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北宋郭熙在繪畫理論上頗有建樹,其畫論著作《林泉高致》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部不朽經典,《林泉高致》中著名的“三遠”理論,被認為是郭熙最杰出的理論貢獻。其畫作《早春圖》《窠石平遠圖》分別采用了“高遠”“深遠”“平遠”的鋪陳手法,體現了郭熙思想從“真境”到“詩意”的轉變。本文通過對《早春圖》與《窠石平遠圖》中構圖方式、空間表達方面的對比,論述“三遠法”中“高遠”“深遠”與“平遠”的不同,并探究郭熙藝術思想轉變的過程。
關鍵詞:《早春圖》;《窠石平遠圖》;郭熙;“三遠”
一、引言:
《林泉高致》中分為《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六篇,其中《山水訓》《畫訣》《畫意》三章,是全書的精妙之所在。本文主要論述的“三遠”理論,則被收錄于《山水訓》一則中。《山水訓》主要論述山水畫美學中的根本原則、原理,并沒有涉及到具體的技法層面,而是在論述了山水畫美學、畫家的心性涵養(即是《畫意》一章)之后,在第三章《畫訣》中,才具體論述了山水畫的技法。由此觀之,郭熙十分重視山水畫的美學原則,也因此《山水訓》成為《林泉高致》中的重要部分。
二、《早春圖》與《窠石平遠圖》中的空間營造
(一)“三遠法”與其背后不同的審美情趣
《山水訓》中寫道:“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郭熙用三個反義詞試圖從相反的方面去解釋“三遠”。“無深遠則淺”,那么“深遠”則可理解為“不淺”,同理,“平遠”對應“不近”,“高遠”對應“不下”。郭熙用這樣的方式告訴畫者,畫面缺少“三遠”將會如何,從而突出“三遠”的重要性。接著郭熙又詳細從時空觀的角度解釋了何謂“三遠”,最后又從景色、山勢、人物三個維度分別敘述了“三遠”的差異。
總結起來就是“高遠”適合表現崇山峻嶺;“深遠”適合表現重巒疊嶂、千巖萬壑;“平遠”適合表現平坦開闊的地理形勢。不同的體察方式背后蘊含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念:高遠、深遠表現的多為紀念碑式的大山大水,帶有剛性、積極進取的意味,體現出一種靜穆流衍的天地大道;平遠表現的多為寧靜玄遠的好山好水,帶有柔性、消極放任的意味,體現出一種沖融遠曠之感。郭熙的山水畫一部分是對荊浩之后“真境”山水的繼承,后一部分是郭熙最喜愛的平遠景致的描繪,也被認為是文人“詩意”山水畫的開端。
(二)《早春圖》中“高遠”的空間營造
《早春圖》是公認的郭熙的代表作品,依照前文中對“三遠法”的解讀,《早春圖》的空間營造顯然是符合“高遠”和“深遠”的透視方法。也有學者認為《早春圖》只體現了出了“高遠”,但我認為畫面中除了體現出“自山下而仰山顛”的“高遠”之外,也能從山前看到山后的景致,體現出一種深遠的空間感。
《早春圖》中山石“卷云皴”的獨特皴法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山石迭疊而上,中間縈繞以淡淡的薄霧,樹木虬結多變,橋樓路觀景致多樣,整幅畫有不輸《溪山行旅圖》的宏偉氣勢,但又充滿了早春的生機氣息,緩和了高遠、深遠構圖方式的凝重莊嚴之感,展現了北宋山水畫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特點。
(三)《窠石平遠圖》中“平遠”的空間營造
《窠石平遠圖》是現在所知的郭熙最晚的作品,郭熙晚年師法李成,畫面布置越發精妙,多所自得。《窠石平遠圖》如其名字,畫面營造出了樹石平遠,秋高氣爽的清曠之景,其筆墨特色和《早春圖》相似,但筆力可見婉轉柔和了許多,應是為了和諧平遠的構圖情趣。樹枝上纏繞的細長藤條有著生機野趣,線條圓轉而勻潤,水的畫法也采取了簡練清晰的手法,整幅畫采取平遠的構圖方式,使畫面意境深遠,真趣自然,一派明靜景象。
三、從“真境”到“詩意”審美情趣的轉變
荊浩的“圖真”理論下引導的“真境山水”成為五代到北宋北方山水畫的典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真山水也有著闡發,如“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深……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郭熙通過自己的體察活動感悟到了四時之景的內在變化,用他自己的感受去詮釋“真”,通過“遷想妙得”的悟對山水的方式,郭熙將內心的情感深入到四時之景致中,敏銳而富有創造性地提出了“真山水”的論述,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真境”。這是郭熙有人情味的審察,他在山水畫里融入了個人的性情趣味,使那個時代靜穆的亙古存在慢慢消退了。
四、結束語
《早春圖》和《窠石平遠圖》中運用了不同的空間透視方法,使畫面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氛圍,“三遠法”并非只是表面的山水布置章法或構圖準則,從它背后延伸出的更是畫家悟對山水時不同的審美情趣。從郭熙對平遠景致的描繪到他對于“真山水”的闡發,都能看出郭熙最為喜愛平遠的審美意趣。高遠、深遠固然雄厚壯觀,但不符合“可居”的審美理念,唯平遠之境能平滅一切沖突,使主客體融為一體,進入到一種“無我之境”。郭熙對平遠意趣的闡發為后來文人畫“詩意”的審美情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郭熙.林泉高致. [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
[2]吳冬梅.中國畫“圖真”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