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娜 賴 華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北京100081)
隨著醫學水平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增加,我們的人口結構正在向老齡化方向發展。 其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已是最近二十年的主要挑戰之一(Steven, Viswanathan, & Weiner, 2010)。《2018 年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白皮書》 顯示,60 歲以上的中國老人中,有25%以上的人有過自殺的念頭。 目前各界對提高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給予了不少的關注,也進行了相應的探討,如加強養老院的建設,提高養老金,醫療保障的跟進等問題。 然而,精神匱乏等對老年人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因此,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其身心健康狀況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目前, 有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問題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包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等(曲海英, 劉林林, 2016; 李利利, 羅紅, 王艷麗, 郝雁,2017)。 2018 年12 月, 在中國知網以“老年人”和“心理健康”為主題詞搜索發現,1984~2000 年的16 年間共發表論文163 篇, 從2001~2010 年10 年間共發表論文1123 篇, 從2011 年至2018 年的8 年時間共發表2205 篇。 可以發現,最近8 年時間發表的文章數量比過去近三十年的總數還要多將近1 倍。通過對這些研究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橫斷面研究。同時,由于老年人群體的特殊性, 很難開展追蹤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人口居住流動性的增大,老年人的社交圈、 人際關系及面臨的經濟文化的沖擊也都在增加。 那么,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有變化呢?如果有變化,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差呢?針對這些問題, 還很少有研究從縱向大樣本的角度來探討老年人心理健康整體歷年的變遷情況。
在有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中,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是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工具。 SCL-90 含90 道題目,包括感覺、情感、意識和行為等方面的題目,可以測量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9 個因子 (Derogatis, Lipman, & Covi, 1973)。調查對象需根據自身狀況在每個項目上進行1~5級評分的評估,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問題越嚴重。該問卷的記分指標中應用最多的是量表9 個因子的描述性統計指標,即各個因子的均分、標準差。 縱觀相關研究發現, 有關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還存在著不一致的結果。 例如有研究認為,在9 個因子中,軀體化是老年人存在的最重要的心理問題(張集慧,2006)。 而許英、唐嵐、張勝冰(2013)指出,軀體化因子、 焦慮因子、 抑郁因子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心理問題。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上,研究結論也是不一致的。如有研究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整體上比較好,得分低于國內常模(曾長佑, 2004; 黎春虹, 2015; 許傲雪, 2014)。也有研究認為老年人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相對全國常模來說是顯著偏高的(韓錢芝等, 2007; 李敏, 郭繼志, 王瑞梅等,2016)。 在性別差異上,有研究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傅素芬, 陳樹林, 駱宏,孫建勝, 2002; 黎春虹, 2005; 王世鍇,郭萍,田國強,盧桂華,2011)。有部分研究卻持有不同的觀點。如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結果發現, 男性老人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焦慮” 等方面的得分都要低于女性, 認為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孫杰, 2016)。然而,大部分的研究結果認為,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是低于男性的(邱蓮,2003; 張來平, 宏亞麗, 2015; 許英, 唐嵐, 張勝冰,2013; 吳一玲, 李睿淳, 鄭山尚, 吳琳, 2015;胡善菊, 郭繼志, 董毅, 2016)。
針對這種沖突性的結果, 可能的原因之一在于多數相關研究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區域,針對特定群體進行的調研,是基于小樣本做出的推斷結果。本研究擬采用橫斷歷史研究(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CTMA)嘗試從整體上來考察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變遷狀況。該方法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青少年、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的心理健康、自尊、生育意愿、信任之間的關系研究(辛自強, 池麗萍, 2008; 辛自強, 辛 素 飛, 張 梅, 2011; 沙 晶 瑩, 張 向 葵,2016; 黃四林, 侯佳偉, 張梅等, 2015)。與一般元分析把年代效應作為誤差項處理不同, 橫斷歷史研究主要關注年代效應, 著重考察個體的心理量隨年代變化的趨勢, 能對大跨度時間或者歷史發展有關的心理差異和變異進行研究 (辛自強, 池麗萍,2008)。 我們擬通過這種特殊的元分析,以探討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別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年代變化軌跡。 同時也想進一步了解老年人在不同的心理健康維度上是否有差異。
總之,本研究擬搜集1993~2018 年間使用SCL-90 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報告,采用橫斷歷史研究的元分析方法來探討:(1)老年人心理狀況歷年來的變化趨勢;(2)不同地域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變化規律及差異;(3)不同性別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歷史變遷規律。
本研究參照以往橫斷歷史研究方法的操作模式(辛自強等,2012; 黃四林等,2015)以及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狀況, 文獻搜集標準如下:(1)所采用的文獻必須使用相同的問卷——SCL-90 量表;(2) 文獻要清晰、 準確的報告出SCL-90 量表9個因子的描述統計結果(N, M, SD);(3)研究對象為老年人;(4)文獻搜集截止時間為2018 年12 月。
按照上述標準,在中國期刊網,維普資訊,萬方數據庫, 優秀碩士、 博士論文庫中搜索并篩選從1993~2018 年12 月發表的文獻。 搜索過程分別用“老年人” 匹配“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健康”組成并列的題名、關鍵詞和中文摘要的主題詞搜索文獻。對搜索的文獻進行篩選,篩選標準為:(1)剔除基本數據(N, M, SD)沒有報告完整或者存在明顯錯誤的文獻;(2) 同一批數據重復發表的情況,僅保留數據完整且發表時間最早的一篇。 最終符合標準的文獻為117 篇,都是中文文獻,共涉及65981 名老年人。117 篇文獻的年代分布、數量和樣本量如表1 所示。 本研究中的數據收集年代 (以下簡稱 “年代”)以文章中作者所寫取樣時間為準。 對于未報告取樣時間的文獻,采用以往的做法,即用發表年份減增2 獲得調查年份。
對符合條件的117 篇文獻進行編碼并錄入數據庫中。按照以往相關研究的數據處理形式,我們對上述文獻進行了系統編碼, 編碼結果見表2。 可以看出,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文獻主要來自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 所采用的老年人樣本所在地分布于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所占比例最大,共73 篇,包含樣本量46849 人。 在117 篇文獻中,對不同性別的心理健康有報告的有29 篇,因此我們不僅對老年人的整體研究結果進行了錄入,也以地區和性別作為分組進行了子研究錄入。
首先, 我們從整體上探討了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通過對SCL-90 各因子每年的數據進行加權平均計算(計算公式:x=∑xini/∑ni),并繪制了9個因子隨年代而變化的折線圖,如圖1 所示。由圖中可以看出, 從1993 年至2016 年間, 我國老年人在SCL-90 各因子均值雖有所波動,但是總體上得分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也即是說,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逐步下降。
為了探討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與時代變遷之間的關系及相應變化, 我們分別對9 個因子與年代之間的關系做了探索。 以SCL-90 各年的加權均值得分為縱從標, 以年代數為橫坐標作散點圖進行直觀判斷。 通過散點圖發現,隨著年代的變遷,9 個因子的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為方便起見,在本文中僅以“軀體化”和“抑郁”兩個因子為例(見圖2、圖3)。

