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目前個體經濟發展迅猛,個人消費投資比重上升,但由于缺乏完備的個人市場退出機制的銜接,致使債務人陷入財務困境難以獲得救濟,同時債權人利益受損,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如何識別和認定債務人財產是個人破產制度建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認為個人破產法的構建應當以債務人的財產識別為核心,確認時間標準及受益性本質特征,從排除自由財產的角度出發劃分破產財產范圍,并對特殊財產的法律性質及歸屬進行更為準確的區分。
關鍵詞:個人破產;債務人財產;自由財產;識別;認定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8.005
中圖分類號:D922.291.92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0)08-0046-07
一、問題的引出
2019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2019-2023)》,提出“研究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改革計劃。隨著云計算的發展、支付電子化的普及,我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訴求愈發迫切。一是個人消費借貸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的推出,引發超前消費熱潮,致使借貸風險轉嫁至個人;二是個體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帶來了強大的活力,然而一旦陷入債務困境甚至是破產,沒有個人破產制度的良好銜接,個體工商戶或個人往往會陷入執行難題;三是個人征信機制的完善需要個人破產法的建構和實施。由于互聯網信用貸尚未與征信系統實現完全對接,網絡借貸平臺市場良莠不齊,個人破產制度的實施反而有助于借貸信息收集的全面性,更有利于個人信用機制的建立。與企業破產不同,個人破產中債務人主體資格不會因破產消滅,除部分權利受限,在破產程序終結后仍能正常生活,債務人財產認定成為構建個人破產制度的難題。由于正常生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在劃分債務人財產的范圍時,哪些財產應當排除、是否存在限制、如何平衡債權人利益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如何識別和認定債務人財產是個人破產制度建構中核心問題。
二、債務人財產之識別標準
(一)時間標準
1.固定主義與膨脹主義之論爭
債務人財產認定的時間標準核心問題在于采取固定主義還是膨脹主義。固定主義主張破產財產的范圍僅包括破產宣告時破產債務人所有的財產,存在以下優勢:在破產宣告時可以準確定位破產財產,有利于破產程序的開展,及時作出債權分配計劃;有助于債務人盡快脫離破產困境,新獲取的財產不歸屬于破產財產,給予債務人以及新交易的相對人自由的交易空間,降低新交易受到破產制度的不良影響;債務人與債權人可以直接以現有的債務財產為基礎達成和解,提高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和解率,節約司法成本,加快破產程序的進行。
膨脹主義將破產財產不再局限于破產宣告時債務人所有的財產,還包含破產程序開始時至破產程序終結前取得的財產,存在以下優勢:擴大了債權人可參與分配的財產份額,加強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喪失了再破產的財產基礎,避免債務人反復進入破產程序;破產程序終結前交易所得仍然是破產財產,促進管理人積極管理財產,增加破產財產價值。
2.我國債務人財產認定之時間標準的選擇
固定主義和膨脹主義區別是傾斜保護的利益者不同。固定主義旨在使債務人及時跳出破產的低迷狀態,緩解因破產帶來的生活壓力,以美國為代表。膨脹主義側重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督促債務人誠實承擔法律責任,以英國為代表。
