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蕾 陳沁園 王改霞 徐瀟 陳曉娟



摘 ? 要:中央銀行透明度問題近些年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其中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是央行透明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適度的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有助于推進中央銀行透明度體系的建設。本文首先構建透明度指標評價體系,比較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變化情況,實證研究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央行獨立性的關系、透明度對貨幣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穩定的影響,研究發現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央行獨立性大致同向變動、適度的財務報告透明度有利于貨幣政策傳導和維護金融穩定,并提出“適度透明”的財務報告透明度體系構建思路。
關鍵詞: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貨幣政策;金融穩定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8.003
中圖分類號:F830.42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0)08-0024-13
近年來,學界和實務界都開始重視和強調中央銀行透明度問題,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也持續加強透明度在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政策上的應用。中國人民銀行高度重視透明度建設,易綱行長在不同場合提出,“提高透明度可以讓全社會、全世界都能對中國的貨幣政策形成正確預期,讓公眾了解貨幣政策目的,正確地與社會進行溝通會使傳導機制更加有效”。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是中央銀行透明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變化情況、影響因素以及財務報告透明度的影響效應,研究如何構建“適度透明”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提高中央銀行透明度機制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的概念界定
現有文獻對于中央銀行透明度的定義主要側重于央行貨幣政策透明度,對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未見明確的界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貨幣與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原則宣言》首次賦予貨幣政策透明度明確的官方定義,即公眾能夠簡單易懂、方便快捷、及時準確地獲取貨幣當局關于政策目標、法律框架、制度框架、經濟框架,與決策相關的基本模型、數據、信息以及機構責任條款等方面的信息。
參考IMF貨幣政策透明度的定義,本文認為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是基于會計準則把央行履職行為體現的財務結果轉化為精確和易于理解的信息,包含三個層次:一是保持透明的目標或原因(why),中央銀行保持財務報告透明是為了實現“維持央行公信力、引導公眾預期、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完善央行治理”的目標;二是涉及的內容(what),包括財務報表、會計政策以及央行運用相關資源的成本績效信息應保持透明,財務報告應準確說明財務狀況變化的原因以及政策操作與財務結果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三是透明度的標準或特征(how),中央銀行財務報告應在通俗易懂、容易獲取、及時披露的基礎上有利于公眾更好地了解央行財務狀況、政策操作的財務結果和財務資源的運用情況。此外,相對于政策操作目標,財務報表(報告)本身是滯后的,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也包括除財務報告外的其他方式(如通過媒體、演講)披露的財務信息。
二、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實踐的比較研究
從國際上看,各國中央銀行都普遍關注財務報告透明在中央銀行透明度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意義,積極提升財務報告透明度。本文選取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4個發達國家或經濟體以及巴西、南非、俄羅斯、印度等4個新興市場國家作為樣本,梳理、比較并量化評價8個國家或經濟體央行2006—2017年間財務報告透明度變化情況。之所以選擇上述8個國家或經濟體,是由于美歐日英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額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其央行政策對世界經濟影響舉足輕重;俄、巴、南、印四國被英國《經濟學家》劃分為新興經濟體的第一梯隊,其透明度建設可為我國央行提高財務報告透明度提供有益參考。
(一)財務報告披露依據
各國中央銀行財務報告披露都“有法可依”或“有據可循”,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遵循本國中央銀行法,中央銀行法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有關要求能夠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效力層次和執行力度。如日本銀行根據《日本銀行法》規定,在財政年度終了后兩個月內公布財務報告,并遞交附審計意見的預算執行情況表。二是遵循適用的會計標準,會計標準中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可以增強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但與遵循法律依據相比,效力層次較低。如歐央行在“會計與財務報告框架指引”中明確,歐元體系成員國央行(包括歐央行)日報表、分部周報表為歐元體系內部使用;歐元體系合并周報表、月度和季度報表以及年度合并資產負債表對外公開披露。個別國家央行同時遵循本國中央銀行法和適用的會計標準,如俄羅斯央行財務報告披露標準就是依據《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俄羅斯聯邦會計法》和俄羅斯聯邦銀行法規的相關規定。