表1 老年人心理健康橫斷歷史研究所用文獻歷年分布情況

表2 老年人心理健康橫斷歷史研究文獻編碼表
為了進一步探討老年人在SCL-90 上的得分與年代之間的關系,我們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可以發現,SCL-90 量表的9 個因子中, 除人際關系外,其它都與年代呈顯著正相關。 由于每一個研究中的樣本量不同,可能會影響相關的結果,因此我們在控制樣本量之后重新進行了相關分析。 同樣,結果顯示,9 個因子與年代之間全部呈顯著正相關。 在控制樣本量之后,年代對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四個因子的解釋率分別為12%、16%、15%和11%的變異。

圖1 1993~2016 年老年人SCL-90 各因子均值變化趨勢

圖2 軀體化因子與年代的相關

圖3 抑郁因子與年代的相關
通過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 我國老年人在SCL-90 量表上的得分隨著年代是逐漸增加的,說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趨勢。 那么,這二十多年來各因子究竟上升了多少? 遵循以往研究者的做法, 針對此變化量采用效果量d 和解釋率r2來描述(辛自強等,2012)。具體步聚如下:首先,以1993~2016 的年代為自變量 (控制樣本量進行加權),以SCL-90 的各個因子的均值為因變量建立相應的回歸方程,y=Bx+C (其中B 為未標準化的回歸系數,x 為年代,C 為常數項,y 為各因子平均數)。 其次, 分別把1993 和2016 代入回歸方程即可預測到1993 年及2016 年的平均分M1993和M2016。 再次,計算d 值。 即以M2016和M1993之差,再除以23 年間的平均標準差SD。 具體公式為:

