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丹 焦建橋
摘 ?要: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徹底推翻了封建和帝國,成為了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提高了中國人民的覺悟。而青年作為國家、社會的希望和力量,在當今發展中應當深刻把握五四運動所孕育的五四精神,并將五四精神作為引領自身發展的方向,從而樹立堅定的信念,為民族振興而奮勇前進。本文主要分析了五四精神的內涵以及對當代青年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五四精神;新時代青年;發展;意義
以青年學生以及社會群眾共同參與的五四運動,打翻了帝國以及封建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思想準備,“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奮勇前進。當下,中國勵志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五四精神依舊歷久彌新,引領著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勇往直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路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本文對五四精神對當代青年發展的意義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五四精神的內涵
在五四運動中蘊含的五四精神,在當時歷史時期,在思想以及精神上起到引領大眾的作用,是當時主要的潮流。而經過歷史的不斷發展,五四精神蘊含的內涵,依舊歷久彌新,在新時代,依然散發了巨大的精神光芒,基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立足當今時代的發展,深層次的探究五四精神的現實意義與價值[1]。
(一)愛國主義精神
以青年為主導,社會群眾參與的五四運動,徹底推翻了帝國主義以及封建思想,是一場不妥協的愛國運動。自鴉片戰爭以后,內憂外患成為了當時中國主要的局面,中國在列強的侵略中被剝奪的主權,導致領土一點一點被侵蝕,在當時已經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飽受封建專制的壓迫以及帝國主義的侵蝕,導致中國產生了嚴重的階級矛盾,在此局勢下,中華兒女在情緒上愈發的不滿,試圖想要通過一些探索救亡圖存,所以,期間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新文化運動等等,這些運動無不在強調民主,推翻封建思想。直到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下。徹底推翻了封建與帝國主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勇于創新的精神
思想驅動行為,因此,若想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解放思想。五四運動的爆發,不僅僅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更是在思想上的解放,打破了封建帝國舊思想、舊文化,是一場不知不扣的思想運動。在五四精神中,蘊含的是一種創新的精神,從以往的舊封建禮教逐漸轉變為崇尚道德、自由民主,也改變了陳舊的思維觀念,能夠學會接受新思想文化,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改變了以往一味地追求西方文明的思想熱潮,開始逐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意義。但并不是完全剔除了所以的傳統封建文化,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保留了當中的優秀文化,在批判中繼承,解放了人民的思想[2]。
一個民族若想不斷前進,創新是其中的原動力,具備創新的靈魂,能夠不斷推動國家發展。而五四精神的本質充分體現了創新思想,改變了以往守舊的理論、價值觀念,樹立其全新的道德規范,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主要力量基礎。正如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所言:“人類文明之進化,新陳代謝,如水之逝,如矢之行,時時相續,時時變易”,其明確指出,發展新文化運動最為主要的就是注重創造精神。因為不斷的創造才可以促使人類不斷進化,而進化的過程就是不斷創造。陳獨秀強調,要勇于對舊文化、新文化提出需求,勇于比較東西方文化,只有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才可以激發出創造的空間。從陳獨秀的一些文章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新思想、新文化、新國家。這正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創新精神,從而有效推動社會發展,不斷激勵人民勇往直前。
(三)民主與科學精神
在以往的中國,由于受到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影響,對新理論、新科學、新文明非常排斥,一直處于固守政策中,這導致人們思想落后,文化難以發展,使得整個民族停止不前。而在新文化運動中,則主要強調“民主”、“科學”,這一思想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民主強調的正是一種男女平等的思想,提倡科學、新道德、新觀念、新文學,反對專制、迷信、舊道德、舊文學。五四運動產生的民主和科學的思想,符合當時人們的愿望和需求[3]。
二、五四精神對當代青年發展的意義
(一)促進青年樹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在一個國家發展中,愛國主義是整個國家的核心,是組成一個國家凝聚力的非常關鍵的部分,愛國主義精神可以促使人們團結一致,是廣大群眾在實現祖國偉大復興中艱苦奮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可以不斷促使國家發展。在五四運動過程中,青年以及社會廣大群眾正是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才促進反帝反封建浪潮得以不斷推動[4]。
年代不同,所體現的愛國主義形式也不盡相同,基于當今和平年代,帝國主義不復存在,中國也不需要通過戰爭、斗爭的方式維護國家權益,但這并不意味著愛國主義成了虛無縹緲的東西。要知道,雖然處于和平年代,但在世界浪潮中,中國若想在世界浪潮中站穩,仍需不斷提升綜合國力,積極應對各種機遇和挑戰?;诖吮尘跋拢敶嗄晷枰e極弘揚愛國主義,并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程中,落實到促進社會發展中,促使愛國主義精神力量化不斷激勵青年[5]。習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復興的希望,其理想、本領、擔當可以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正所謂“青年興則國家興”,因此,將五四運動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滲透給當代青年,指引青年將愛國情懷更進一步地落實到實踐中,鼓舞當代青年不投身于現代化建設中,勇立時代潮頭,勇做時代先鋒。