為保護債權人權益,我國個人破產法應當采用膨脹主義。一是國情選擇。我國現階段鼓勵個人創業,致使新增風險轉嫁個人,債權人成為不良資產或呆賬的直接受害人,現階段應當傾斜保護債權人利益。二是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契約精神、信用缺失面臨嚴峻挑戰,債權人權益保護不力,破產產生的前提是債權人權益已經遭受損害,而非債務人嚴苛。三是根據我國《企業破產法》第三十條規定①,已出臺的破產法傾向于保護債權人的利權益,在征信體系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對債務人態度更應謹慎。為避免債務人在破產后難以繼續其生活,應當輔助規定不屬于破產財產的財產范圍。
(二)受益性標準
債權人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承擔因破產人的個人及家庭生活需要帶來的讓益是破產財產內容識別的核心。英國沃納法官指出:“破產執業者(即債務人)只可變賣破產財產中破產人擁有受益性利益的部分?!笔芤嫘允莻鶆杖素敭a識別的本質特征。以信托關系為例,信托財產不能歸類為受托人的破產財產。因為受托人并不享有受益權,不能從信托財產中獲取財產性利益。同時,由于立法者需要考慮債務人破產后的生活延續,在判斷具體財產類別及內容時,始終要以受益性去衡量。以住宅為例,菲奧娜·托米指出:“債務人的住宅所有權可以分為受益性所有權以及普通所有權。受益性所有權屬于債務人受益的份額應當歸屬于債務人財產中予以公平分配給債權人。”
(三)自由財產例外標準
自由財產,又稱為“豁免財產”,即破產清算程序中不受破產分配,歸個人所有且可以自由支配的財產,是個人破產制度衍生的特殊規則。
1.自由財產是保障債務人生存權和發展權之目的
生存權通常表述為:“保護債務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及必要的生活用品等?!比毡緦W者伊藤真認為:“豁免財產的目的在于保障憲法所要求的‘健康而有文化性的最低生活?!庇纱丝梢?,生存權權利基礎源于憲法規定。我國《憲法》并未對生存權明確定義,但我國踐行社會保障制度,保護的是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應當考慮以下幾點因素:一是借助社會最低生活保障判定債務人自由財產的保留;二是認定“基本生活需要”時需要考慮地域差距;三是只保障破產后短暫時間內的生活需求。發展權的保護已經達成共識,但對發展權保護的程度爭議頗多。發展權的保護是犧牲債權人利益以保障債務人的生活和發展需求,債權人沒有義務負擔債務人超額的發展需求,對發展權的保護實踐中更注重職業必需工具來確定。
2.自由財產確認之原則
堅持保障債務人生存權和發展權,同時秉承暫時性、有限性原則。我國應當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標準,且包含職業重新起步必需的財產和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在保留保障債務人生活的財產時,應當同時考慮價值數額。如債務人是鋼琴家,鋼琴屬于維持發展的重要工具,原則上應當保留,但如若鋼琴價值數額較高,且有替代品,這種情形下債務人只能保留破產后可以買替代品的數額,原所有的鋼琴應當變賣后公平分配給債權人。這就是有限原則的功能使然,當債務人財產價值高且有替代品,債務人只允許保留替代品的價值,不能凌駕債權人的權利從而滿足超額的發展權內容。
變更原則。由于“賴以生存”的標準隨經濟發展不斷變化,自由財產認定時同樣需要考慮價值的變化。以農業為例,舊時獨輪車等農作工具就可以滿足債務人的生活需求,現在卡車才能滿足需求。價值上限的劃定需要保持與經濟發展的一致。因此,立法者可以考量每三年或五年對個人破產限定的價值金額進行調整。同樣,立法保護尺度不能無限延伸,如果自由財產在破產后由于市場變化致使無法維持債務人基本生活,債務人不能要求重新分配財產,可以向社會保障制度尋求救濟。
因地適宜原則。我國最突出的特點是地域遼闊。我們可以仿照社會最低保障標準的確定標準制定自由財產的規則。在個人破產法中,立法者可以將劃定財產價值上限的權力下放至省級地區,允許其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出臺行政條例,國家立法僅制定一個總標準或是兜底條款,防止地方濫用權力??绲赜虻膫鶆杖素敭a應當如何認定屬于法律適用問題,而非立法問題,不進行單獨討論。
3.自由財產確認之立法規制
首先,自由財產規定應當采取列舉式。列舉式立法有如下優勢:一是債務人可以自我評估破產程序終結后的生活狀態,消除對破產的偏見,促使債務人自主申請破產;二是我國在民事執行中采取了概括式規定,實踐經驗得出可操作性差,債務人執行態度消極;三是域外立法經驗。除美國外,英國、澳大利亞都是以列舉式進行自由財產的認定。與之相比,大陸法系國家(法國、日本等),盡管是援引民事訴訟的相關條款,但其援引的法條也是列舉式。