表3 SCL-90 各因子均值與年代之間的相關

通過這種方法, 我們計算出了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從1993~2016 年的變化量,如表4 所示。 從效果量值可以看到,從1993~2016 年間,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在SCL-90 上的得分平均上升了0.10~0.63個標準差。依據以往研究者(Cohen, 1992)對效果量大小的區分可知,軀體化和抑郁這兩個因子屬于“中效應”(d 值大于0.5,小于0.8),其它因子則屬于“小效應”。 也就是說,我國老年人在軀體化和抑郁兩個因子上需要引起重視。 另一方面從解釋率r2來看,1993 年以來, 年代對9 個因子的解釋率在5%至30%之間,其中,軀體化、抑郁、焦慮、精神病4 個因子的上升幅度均在20%以上。 以上結果說明,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從1993 年以來的二十多年間逐漸在下降,尤其是在軀體化、抑郁、焦慮、精神病這4 個因子上下降得最為突出,需要引起關注。

表4 20 年來我國老年人SCL-90 的變化量(1993-2016)
由表2 可知,本研究中的樣本來源中,有73 篇文獻來自于東部沿海地區,16 篇文獻來源于內部內陸地區,有15 篇文獻來自于西部地區。 因此我們對這些包含地區信息的104 篇文獻進行分析。 為了均衡地區文獻的篇數, 我們把除東部地區之外的歸為其它地區, 對這兩類地區老年人SCL-90 各因子的均值與年代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見表5。 由表5 可以看出, 東部地區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各因子與年代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除強迫因子、人際關系因子之外,其它的7 個因子的變化量均屬于大效應。從解釋率上來看, 年代對9 個因子的解釋率在24%~46%之間。 這說明東部地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非常嚴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其他地區的老年人來說,年代與軀體化、抑郁、焦慮三個因子有顯著正相關, 其中抑郁因子為中效應, 解釋率在23%及以上。雖然年代與恐怖因子、精神病因子的相關并不顯著,但是年代的解釋率也在15%。 這說明,西部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幅度要小于東部地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居住流動性的增強,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男女老年人的社會角色與分工也有所差異。那么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不同性別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變化模型是否相同, 變化幅度是否有差異?為了探討該問題,我們對男、女老年人在SCL-90各因子均值與年代的相關關系進行了分析。 在所有的117 篇文獻中,共有29 篇文獻報告了1993~2016年間不同性別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得分。 在控制完樣本量之后, 我們可以看到年代對不同性別老年人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值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6。 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和恐怖4 個因子上,年代無論與各因子之間還是在男、女上的差異上都是顯著正相關的。年代對男性和女性的恐怖因子分別有20%和15%的變異;在抑郁因子上,年代對男性和女性的抑郁因子的解釋率分別為21%和23%。 總體來看,女性老年人在軀體化、 抑郁因子上的變化幅度大于男性老年人;而在恐怖因子上,年代的解釋率對男性老年人的影響要大于對女性老年人。

