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華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代教育家于漪也說過:“做了一輩子教師,還要一輩子學做教師。”他們共同強調的就是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教學重在思考,要學會靜下心來不斷叩問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許多教師認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抓好教學,其余一切都是多余,實則不然。倘若沒有平日的冷靜思考,反復斟酌,哪來課堂上的機智應付、揮灑自如?唯有反思,才能提升。反思就是一次次的“洗禮”,能讓我更新理念;讓我學會了思考;讓我更讀懂了學生;同時陪伴我快樂地成長。一節好課就是思考的結果。筆者認為反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關注精彩,靜待花開
一堂課的成功,往往久久不能忘卻。雖然它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或是一次短暫的共鳴,但那卻是教與學碰撞出來的火花,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把這些財富及時地整理起來,才是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長期堅持,就會不斷地提升自我素養,完善教學藝術,提高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如在學習《乘法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一環節記憶猶新:誰能把這個2+1+3=6加法算式表示為乘法算式?出現了四種答案:2×3、3×3、1×6、3×2。于是,請孩子們思考:什么樣的加法算式能改成乘法算式?一位女生說:“無法改,因為加數不一樣。”一位男生進行了反駁:“先用2+1=3,2個3就是3×2。”女生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正在爭辯的激烈時,男生寫出:2+1+5,女生立刻不再堅持自己的觀點了。說實話,真心佩服這位男生的智慧,這就是善于思考的結果。
江蘇省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崇拜思考》中說道:“思考可以不分任何場合,不需要任何條件。睡前,醒后,等車,坐車,散步,在書房里靜靜地坐著,都適合思考。這叫‘在寧靜中尋找智慧;還有參加無關緊要的會,聽無關緊要的報告,也適宜思考。你講你的,我想我的,同床異夢,各不相干。這叫‘在鬧中思考。”上述案例中,這位男生那一瞬間的思考,恰到好處。其表現令筆者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只要多給孩子空間,課堂定有奇跡出現。只要給孩子提供空間,課堂定能邂逅燦爛。讓我們靜待花開!反思,是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地捕捉、整理,才能匯小溪成江河,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因為“萬事在于恒”。
參與活動,以研促思
筆者學校的示范引領,一課三磨,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同課異構(帶著問題聽課)等教研活動,通過“說課”“聽課”“評課”集體研討,在研究課上,教師常反思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得到解決,學生之間是否相互尊重、相互傾聽、相互幫助等。教師間相互溝通,交流時,感悟可能是一瞬間的靈感,可能是一位老師的話引發的思考,抑或是通過交流碰撞出的思維火花,都應該詳略得當地記錄下來。其中,有些問題值得反思,亦可在以后教學中做參考,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
記得筆者學校開展的一課三磨,前一位老師的阻礙之境和敗筆之處,經過老師們的研討、分析、交流和反思,讓后來的老師上出了精彩。學生不會時,老師示弱——“你再想想,你再試試”,結果學生經過協同學習,經過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辯,真的把挑戰性的問題突破了。所以說,教師要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優秀教師的教學長處,研究特級教師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通過反思,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
記錄真實,事半功倍
記錄學生的真實,最重要的是基于學情,實事求是。一切皆源于學生,源于課堂的生成狀況。真實地記錄下來,反思學生的回答,“診斷”自己的不足,是老師問題設計的不嚴密還是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多思考課堂呈現出來的真實,堅持下來,一定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如在《沏茶問題》一課中,賈欣怡小組的做法引起了觀察員老師的興趣。在組內三位同學交流了自己的方法后,賈欣怡介紹了她的方法1+1+8+1+2+1=14(分鐘),閆浩澤指出這種方法客人不能盡快喝上茶。賈欣怡皺著眉頭,又經郭明俊的提示,賈欣怡露出了笑容。
聽了觀察員老師的反饋,筆者真的很吃驚。其實,賈欣怡是他們小組的優等生,而閆浩澤和郭明俊恰恰是有點兒學困。這一小組呈現出來的學習狀態就是互惠學習,不是強強聯手幫助弱者,而是弱弱聯手幫助強者,這樣的學習氛圍是筆者沒想到的。當優生賈欣怡出現疑惑時,郭明俊和閆浩澤的引導,不僅幫助了賈欣怡,同時也增強了郭明俊和閆浩澤學習的信心。無疑,這一做法,幫助學困生重拾了學習的信心,真好!這一小組同學呈現的互惠學習氛圍,筆者很欣賞。于是明確了下一步的目標:要營造“潤澤的教室”。只有潤澤的教室,才能使孩子們的呼吸柔和,心態開放無拘,大家才能安心自如、輕松愉悅地學習。正是因為及時反思,才成功而有效地找到調動了學困生積極性的方法。其實,他們也渴望被關注,渴望被尊重。于永正老師說過:走進課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也就是說,課中反思的成功,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反思在實踐的基礎上,才會出現“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氣象。
教學過程中的絲毫火花、點滴感受,都應該讓它保留鮮活的氣息,讓心靈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因為及時,才有生命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反思成為習慣,讓反思成為生活。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教學反思中成長,做一名反思型教師是幸福的:可以寫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可以寫學生學習生動的過程,可以記錄自己真實的教育故事……
(作者單位: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