其次,立法應當明確自由財產的類別構成。以美國為例,《破產法典》第522條列舉了十種具體類別的自由財產。我國可以將自由財產劃分為三大類:一是保障債務人以及依賴其生活的撫養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價值數額不超過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的債務人的住所家宅;維持家庭基本生活所需的衣物、必備家具等物品;債務人需要贍養和扶養的家庭成員的必要費用。各國關于家庭成員的范圍規定不同,德國稱為“與債務人關系密切的人”,具體是指債務人的配偶;生活伴侶,債務人以及配偶的長輩直系血親或晚輩直系血親;債務人及其配偶的全血緣和半血緣兄弟姐妹;與債務人一起過家庭生活的人。本文建議我國在德國基礎上予以限縮,僅包括配偶、生活伴侶、債務人長輩直系血親、晚輩直系血親,且必須滿足無勞動能力、僅能依賴債務人生活的限定條件。原因在于我國個人破產法現階段主要矛盾是債權人處于弱勢地位保護不力,應當優先選擇保護債權人利益。二是保障債務人發展權所需的工具和財產。包括破產人職業、從事商業必要的書籍、工具、交通工具等。判斷交通工具時還需要考慮債務人職業的可替代性。以網約車司機為例,如果債務人是專職網約車司機,汽車作為維持其發展的必要工具,應當認定為自由財產。如果債務人是兼職網約車司機,汽車就不符合“必要”的條件,應當納入破產財產;債務人因其職業所獲得的失業下崗補償、退伍安置費等,具有人身關聯性,應當歸類于自由財產。三是于債務人有特定精神意義的財產,如獎杯、證書、榮譽稱號等財產,納入自由財產。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具有精神意義的財產都應當排除,還須考慮價值(包括交換價值和精神價值)和替代性兩個因素。先比較交換價值,交換價值較低,精神價值高的財產應當納入自由財產范圍,反之納入破產財產;滿足交換價值高的條件時需要進一步考慮是否有替代品,如若存在替代品,則以價值較低的同類品代替債務人原財產,原財產變賣后進行財產分配。
最后,立法應明確價值上限或規定價值數額的權力的下放權限。同一類財產因面積、新舊等因素致使價值上存在差異,因此僅規定類別不限制價值數額是不可取的。美國立法亦是如此,其在規定自由財產類別時都限制了數額最大值,典型表現為:“債務人以及受其扶養人存在所必需的價值不超過7500美元的動產、不動產……”,但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統一立法難以涵蓋所有地區的選擇,可以采取兩種做法。一是根據社會的發展水平評估平均值,并且允許各地區予以限額,但不允許擴張;二是將規定限額的權力下放至省級行政區,各地區根據消費水平制定合理的價值上限,國家立法僅規定權力的分配和兜底性條款。兩種做法區別在于國家對地方立法的權力限制程度不同,前者更多的是程序前保護;后者趨向于程序后保護。無論我國選擇哪種方法,都可以建立備案制度,即各地區最終確認的價值上限向中央備案,防止地方權力濫用。
三、債務人的特殊財產辨析認定
(一)共有財產
個人破產必然涉及共有財產問題,如夫妻共同財產的劃分、共有房屋住宅所有權劃分等。由于房屋住宅還涉及債務人的生存權、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故單獨作為一個類別討論。共有財產最典型的是合伙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兩類。
處理合伙財產時,可以以合伙協議作為分配額度的依據。如果合伙人在債務人破產后約定財產分割,應當以財產分割約定優先,因為合伙財產的分割還涉及過錯問題,債權人無權干涉合伙人內部決議,只有在財產份額約定明顯侵害債權人利益時可提出異議。判斷順序為:合伙人財產份額約定—合伙協議—出資比例(分割份額明顯低于出資比例或約定份額,侵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債權人可向法院提出異議)。