(二)財務報告披露的基本要素
各國央行財務報告披露內容包含會計報表、會計政策和非會計財務信息三部分內容,其財務報告在每部分披露的詳盡程度如下。
1.會計報表。一是報表種類。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是各國披露的基本報表,除印度和南非外,其他央行還披露了綜合收益表、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利潤分配表等其他報表。二是報表項目附注的披露程度。八家央行在附注中均詳細說明項目構成內容、變動情況,以及貨幣政策等客觀因素對財務狀況的影響,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創新型政策工具的運用情況及其影響。三是披露頻度與及時性。巴西、南非和俄羅斯央行僅披露年報和月報,其他國家央行還公布半年報,季報或旬報。八家央行普遍在財年結束后4個月內披露年報,南非、日本、印度央行在1-2個月內披露年損。
2.會計政策。各國中央銀行均詳細披露所采用的會計標準,包括會計核算基礎、計量屬性以及具體報表項目的會計核算方法。八家央行均在年報內附外部審計報告。
3.資本金及利潤分配制度。僅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和印度央行披露了目標資本金制度,其他央行僅說明資本金的構成內容。八家央行均對利潤分配情況進行說明,日本銀行和俄羅斯銀行專門披露了利潤分配表。
4.風險管理政策。八家央行詳細披露了風險類型和風險管理措施,除俄羅斯和印度央行,其他央行還披露了風險確認和評估的量化信息。部分央行披露財務緩沖機制措施,如美聯儲對專項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歐央行設立重估賬戶處理未實現的收益和損失,南非央行除了在權益項下設有法定準備、應急準備和債券重估準備外,還在負債項下設置相應財務緩沖賬戶以應對和補償未來期間可能出現的虧損。
5.預算績效信息。發達國家央行明顯好于新興經濟體央行,其中,美歐日英均在不同程度上披露預決算情況,日本銀行、俄羅斯央行進一步公開績效衡量指標及實現程度。
(三)財務報告透明度水平的比較研究
1.指標體系構建。為綜合評估各國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水平,本文遵循科學性與合理性原則、實用性與可比性原則和全面性與重要性原則,參考了Geraates(2002)對貨幣政策透明度五個維度的量化方式,結合央行財務報告的構成要素和特點,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包含5個一級指標、下設17個二級指標的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指標賦權。本文采用“序關系”分析法,將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評價指標體系分解為不同層次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將對于不同層次的多個評價指標權重的整體判斷轉變為對這些評價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對這些評價指標的整體權重進行排序判斷,確立各指標權重。計算步驟如下:
(1)確定評價指標的序關系,hi?酆hj?酆……?酆hk。
(2)確定相鄰評價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假設認為評價指標hk-1比hk重要,重要程度之比用rk=hk-1/hk來表示。然后依照評價指標間重要程度的序關系,依次計算出其他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度。在n個評價指標中,“最不重要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度的計算為wn=(1+ri)-1。最后根據已確定的重要程度,依次倒算出其他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度wk-1=rkwk。
在借鑒參考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央行會計管理工作實際和對各項指標重要性程度的理解,運用“序關系”法為各指標賦權,得出{一級指標集}={財務報表、會計財務政策、資本金和利潤分配機制、風險管理、預算績效}各指標和相鄰指標重要程度比,算出各一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將權重系數算術平均值作為最終的權重系數。同理可算出二級指標的主觀權重系數。
從表3來看,報表種類、報表披露程度和披露頻度所占比重較高,分別為0.1512、0.1496和0.1083。這些指標主要反映了央行會計報告信息披露的詳細程度和披露周期,通常認為這些因素對報表使用者的決策判斷具有較大影響,賦予這些指標較高的權重符合理性判斷。
3.評分結果。通過綜合評估八家央行2006—2017年的財務報告透明度,各國透明度評估分值總體呈“階梯式”上升,階梯上升點在2008年和2010年。發達國家或經濟體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總體高于新興市場國家。其中:美聯儲最高,2010—2017年其透明度評分均居第一位;巴西在新興市場國家中透明度最高,且2017年評分排在八國中的第三位;印度、俄羅斯央行透明度在分析年度內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當前各國央行對會計報表、會計政策、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披露較詳細,對預算績效等信息披露偏薄弱。2017年,各項指標得分率從高到低分別為:會計政策(92%)、會計報表(82%)、風險管理(82%)、資本管理(76%)和預算績效信息(47%)。與2006年得分率相比,會計政策和風險管理信息披露透明度顯著提升16個、13個百分點。
(四)對樣本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的評述