表5 不同地區老年人SCL-90 各因子均值與年代的相關
目前, 有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問題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本研究采用橫斷歷史研究這種特殊的元分析方法,通過對1993~2016 年117 篇文獻進行分析,對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整體變化,不同地區、 不同性別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年代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表6 我國不同性別老年人SCL-90 各因子均值與年代的相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SCL-90 中所涉及的9 類心理問題的平均值與年代之間都呈顯著正相關, 說明隨著年代的變遷,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是增加的,平均上升了0.10~0.63,尤其是軀體化、抑郁、焦慮和恐怖四個因子得分增加幅度最大。 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如李麗,羅紅,王艷麗和郝雁(2017)的研究發現,在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和恐怖等因子的得分顯著高于常模,并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也與最近的一些調查結果相同。 如2017 年5 月25日北京大學發布的第一份《老年人心理健康白皮書》表明,抑郁癥老人約占老年人口的10%,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癥發生率高達50%。 該白皮書研究還發現,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 東部地區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各因子與年代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除強迫因子、人際關系因子之外,其它的7 個因子的變化量均屬于大效應。解釋率上來看, 年代對9 個因子的解釋率在24%~46%之間。 這說明東部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幅度非常嚴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其他地區的老年人來說,年代與軀體化、抑郁、焦慮三個因子有顯著正相關,其中抑郁因子為中效應,解釋率在23%及以上。 雖然年代與恐怖因子、精神病因子的相關并不顯著,但是年代的解釋率也在15%。 這說明, 西部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水平要好于東部地區老年人。這與以往部分研究結果一致,如城市居民的軀體化因子高于農村人, 軀體化因子比較嚴重(陳嵐,譚小林,2010;許傲雪,2014)。 同樣,李文龍(2015)等從民族的角度對漢族和壯族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對比, 發現少數民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好于漢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結果與白皮書的結果是沖突的,白皮書的調查結果認為,華南和華東地區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西南和西北地區老人的心理問題相對嚴重, 而且城市人好于農村人。 通過對提供了性別數據的29 篇文獻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老年人在因子的種類上是相同的, 都主要集中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和恐怖四個因子上。 但是在變化的幅度上,除了恐怖因子之外,其它因子上女性心理健康降低的幅度更大。
從研究結果可知, 經濟的發展雖然使老年人在物質條件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與提高, 然而在精神層面上卻受到了消極的影響。 隨著農村農民工的進城,城市居民的居住流動性增大,子女與父母不居住在一起, 對老年人帶來了不良的感受或者情感壓力。 另外,有些隨遷老人,也即隨子女從外省來的農村或者城鎮到現居住地短期或者長期生活的、 非本地戶籍的異鄉老人,同樣邊緣感強烈,人際關系差,有嚴重的孤獨感,缺乏歸屬感,這進一步會對老年人帶來精神抑郁等問題。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發現,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城市老年人, 然而對隨遷老人群體的研究、預防和治理方面都相對被忽視和滯后。因此, 未來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應該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給予充分的關注和重視。 在以往看似有沖突的研究中, 大都是基于橫向研究的結果,并沒有從縱向的角度進行對比。從橫向研究來看,通常認為經濟發展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 即經濟條件越好的地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然而,從本研究中的橫斷元分析的結果來看, 將年代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來考察, 也許經濟的發展與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間并不一定是線性的關系, 而是有可能是某種曲線關系。 比如對于東部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來說,工作流動性更大,老年人面臨社會變遷中的各種問題更多,受到的沖擊也更嚴重。老年人作為一個被忽略的群體,在經濟發展(中等程度)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更值得關注。
從本研究結果還可以看出, 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值得關注。 這與以往的橫向研究結果都是一致的(李建丁, 葉依群,2011; 張由月,2009;劉曉芹,鄭德偉,2015)。 究其原因,老年男性往往心胸比較開闊,而老年女性則比較悲觀,更容易出現情志抑郁、焦慮和偏執。也有研究認為,女性比較脆弱、隱忍、依賴,尤其老年女性受傳統思想束縛,經濟獨立性差,就業率低,生活狀況差等。 比如有研究通過訪談發現,70%以上的女性老年人群在家庭中承擔主要家務及孫輩的照護職責,參加社會活動、接觸外界機會較少。 女性在強迫、抑郁、焦慮因子得分上顯著高于男性,在恐怖因子得分上,女性略高于男性,其它因子上男女差異不顯著(陳慶榮,傅宏,2014) 。
盡管本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有一些關鍵有趣的問題無法納入分析,如是否隨遷,個體的經濟狀況等。 因為所采用的文章年份跨度比較大,標準很難統一。 除此之外,通過對文章分析可以發現, 大部分研究關注的都是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分析,對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尤其是干預研究特別少。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應該關注心理健康的前因和后果, 并對干預措施進行深入的探討。總之,當前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關注老年人心理問題,加強心理干預,不僅可以為我國人口的服務與管理提供理論支持, 而且還可對全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治理和預防工作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