依我國《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婚姻財產屬于夫妻共同共有。判斷債務人財產歸屬時,先劃分出僅屬于夫妻一方的財產,其余財產推定為共同共有,實行“三步走”戰略:首先,管理人在共有財產上設立信托服務,在破產期間先以已經確認的破產財產清償債權人,清償不足時以信托受益部分進行清償。如果清償完畢,破產程序結束。如果受益部分清償后仍然存在債務,則進行第二步;其次,在債務人仍然享有固定收入時,可以在共有財產上設置擔保物權,破產程序終結后尚未得以清償的債權形成新債權,擔保物權的權利人為新債權人,等于程序終結后形成了新的債權債務關系,且該債權享有設置在共有財產上的擔保物權。如果在一定時間內(3-5年較為合適)債務人已經清償所欠債務,則共有財產得以保留,反之行使擔保物權;最后,如果前述兩步都無法清償債權,此時應當推定為按份共有,債務人所占比例可以以“購買份額”為標準進行判斷,變賣共有財產后,管理人應當將債務人享有的份額納入破產財產中。
(二)家庭住宅
在英國的立法經驗基礎上,我國判斷家庭住宅的歸屬應當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區分住宅所有權人。住宅屬于債務人獨立所有,則剝離債務人基本生活保障的份額,剩余的財產納入破產財產。二是如果屬于共同共有(通常是夫妻共有),則采用“三步走”戰略,即設立信托提取受益部分清償——不足情況下,在房產上設置抵押權,擔保破產程序終結后仍未清償的債權——推定為按份共有進行分割。三是可以規定在破產程序開始后三年內,允許債務人繼續占有住宅,由管理人管理住宅,如果管理人未盡職責,債務人及債權人有權提出異議,法院直接介入變賣或拍賣房產。
除此之外,我國存在一類特殊住宅,即公租房、單位公房等。這類住宅債務人不享有所有權,但租賃利益具有受益性,需要進一步分析。公租房的取得是基于債務人滿足此類住宅的特殊身份,且身份不會因為破產而喪失,債務人的租賃利益仍然可以保留,可以繼續占有使用該公租房。
(三)人身關聯性密切的財產
1.特殊使用價值的財產
特殊使用價值財產不屬于債務人財產已經形成共識,但其主體范圍尚存在爭議,此類財產以假肢、輪椅、助聽器為主。爭議在于主體是否包括債務人之外的家庭成員?本文認為,特殊使用價值財產往往是用于身體或精神上有一定缺陷的人,財產本身演化成了生存權的重要部分。個人破產法對生存權的保障應當包含債務人以及家庭成員(配偶、生活伴侶、債務人長輩直系血親、晚輩直系血親,必須滿足無勞動能力、僅能依賴債務人生活的限定條件),特殊使用價值的財產應當從屬于基本生活保障的范圍,但需要注意的是,實踐中需要這類特殊財產的人不等同于喪失勞動能力,兩者并非完全相同。因此,特殊使用價值財產的主體應當表示為:債務人、家庭成員——包括配偶、生活伴侶、債務人長輩直系血親、晚輩直系血親,無須再滿足其他條件。
2.人身賠償金、撫恤金
人身賠償金、撫恤金具有強烈的人身屬性,其目的在于彌補對權利享有者的傷害。權利享有的前提是債務人受到了人身或精神上的損害,且這種損害不可轉嫁,既然損害專屬于債務人,那么建立在損害基礎上的人身賠償金、撫恤金也專屬于債務人,不可用于破產分配。
(四)依身份利益享有的受益
1.因繼承、遺贈、贈予所獲得的財產
美國與德國對于依身份利益取得的財產態度有所不同。德國認為盡管財產基于債務人身份,但人身關聯性并非密不可分,且此類財產是債務人無須勞動即獲得的財產,應當全部用于破產清算。與之相反,美國設定了嚴格時間限制(破產程序終結后180天內)。我國現價段債務人信用處于落后狀態,因此應當在膨脹主義的立場上,適當擴張債務人財產的時間效力,將破產程序啟動后至破產程序終結180天內,債務人因繼承、遺贈、贈予所獲得的財產都納入破產財產范圍。
2.養老金
筆者認為英國個人破產法中將養老金全部納入自由財產的作法并不可取,養老金應當區分討論。我國的養老金體系可劃分三個內容:基本養老保險、企業養老基金、商業養老保險。(1)基本養老保險屬于政府資助,規定條件嚴格,只有受益人死亡時還未領取的份額可以繼承,其他情形下收益歸權利人自己享有,具有不可轉讓性,定義為自由財產更為合適。(2)《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企業年金不得在企業破產之時用于清算分配。”我國僅規定了破產人是企業的情形,但如果破產人是職工,其養老利益是否全部排除,需要回歸債務人財產識別的原則進行判斷,債務人已經享有基本養老保險金,那么加上企業養老利金定會高于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只需要保留基本生活需求的財產額度。(3)商業養老保險是債務人自主訂立的與其人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保險,與人壽保險頗為相似,參考下文人壽保險利益判斷財產歸屬。
(五)特殊保險之人壽保險利益