1.財務報告披露內容中會計報表、會計政策和風險管理為最重要的三項。八家央行財務報告各組成要素披露的詳盡程度不同,但各央行都重視會計報表、會計政策和風險管理的披露。其中,會計報表至少包括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附注詳細說明報表項目構成及變化原因,清晰闡述適用的會計標準,注重風險識別、評估并強化風險控制。與2006年相比,2017年這三項得分率最高,且會計政策和風險管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顯著提升16和13個百分點。
2.政策環境的顯著變化推動央行進一步提升透明度。各央行財報披露透明度階梯式上升的拐點普遍出現在2008年和2010年(見圖1),兩個時間點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主權危機爆發初期,無論是引爆危機的發達國家或經濟體或是受危機溢出效應影響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央行,普遍認識到增強財務報告透明度對恢復和維持公眾對金融系統信心的重要性。通過新增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對應新設會計科目的說明,補充新修訂會計政策(主要是計量屬性和金融工具重分類方面的修訂)信息,強化抵押品等風險管理措施及其效果的披露等方式提高財報透明度。
3.財務適度透明是央行首選,透明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歐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得分在2010年和2014年出現回調,主要是當年財報披露的政策內容以及報表項目附注說明明顯減少。歐央行弱化年報信息披露的原因可能是2010年為歐債危機爆發初期,歐央行只在金融形勢有所好轉時才披露救助行動。而2014年歐央行開始實施更廣泛的資產購買計劃(QE),在政策效果還未明朗前相對弱化了披露的透明度,以維持市場信心。可見,央行財務報告披露需要在透明度和靈活性之間取得平衡,以確保金融調控效果。
三、實證研究
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是央行透明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認為,透明度與央行治理水平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與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政策實施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本文擬在借鑒相關文獻模型方法的基礎上,分析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央行獨立性、貨幣政策執行以及金融穩定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完善央行治理、強化央行履職提供指導。
(一)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央行獨立性的關系
1.央行獨立性和獨立性指標。根據民主問責制的要求,獨立的中央銀行必須進行信息披露,且伴隨著獨立性的增強,央行應更加重視向市場解釋其貨幣政策及政策出臺的原因,以便公眾監督。作為央行透明度的重要組成,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央行獨立性之間可能存在相關關系。考慮到樣本央行同時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對央行獨立性的量化測算過程中,我們選擇了Cukierman, Webb &Nayapi(1992)定義的指標體系。CWN指標體系涵蓋了央行行長、貨幣政策決策、央行目標、對政府借貸的限制等4大方面、16個細項,指標較為全面、測度較為詳細,適合對樣本央行的獨立性水平進行評估。
2.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獨立性的關系。經測算,各國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和CWN指標獨立性水平之間的關系如圖4所示。總體來看,獨立性與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大致呈現同向變動趨勢。獨立性較高的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也較高,基本符合民主問責制對央行的要求。南非央行的獨立性較高,但財務報告透明度偏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南非受金融危機、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溢出效應和政局動蕩、產業轉型升級失敗等內憂外患的共振影響,在其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未對經濟產生作用以前,南非央行選擇低透明度的財務報告披露,以維持央行信譽和市場信心。2012—2016年,南非GDP增長率均呈現負值,通脹率持續高位,南非央行財報透明度始終較低。
(二)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對貨幣政策執行的影響分析
1.模型設計和變量選擇。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央行分別采取了資產購買工具、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量化質化寬松(QQE)等多種非常規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復蘇、物價穩定、就業增加等目標實現。這些操作工具主要為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其規模和變化情況通常在央行財務報告中反映。因此,提升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有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但通常認為,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是間接的,即通過引導市場和公眾對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解和預期而對貨幣政策執行有效性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將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作為一項間接影響貨幣政策操作的輔助工具,分析了其對金融危機以來貨幣政策執行有效性的影響作用。在模型設計方面,參考了Hayo & Mazhar(2011)、尹雷和楊源源(2016)的研究方法,構建了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貨幣政策執行有效性的關系模型:
