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梅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的語言類學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而寫作教學則是為了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效結合才能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文章通過簡單概述我國初中語文教學讀寫結合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促進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的幾個途徑,以期能夠促進我國初中階段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結合;閱讀;模仿
一、 引言
初中階段的學生經過了小學階段一些漢字和詞匯的積累后,在文學積累以及學生的寫作能力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在教學內容上也逐漸從認字組詞升華到了以閱讀和寫作為主。
二、 初中語文讀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逐漸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閱讀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多學生對閱讀提不起興趣,大部分老師也對這個問題不重視,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導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走神甚至犯困,達不到閱讀積累的效果。大部分初中生都認為寫作難,甚至對寫作產生了抵觸情緒,在寫作方面也體現不出閱讀積累后的結晶,對于一些語言的表達和語法的運用掌握的有限,在這方面老師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沒有將寫作與閱讀有效結合,導致學生也不能很好地運用。如果不能解決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的問題,那么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就很難實現有效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也會受到嚴重阻礙。所以語文教師必須在研究閱讀與寫作兩者關系上多下功夫,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轉變,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學質量。
三、 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重要性
讀寫教學即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教學,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寫作教學是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1.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讀寫興趣,傳統教學中部分學生認為閱讀枯燥、寫作難,但是通過讀寫結合給學生的寫作降低了難度,而且有目的性的閱讀也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2.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語文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通過讀寫結合有效地促進學生課內外語文知識的積累量,同時在讀寫結合中也提高了學生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文學鑒賞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等。
四、 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有效途徑
(一)利用文章仿寫實現讀寫結合
模仿是一個人天生的本能,從一個人開始學說話、學走路都是在模仿身邊親近的人,模仿是學生獲取知識、學習技能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為了有效實現讀寫結合,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文章寫作手法、結構、用詞等的分析,并針對優秀的句子、段落以及文章寫作技法等進行仿寫。在閱讀素材的選擇上應該盡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文章,其實只要語文老師多加鉆研便不難發現,在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就符合學生的仿寫標準,因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文都是根據教學大綱進行嚴格篩選后的優秀文章,無論是內容上還是文章的表現形式上都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典范。
第一,仿寫句子。句子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元素,在漢語中句子通常是由主、謂、賓、定、狀、補六種成分組成,不同的成分所包含的詞匯種類和內容也不相同,這些無一不體現出我國漢語語言的博大精深。在句子中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詞匯、標點符號、修辭手法等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在語文課文中包含了大量優秀的句子,無論是在句子結構上,還是修辭手法上都值得學生參考借鑒,因此老師可以選擇優秀的句子讓學生進行仿寫。仿寫句子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形似”的仿寫,另一種是“神似”的仿寫,所謂“形似”是指在句子的結構上相似,而“神似”是指在句子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上相似,但是在仿寫句子上通常要求學生能夠兩種兼具。例如在課文《故鄉》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先找出作者描寫閏土的優秀的句子,并以小組為單位分析這些優秀句子好在哪?都包含了哪些元素和修辭手法,最終對這些句子進行仿寫,描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
第二,仿寫段落。在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文章中都有一兩段精美段落,比如以人物為主題的文章中就包含細致的人物肖像描寫或者人物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以景物為主體的文章中就包含細致的景物描寫。這些精美的段落不僅是語句優美,用詞準確,表現手法豐富,同時在段落結構上也各有特色,比如有的段落是總分的結構,開段第一句先總體概括,再進行細致的描寫;有的段落結構是并列結構,這種結構在景物描寫中比較常見;有的段落結構是轉折結構,通常是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詞匯進行內容的轉折,給文章增添戲劇性,起到吸引讀者眼球的效果。通過讓學生對好的段落進行仿寫,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寫作總的段落結構技巧,提升文章整體的寫作質量。
