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楊
摘 ?要:本文針對小學教育中關于教育懲罰進行研究,發現當前社會與家長觀念中的教育懲罰與實際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教育懲罰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種誤區直接導致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緊張,本文從小學教育中的懲罰問題入手,深刻把握小學中教育懲罰問題的現狀,分析教育懲罰問題的實質,從而營造更為良好而健康的教育環境,促進下一代更為健康的發展,培養更全面和更健康的人性。
關鍵詞:小學教育中;教育懲罰;正確觀念;科學機制
教育懲罰的價值,主要反映在懲罰的目的、過程與效果之中。教育懲罰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使受教育者意識到所犯錯誤,矯正其不良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育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發揮懲罰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掌握科學的教育懲罰藝術,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形成正確的教育懲罰觀念
師生人格上平等,要求教師尊重,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學生犯錯誤。在實施懲罰應以尊重學生為首要前提,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見,還要善用情感陶冶情操,調動其奮發進取的積極性。當學生悲觀失望時,要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克服悲觀心理,用情感的鑰匙打開學生他們的心扉。當他們犯了錯誤,誠懇的勸誡,積極引導,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信任與期待,增強糾正錯誤的決心與勇氣。要利用懲罰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責任意識,把懲罰作為促進學生健康、積極、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懲罰機制
首先,制定教育懲罰的規則要多采納社會、家長、學校、學生等多方面的意見,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他們的言行舉止做出合理的要求。其次,建立教育懲罰的監督機制。教育懲罰對象是未成年人,他們的各種權利更容易受到侵害,這就需要有一個好的教育懲罰監督機制,對教師進行有效的監督與制約,保證教師能夠在尊重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行使他們的教育懲罰權。再次,增強教師的法律素養。教師不但要為人師,還要具有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責任意識、法制觀念。教師必須在在法律的權限內,來行使自己的教育懲罰權,而不是以教育的名義,隨意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三、有效運用教育懲罰的藝術
教育是講究分寸的,適度為佳,過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育懲罰不僅適用于對學生進行事后的教育,也可用于教育的過程中,這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據不同的情景善于引導,靈活處理。建議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把握:
(一)善于傾聽
對于小學生來說,當他們犯了錯誤時,能夠耐心的傾聽其原因,也是能打開孩子心靈的一個好辦法。下面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學生,有一段時間上課總是不好好聽課,平時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好好完成,老師不明緣由,找到班主任,班主任知道后沒有責怪這個學生,仍如往常一樣心平氣和,只是在放學前,她問這個學生,你這段時間是不是發現了什么好玩兒事情,忘了把作業認真完成呢?學生起先愣了愣,沒有說話,可能是害怕班主任會懲罰他,見班主任沒有責怪的意思,就說,我在玩一個拼圖,好神奇哦,我都玩到最后一局,就快過關了。那你為什么總在課堂上玩呢?班主任接著問他。因為老師講得內容我早早就會了。學生爽快的回答。班主任聽后,笑了笑,沒再說話。下午放學,班主任和學生坐在了一起,商量著如何過這最后一局,看著學生瞪大眼睛,專注的表情,班主任輕輕地說,你一直都是一個勤奮聰明的孩子,老師相信你會是個好學生,回去后把沒有完成的作業補齊,老師期待著你一定會有更好的表現的。學生看著班主任微笑著點了點頭。聽完這個故事,感慨頗多。面對學生的錯誤,她沒有不問緣由的懲罰,秉承尊重理解的原則,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在這種傾聽之中,融進了對學生的寬容、理解、耐心和激勵,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溫暖的成長環境。因此,評價教育成功的關鍵,是看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是否走進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是否聆聽了學生的心聲。
(二)善于引導
在小學教育管理中,不僅要求教育者具有善于傾聽的藝術,而且還要善于引導,機智的處理各種事件。以下的這則小故事或許更能說明這一問題。下面的故事說的是,班上有幾個調皮的學生,想考一考班上那位擁有智慧的老師。一天,他們拿著一只小鳥,來故意刁難那位智者。其目的就是想讓這位智者知道,他們很聰明。他們先將鳥握在手中,藏在背后,然后讓老師來猜這只小鳥死是活。假設老師回答是活鳥,他們就會把小鳥掐死,再拿出來,從而證明這位智者答錯了;假設老師回答是死鳥,那么這只活動亂跳的小鳥,就足以證明智者失敗了。幾個孩子對這個主意都非常滿意,他們的勝利就在眼前。于是,找到了這位老師問,他手中的這只小鳥,是活的還是死的?調皮的孩子們瞪大了眼睛,等待著老師的回答,那期待已久的場面,即將出現。只見老師面帶微笑地說:答案就在你手中啊!③
這樣的回答,讓人為之動容,滿載著智慧和人情的期待。試想如果換成其他的方式,又會收到怎樣的教育效果,任何一種方式恐怕都不及此,智者的智慧在此彰顯。
(三)有理有據
教育懲罰必須有理有據。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犯錯誤的時候,其心理上會自動產生準備接受懲罰的心態,即我錯了,我甘愿受罰。在這種心態下,教育工作者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教育懲罰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為,學生此時體會的道理會比較難忘。當然,懲罰是在愛學生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一定要適度,不可感情用事,要根據錯誤的性質,大小,采用不同的懲罰方式;適當的懲罰必須與錯誤程度相適應,學生在承受懲罰時,才會明白所犯錯誤的嚴重程度。否則,懲罰過輕過重,都可能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在教育中,教師在實施懲罰時首先要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掌握合理的懲罰藝術,做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就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姚琳.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教育中的合理懲罰問題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2]黃春梅.小學教育中的教育懲罰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5
[3]愛彌兒﹒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沈杰,朱諧漢,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