定的啟發,能夠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并分析問題,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進而從根本上降低不理性犯罪事件的發生率。
(二)弊端
1.目的更加復雜
新時代背景下,電視節目發展趨勢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部分電視節目更加偏重獲取利益,關注節目的收視率,最初傳播法律知識、實現普法的目的變得不純粹。同時,為了拓展受眾群體,往往會不合理地增添法治新聞節目的娛樂性,整個節目過程中對案件本身的分析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對公眾帶來負面的影響,也難以“為百姓辦實事”。
2.新聞重點偏移
現如今,法治新聞節目報道方式以及重點發生明顯的偏移。從根本上來看,法治節目必須強調“法”,即將法律傳播更多的工作,使他們明確什么事堅決不能做,但目前有的電視節目過于重視提高案件還原的真實度,利用現代技術將血腥、暴力的過程呈現出來。這屬于極其不健康的宣傳,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熟悉并掌握犯罪手段,此時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則極易模仿,做出不正確的行為,大大提高社會犯罪率。另外,為了突出故事化敘述的完整性,有的節目還將警察破案中采取的方式重點講解,這樣為心懷不軌之人躲避偵查、逃脫法律制裁提供有利條件,直接影響社會安定。
3.教育意義失衡
將法治新聞節目進行故事化敘述,盡管可滿足公眾的觀看需求,但在敘述案件的過程中,主持人多多少少會帶有主觀意見,若是欠缺審核與約束,那么則會引導輿論,使公眾的思考過于片面,不能深入剖析案件本身,也難以將案件相關的法律知識有效傳播,導致教育意義嚴重失衡,甚至還會帶來更為負面的影響。
三、新形勢下完善電視法治新聞節目的故事化敘述策略
(一)把握普法宗旨,科學構思節目
法治新聞節目涉及一定的法律知識,其最為核心的部分則為普法,通過一個個真實案件,讓公眾知法懂法不犯法,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并能夠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處理問題,不觸碰法律的紅線。新時代,為了進一步完善法治節目的故事化需求,應把握普法宗旨,科學地構思整個法治新聞節目。法治案件來源于生活,為了同步提高節目的感染力以及普法效果,應展開科學的構思與編排,遵循適度的原則,將案件還原并呈現在觀眾面前,帶領觀眾跟隨案件進展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以CCTV-12《法律講堂》為例,該節目背景及極其簡單,寓法理以及觀點于故事當中,準確地把握電視節目與法治新聞之間的內在聯系。節目編排的過程中將故事化全面滲透,從細節中提煉出更多的關鍵點,再次模擬案件過程,主持人通過簡練且具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梳理案件邏輯與人物關系,使觀眾可充分了解案件始末。法治新聞節目制作人應當把握觀眾心理需求,從內容到形式,精益求精,全面保障播放效果以及普法效果。
(二)合理設置懸念,深化新聞主題
為了增強觀眾的黏度,法治新聞節目應當合理地設置懸念,以層層遞進為主展開故事化講述,貼近社會生活,不斷深化新聞主題。我國是法治國家,通過法治新聞節目可傳播一定的法律知識,而以故事化敘述為主可加深觀眾的記憶與理解,這樣他們即可用這些法律知識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以《正在行動》法治新聞節目為例,每期節目從平民化的視角出發,對實際發生的民事、刑事等案件進行報道與講述。在故事化講述的過程中,主任人往往會設置一個個懸念,結合法律知識,將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大程度上吸引觀眾眼球。懸念可以說是法治新聞節目故事化敘述最為顯著的特點,層層深入,渲染氣氛,將新聞主題不斷深化,大大提高法治節目的吸引力。
(三)禁止過分娛樂,突出教育意義
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加快,對娛樂化節目的興趣越來越大。為了滿足實際需求,有的法治新聞節目也呈現出一定的娛樂性。在此過程中若是未能充分把握好度,過分娛樂,那么必然會帶來不良的社會風險,且難以突出法治新聞節目的教育意義。法律具有客觀性,不會因個人的想法而發生變化,盡管新形勢下以故事化敘事為主,呈現出趣味性的特點,但必須重視法律思維的正確表達,關注案件本身蘊含的法律知識,明確法治新聞節目的核心要點,有效保證節目的嚴肅性。將法律知識傳播開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另外,在講述案件的過程中,主持人應當處理好普法與故事講述的關系,準確定位,加強重視普法,禁止過分娛樂,使法治新聞節目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四)強調新聞真實,挖掘深層內涵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時生活中發生的種種案件也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傳播。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有的法治新聞節目故事化敘述的過程中,往往會加入一些過于主觀的想法,或者是將群眾對案件的片面了解插入,未能從根本上強調新聞的真實性,同時未能將案件的深層內涵呈現出來。要想進一步地完善并優化,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堅持真實的原則,強調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同時嚴格把控節目流程,禁止插入過于主觀、過于片面的內容,將案件蘊含的深層內涵挖掘出來,呈現出其背后隱藏的社會性問題,科學普法,確保法律知識與案件內容一一對應。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促使公眾對案件展開理性思考與分析,才能切實發揮法治新聞節目的效用,進而為法治建設作出一定貢獻。
(五)重視人員培養,提高綜合素質
法治新聞節目最重要的一點則是真實性,只有在確保真實性的基礎上展開故事化敘述,才能確保實質性的影響效果。現如今,互聯網已經充斥在多個領域,通過這一平臺我們可知有的電視媒體并未對案件本身進行全面且綜合的調查,從業人員將一些法治類新聞編造成故事,根據人們的觀看偏好來肆意篡改新聞中的各個環節,導致整個節目媚俗化嚴重。從本質上分析,無論以怎樣的形式來呈現法治新聞節目,都必須走出過分包裝、過分迎合的誤區,明確定位什么是新聞故事化需求。在具體過程中,電視臺必須重視人員培養,從多個角度出發,把握從業人員在法治新聞節目中的作用,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首先,可加大培訓力度,與時俱進地引入新理念,展開針對性且專業的培訓;其次,可督促相關人員“走進群眾”,深度挖掘法治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內在含義,從點滴變化著手,優化故事化敘述的方式,同時確保新聞節目質量以及傳播法律知識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地使觀眾正確認知法律法規,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四、結語
綜上所述,法治新聞節目以故事化敘事的方式為主,不僅呈現出明顯的優勢,而且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因此,新形勢下應當充分把握其優缺點,并從把握普法宗旨、科學構思節目,合理設置懸念、深化新聞主題,禁止過分娛樂、突出教育意義等多個方面持續探索完善策略,同時保障節目的貼近性以及普法效果,從而進一步切實發揮法治新聞節目在多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明.淺析廣播法制節目的故事化表達與敘事[J].記者搖籃,2018(4).
[2]劉琪.論法治類電視節目的故事化敘事—以《今日說法》為例[J].電視指南,2018(4).
[3]陳笑春.動態記錄·大眾闡釋·文化傳承—電視媒體在法治環境建構中的功能[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