人壽保險具有儲蓄性,人壽保險保單類似于儲蓄賬戶投資,存在兩種財產性受益:一是受益人基于保單享有的保險金請求權(僅在被保險人死亡情形下受益人享有請求權);二是投保人或保險人基于人壽保險保單享有的現金價值。這兩種利益產生緣由是矛盾的,債務人不會同時享有,筆者會以債務人在保險中的不同身份分別進行討論。
債務人如果是人壽保險受益人,要進一步區分時間界限,一是債務人在破產程序執行中獲得了人壽保險保險金利益(被保險人于破產期間內死亡),此類財產盡管存在一定的人身關聯性,但是并非專屬,保險金的給付屬于債務人無須勞動即獲得的財產,應當納入債務人財產,且如若債務人沒有面臨破產,其利用保險收益清償債務也是合理之舉。二是直至破產程序終結,人壽保險理賠的條件仍未成熟,意味著債務人享有的保險金請求權條件不成就,保險金請求權是一種期待權。此種情形,債務人享有的保險金請求利益歸類于自由財產更為合適。保險金請求權條件是否能夠成就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如果將保險金歸于破產財產,反而增加了破產后債務人需要承擔的財產負擔,且這種負擔是難以預知的,背離個人破產制度設立的宗旨,顯然是不可取的。
保單現金價值指保險期限屆滿被保險人尚未死亡或者保險合同在期限內解除歸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的前述保費以及投資收益。只有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才會發生保單現金價值的歸屬爭議:一是債務人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二是個人破產程序開始前保單已累積一定的現金價值,如若破產程序開始之時保單現金價值尚未累積,在破產程序啟動后發生保險事故也只產生受益人保險金的歸屬爭議。美國立法最初肯定現金價值用于清償債務,現在演變為保單現金價值破產豁免制度,保單現金價值納入自由財產已是大勢所趨。現金價值的歸屬本質是如何平衡破產相關人利益(包括債務人、債權人)以及破產關系外第三人利益(人壽保險受益人)。本文建議可以劃定額度,未超出額度的現金價值歸于自由財產。超出限額的現金價值,有兩種處理方法:超出部分歸于債務人財產用于清算,保留剩余現金價值保單相應的保險金請求權份額;或是管理人享有回贖權利,在人壽保單上設置擔保物權(主要為抵押權和質押權),以贖回保單,維持破產秩序與保險秩序的平衡。
四、結語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債務人財產之識別:首先,通過對比域外立法經驗,確認我國膨脹主義的立場,結合破產財產受益性特征,滿足時間標準和受益標準兩個條件即可納入破產財產用于破產清算。其次,由于身份資格不會因破產而消滅,個人破產制度中需要考慮債務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滿足破產后債務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從而排除自由財產范圍,即破產程序啟動后仍然由債務人享有財產利益且不參與破產分配。再次,由于司法實踐中存在幾種特殊財產,僅依靠債務人財產特征認定存在困難,法律定性模糊,本文予以單獨羅列,提出相應的性質歸屬認定。
(責任編輯:孟潔)
參考文獻:
[1][英]菲奧娜·托米.英國公司和個人破產法(第二版)[M].湯維建,劉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90-308.
[2]盧林.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草案建議稿附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66-75.
[3][美]大衛·G·愛潑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懷特.美國破產法[M].韓長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54-368.
[4][日]伊藤真.破產法[M].劉榮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87-91.
[5]趙萬一,高達.論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J].法商研究,2014(3):81-83.
收稿日期:2020-06-03
作者簡介:王燁楠(1994-),女,河南安陽人,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