yi,t=?琢1yi,t-1+?琢2MPi,t+?琢2MPi,t*Ti,t+?酌zi,t+?滋i+?著i,t+c(1)
其中,下標i表示國家或地區,t表示時間, yi,t表示貨幣政策目標,MPi,t表示貨幣政策,MPi,t*Ti,t表示財務報表透明度與貨幣政策的交互項,zi,t表示其它可能對貨幣政策執行有效性產生影響的控制變量,?滋i為個體效應,?著i,t為誤差項,c為常數項。
被解釋變量方面,采用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城鎮職工就業率等3個指標衡量貨幣政策執行有效性。解釋變量方面,選擇M2、M2和透明度交互項。同時,根據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其他文獻,在計量分析的過程中引入城鎮化率、金融深度、外商直接投資比例、對外開放度等4個控制變量。
2.實證檢驗與分析。本文以面板數據模型為基礎,研究央行財務報表透明度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先用單位根方法對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對所有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所有序列均平穩,可以進行面板數據回歸。F檢驗和Hausman檢驗表明,實證分析宜選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實證分析從產出效應、物價效應和就業效應三個方面,研究了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效應。結果如下:
如表7所示,三個模型的R值較高,且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和控制變量沒有發生較大變化,表明相關結論穩定。此外所有模型均通過 sargan 檢驗和AR(2)檢驗,表明估計所選用的控制性變量正確,估計結果不受殘差序列相關影響,模型結果可信。
從實證結果來看,LnM2以及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貨幣政策的交互項LnM2*T的系數估計值均為正數,其產出效應、物價效應和就業效應均具有顯著性。說明增加貨幣供給,對于增加產出、平穩物價和提升就業有促進作用,而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對貨幣政策的產出效應、物價效應和就業效應具有正面影響。
(三)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分析
1.模型設計和變量選擇。金融危機以來,量化寬松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在刺激經濟、穩定物價和促進就業的同時,也加劇了金融市場波動。適度的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水平,有利于傳達政策執行效果、引導市場預期,有利于增強公眾對貨幣當局和金融系統的信任和信心。通常認為,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對金融穩定的影響也是間接的,即通過引導市場和公眾對貨幣政策執行效果的理解和預期而對金融穩定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將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作為一項間接影響貨幣政策操作的輔助工具,分析了其對金融穩定的影響作用,構建了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貨幣政策執行有效性的關系模型:
其中,下標i表示國家或地區,t表示時間,yi,t表示金融穩定,MPi,t表示貨幣政策,MPi,t*Ti,t表示財務報表透明度與貨幣政策的交互項,zi,t表示其它可能對金融穩定產生影響的控制變量,?滋i為個體效應,?著i,t為誤差項,c為常數項。
2.實證檢驗與分析。對所有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所有序列均平穩,可以進行面板數據回歸,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表明應選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實證結果顯示增加貨幣供給對金融穩定產生負面影響,減少貨幣供給反而提高金融穩定水平。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與貨幣政策的交互項LnM2*T的系數估計值為正數,說明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沖貨幣政策實施對金融穩定產生的影響。即當央行實施擴張型貨幣政策時,透明度與金融穩定水平呈現同向變動關系;實施緊縮型貨幣政策時,透明度則與金融穩定出現反向變動關系。
對模型兩邊求導,得到?墜FSI/?墜1nM2=?琢+?茁T。當?琢+?茁T=-0,透明度達到一個“適度”的平衡點,透明度交互項恰好抵消貨幣政策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效果。
四、研究結論及啟示