(二)鼓勵青年通過實踐傳承五四精神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在實現中國偉大的復興夢進程中,青年力量不容忽視,只有當代青年具備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從點滴做起,在自己的崗位中做好自身工作,鍥而不舍地苦干,才可以更好地創造自己的人生。作為當代青年,不僅僅要正確認識到五四精神深刻的內涵,而是應當在實踐中踐行五四精神,從而更好地繼承、弘揚五四精神。國家主席習總書記指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6]。從中不難看出,作為當代青年,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生航向,應當在追尋人生夢想的過程中,將個人價值與時代潮流相融合,從而樹立統一、正確的努力方向。因為,青年一代的思想、行動會對國家發展起到很大的影響,所以,五四精神不僅要滲透到當代青年思想意識中,更重要的是將弘揚為五四精神口號落實到實踐中,促使青年成為實現個人價值過程中積極主動的行為。處于新時期,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需要在不斷學習中,逐步落實到實踐中,并學會使用新思維將五四精神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下,作為當代青年,需要明確社會發展需求,基于歐時代背景下,不斷學會創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實現自身價值,促進國家和民族的進步。
(三)激勵青年沖破思想積極創新
在當今時代,青年作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賦予創造力的一代,是國家不斷發展的創新主體力量。發展的前提就是不斷創新。自毛澤東領導時代,其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引領方向,并從當時中國革命實際情況出發,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造就了毛澤東思想,進而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起到了關鍵的指導。經過新中國的不斷發展,我國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這彰顯了中國智慧,同時,也極大地實現了思想上的解放,在創新過程中探索了一條發展道路[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積極面對新時期各種挑戰,同時也要把握好機遇,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人們創造出良好生活。
青年階段是人生的非常關鍵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中,青年可以積極投身到奮斗中,可以說,在國家建設中青年是作為關鍵的中堅力量。因此,如果青年一帶思想落后,思維狹隘,受現實局限,將會嚴重阻礙國家發展。對此,青年需要,勇于探索,邁開步子,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創新,這樣才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融合進時代的大潮中。為此,國家需要積極培養青年的創新能力,在思想上引導,結合現實不斷鼓勵青年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要樹立鍥而不舍的精神,在社會新意識形態中,要抓住發展的大好時機,爭做先鋒[8]。
(四)牢記歷史使命擔負時代重任
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可謂是推動中國革命的重要轉折點,而其中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勵著中華兒女勇往直前,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五四精神為青年一代樹立了正確的思想意識,促使青年成為五四精神的堅定踐行者。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其發展會直接影響國家命運。作為青年,需要將五四精神深刻到自身意識形態中,并銘記歷史,自覺擔負時代重任,將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民族的使命相互融合,踐行五四精神。當代青年,富有創新精神,同樣具有活力,能夠較好地接受新思想,迎接挑戰,因此,要利用這一優勢,順應歷史發展,不斷探索和學習,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生主力軍。作為當代青年,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要明確歷史使命,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民族、人民的利益作為首要任務,在實踐中不斷發揮自身能力,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由于青年階段,思想活躍,具有較高的行動力,處于人生奮斗黃金期,所以,應當積極奮斗、勇于戰勝困難,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加強自身責任感,在社會的建設中實踐歷史使命[9]。
結束語:
綜上所述,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為新中國成立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雖然迄今己有百年,但五四運動所蘊含的精神歷久彌新,促使當代青年在其指引下,不斷踐行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時代精神。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牢記歷史使命,在實踐中傳承五四精神,沖破思想積極創新,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而不斷提升自身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同時以更堅定自信的姿態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中,成為時代的領頭羊。
參考文獻:
[1]李秋晨.五四運動對培育新時代青年政治意識的啟示[J].決策探索(下),2020,56(06):149-150.
[2]汪寒.五四精神的內涵及其對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意義[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34(06):181-182+185.
[3]吳妮妮,冀晉才.“五四精神”之時代價值探析——以“浙工貿”學生志愿活動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0,16(10):152-154.
[4]申權,王曉云. 論五四精神及其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教育的意義[J]. 皖西學院學報,2019,56(6):100-101.
[5]李元貴. 新時代"五四精神"的思想價值與教育意義[J]. 改革與開放,2019,46(10):123-124.
[6]陳筱. 論新時代新青年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的重要意義[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034(010):118-119.
[7]陳雪峰,石碩. 五四精神與青年的歷史擔當[J]. 世紀橋,2019,034(005):119-120+122.
[8]董建. “五四精神”視域下培養青年大學生責任與擔當的路徑研究[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45(02):123-125.
[9]寧小敏,劉世玲. 論"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西南邊疆地區高校學生對五四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 青年時代,2019,78(24):100
作者簡介:
李玉丹(1990年11月——),女,漢族,山東菏澤人,農學碩士,助教,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從事高校畜牧獸醫專業研究。
通訊作者:焦建橋(1991年10月——),男,漢族,山東菏澤人,農學碩士,助教,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從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