第三,仿寫技法。在寫作中合理地運用各種寫作技法可以提升文章的魅力,達到吸引讀者閱讀的效果。寫作中最忌諱平鋪直敘,不僅沒有語言上的美感,也沒有結構上的跌宕起伏,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從仿寫寫作技法入手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應選擇語言美感性強,結構引人入勝的優秀文章,初中語文課文中就具有大量這類文章,因此老師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課文讓學生認真鉆研其中的語言技巧和結構技巧,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對于清國留學生的諷刺采取了幽默風趣的比喻句,用“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以及“油光可鑒”等來比喻他們的打扮,既生動又能體現出作者對于他們的情感態度。這種極富情感色彩的語言表達方式是非常值得學生借鑒的,讓學生通過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技巧來進行寫作練習。
(二)利用文章改寫實現讀寫結合
文章的仿寫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寫作技巧,打下扎實的寫作基礎,而文章的改寫則是建立在仿寫的基礎上對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改寫文章一方面需要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對作者要傳遞的思想情感有深刻的感受,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沖破原有文章的束縛為其增添新的生命活力。為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老師應該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多加鉆研,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閱讀資料,同時閱讀資料應該符合文章改寫的相關要求,在文章改寫上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擴寫文章。擴寫文章通常是在原有文章或者原句的基礎上加上一些修飾性的語言,使文章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在文章擴寫的練習上老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句子的擴寫,通過添加恰當的修飾詞來增加句子的文學色彩。初中語文課文中的文言文也是很好的文章擴寫素材,文言文具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的特點,可以讓學生用白話文進行文言文的改寫,將文言文改寫成故事。例如初中課文《狼》《出師表》等。
第二,縮寫文章。縮寫是與擴寫截然相反的讀寫訓練,在進行文章縮寫時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對于學生文章理解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就能得到有效鍛煉。縮寫文章中通常會選擇一些篇幅較長,并且故事情節較為復雜的文章,比如在學習課文《智取生辰綱》時,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和理解,然后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進行文章的縮寫。
第三,續寫文章。續寫文章方面的訓練是指根據文章內容以及故事情節的發展情況充分發揮想象續寫文章內容。例如初中語文課文《最后一課》就是一個典型的文章續寫材料,在完成課文閱讀教學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及內心情感對最后一課放學后的故事進行續寫,不用限制學生的寫作方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自由發揮。通過對文章的續寫不僅可以表達學生閱讀后的情感,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第四,補寫文章留白。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種體裁的文章,比如詩歌、小說以及散文等等,在各種體裁中都存在有文章留白的現象,比如文章中作者模糊的表達、意味深長的省略號,還有詩詞中抽象精練的詞匯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之意。這些留白不僅成為文章的精髓所在,給文章增添了更多神秘感,同時也給學生留有更多的遐想空間。比如在初中語文《故鄉》一課中就用省略號的形式代表那些說不完的話,老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原文以及文章背景的基礎上發揮想象來填補這些留白,實現讀寫結合。
(三)利用情感共鳴實現讀寫結合
沒有情感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培養學生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寫作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情感來源生活,因此對學生的情感啟發與引導必須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與感受作者思想情感是每個學生必須要具備的閱讀能力,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選擇一些情感豐富、故事情節貼近生活的素材,比如在初中語文課文中的《背影》《童趣》《故鄉》等都是富有情感又與學生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文章。在進行這類文章閱讀時老師可以先根據閱讀主題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例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學之前老師可以針對童年趣事與學生進行簡短的交流,一方面老師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童年的有趣之事,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童年時的奇聞逸事,不僅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慨作者童年美好的同時也能沉浸在自己童年的會議中。閱讀教學結束后老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作者的描寫手法,讓學生以自己童年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這樣通過閱讀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的激發學生地情感共鳴,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情感基礎,有效實現了教學中的讀寫結合。
五、 結束語
從以上的討論中可以看到,在初中語文讀寫教學中,只有將讀寫進行有效結合才能實現對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及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當然不僅僅局限在以上幾個方面,文學素質的培養是靠著日積月累得來的,對于學生的啟發和培養也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李燕霞.淺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策略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18):95-96.
[2]張愛斌.初中語文教學實現讀寫結合的可行方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79.
[3]余小蘭.讀寫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考試周刊,201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