(一)適度透明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政策實施有正面影響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的提升對于貨幣政策傳導總體發揮正面作用;而其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方向則根據貨幣政策的類型不同而不同,透明度并非越高越好。在金融危機后、全球貨幣政策總體穩中偏寬的背景下,提高透明度有助于加深對非常規貨幣政策和金融救助政策的解讀,從而增強市場信心、促進金融穩定。隨著調控政策轉向,披露部分不利信息也可能加劇市場的焦慮情緒,披露政策決策層的不同意見可能導致過多噪音,進而對金融穩定起到負面影響。根據實證分析,當央行財務報表透明度評分達到某一“適度”水平時,恰好能夠抵消貨幣政策實施對金融穩定的影響效果。結合我國央行實際,可在已有披露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全系統預決算報告的基礎上,按照“先資產負債表、再損益表,最后補充提供附注”、“先年報,后季報、月報,甚至旬報、日報”的順序,由簡到詳、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穩妥推進財務報告透明度建設。
(二)透明度建設應綜合考慮經濟金融發展水平和央行治理實際
根據前述評分結果,通常一國經濟金融發展程度越高,透明度也越高。以2017年為例,發達國家或經濟體央行的財務報告透明度平均得分(8.30分)總體高于新興市場國家(8.04分)。主要是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和金融市場的完善,央行的財務實力趨于增強、公眾對于央行披露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提高、金融生態的自身抗風險能力更加夯實。此時提升透明度的內外部條件較為成熟,增加信息披露造成市場誤讀和恐慌的概率也相應降低。從實證研究結果來看,各國央行的財務報告透明度與獨立性總體呈現同向變動。當透明度水平偏離了這一趨勢關系(如南非),則可能造成預期引導不暢、市場不信任等問題。我國應從法律層面研究完善中央銀行治理結構,研究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分工明確、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同時強化央行獨立預算財務制度,完善中央銀行利潤分配、財務緩沖機制、風險管理政策等機制,從法律上確定保持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健康、維護財務實力的管理機制。
(三)完善的披露框架是提升透明度的必要基礎
健全的會計信息披露框架,是提升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提高央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基礎。一個完善的財務報告披露框架應當包含披露依據、內容要求、頻度要求和外部審核多方面的內容。明確披露框架是不斷提升我國央行財務報告透明度的依據。一是參考國際經驗,研究搭建財務報告披露框架,明確各部門分工,從原則、內容、頻率、程序等方面報表披露的具體要求,并考慮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組織、討論、協調和決策財務報表披露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二是在法律或制度層面明確財務報告披露依據,考慮在相關法規中明確財務報告披露框架,讓財務報告披露機制“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四)國際規則演變是提升透明度的驅動因素
多年來,IMF等國際金融組織對成員國中央銀行的一系列要求,是促使其透明度提升的重要原因。此外,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和會計標準改革是推升新興市場國家透明度的重要因素。如巴西央行于全面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報財務報表后,財務報告透明度顯著提升,并超過了部分發達國家。全球性外部事件的爆發,特別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各國金融穩定政策的相繼實施,各國中央銀行財務報告透明度呈“階梯式”上升,主要體現在更加重視信息披露的預期管理和前瞻性指導作用。同時,為配合各類創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和金融救助政策的實施,各國央行相應完善了對危機應對措施以及相應財務報表科目設置,以充分反映這些政策工具的含義、規模及對央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影響。我國央行應充分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及各國資產負債表政策溢出效應對我國的影響,在構建財務報告透明度體系時,協調考慮會計標準改革安排,充分利用會計信息系統建設,構建統一的會計信息平臺,促進央行財務報告的標準化、科學化、透明化建設。
(責任編輯:孟潔)
參考文獻:
[1]Ulrich Klüh,Peter Stella.Central bank financial strength and Policy Performance: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J].IMF staff papers,2008(7):1-45.
[2]Moore M.The Limits of Transparency[J].The Political Quarterly,2011,82(4):506-508.
[3]王瑩.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人民銀行財務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J].西部金融,2012(12):60-63.
[4]張國營.主要國家中央銀行會計信息披露比較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8(3):85-88.
收稿日期:2020-06-08
作者簡介:顏 ? ?蕾(1983-),女,海南海口人,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陳沁園(1991-),女,浙江杭州人,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
王改霞(1990-),女,河南濮陽人,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徐 ? ?瀟(1991-),女,甘肅平涼人,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陳曉娟(1988-),女,浙江臺州人,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臺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