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和偉 楊潔 李樺春
摘要:本研究先期采用文獻資料法對課題進行深入了解,而后通過實地調查、問卷調查以及訪談法獲取當前茂名市殘疾人體育的基本情況。將茂名市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了該市內 900 名殘疾人士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況,對茂名市目前殘疾人的年齡分布、殘疾類型、受教育情況以及就業等相關基本情況進行量化分析。掌握殘疾人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通過對殘疾人體育活動現狀的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意見。
關鍵詞:茂名市;殘疾人體育;對策;現狀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人都應該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應該收到社會的關注,應該讓更多的殘疾人士走進體育,通過體育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讓他們脆弱的身心得到更多的鍛煉。很多人對殘疾人另眼相看,特別是在體育運動中殘疾人的相關功能殘缺,導致運動表現與常人有更大的區別,看上去別扭,更加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在大眾面前需要更大的勇氣,也許“維納斯”的殘缺美在殘疾人體育中還任重道遠。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茂名市殘疾人體育參與的發展狀況、存在問題以及可供采取的改善對策等。在研究過程中,作者通過茂名市殘聯的幫助,選擇茂名市下轄三個區、三個縣級市六個區域的殘疾人作為調查走訪對象,這六個區域包括茂港區、茂南區、電白區、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通過殘聯的統計,選擇了這六個區域中,每個區域中的殘疾人最多的一個社區,進行調查。在選擇調查走訪對象時,將年齡限定為 18 周歲以上,65 周歲以下,這樣可以排除大部分如心理、其他疾病等外界不確定因素干擾。
(二)研究方法
主要應用SPSS、文獻資料法、走訪、專家訪談法等方法。
二、茂名市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分析
(一)性別年齡分布情況
發放問卷時設定男女比例為 1:1,調查顯示:男性18-30歲,人數在80人,占比17.7%;31-45 歲,人數為220 人,占比 48.8%;46-55歲,人數在101人,占比22.4%;56-65,人數在49人,占比10.8%。在 31-45 歲年輕區間的分布相對較多,主要原因是此年齡階段的男性參加社會工作,因為各種原因致殘的可能性較大。這個年齡階段的男性參加社會各個工種的工作,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致殘的可能性增大,導致殘疾人數增大。女性18-30歲,人數在91人,占比20.2%;31-45 歲,人數為80 人,占比 17.7%;46-55歲,人數在160人,占比35.5%;56-65,人數在120人,占比26.6%。
(二)殘疾類型繁多
茂名市社區殘疾人的殘疾類型分布情況,由數據可知,聽力及言語殘疾的人數最多,為 320 人,占比為 35.5%。其次為肢體殘疾,人數為 275人,占比為 30.5%,致殘主要原因是工作和交通所致。
(三)殘疾人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
茂名市各區殘疾人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由數據可見,初中學歷人數最多,為 344人,占總調查人數的 38.2%,初中基本還是離家近,方便殘疾人出行上學,極力擺脫文盲狀態。高中學歷人數為 214,占比 23.8%。此外,我市殘疾人學校數量和質量相對不足,殘疾人在接受教育方面還相對落后。
(四)殘疾人就業及收入不充分不平衡
茂名市殘疾人就業分布情況,可見,從事個體經營的人數最多,為人290,占比為 33.2%;無固定工作的人數為 266人,占比為 29.5%。相應的,收入方面,每月收入1001-2000 元者最多,為 401 人,占比 44.5%;收入 1000 元以下者其次,為 299人,占比為 33.3%。收入水平決定了殘疾人的生活現狀,以及精神追求,大部分殘疾人都還在溫飽線上掙扎,體育運動在殘疾人群里難以推進。
三、茂名市殘疾人參與體育的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
(一)參與體育的頻率較低,運動積累效果不明顯
茂名市殘疾人參與社區體育的頻率情況,由調查數據可見,全部 900 位調查對象中,有455人選擇 0 次。在參與運動的調查對象中,選擇參與 1 次、2-3 次、4 次以上的人數分別為 223 人、155 人和 77人,綜合來看,茂名市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的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經費不足,買不起相關的運動裝備。其次,大部分殘疾人出行不便,出門需要陪同。
(二)參與體育的方式單一,社區殘疾人俱樂部嚴重不足
選擇由社區組織的最多,有 140人,占比 31.5%;社區環境比較熟悉,很多地方鋪有盲人通道,方便盲人出行,聽力障礙的更加方便,在社區鍛煉安全性比較高,所以選擇的人更多。選擇獨自一人和與朋友結伴的位列第二、第三位,分別為 100 人和 79 人,占比為 22.5%和 17.8%。在家人陪伴下和康復中心的分別為75人和51 人,占比為16.8%和11.4%。
(三)參與體育的強度較低,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
茂名市殘疾人每周參與社區體育的頻次普遍較低,由表調查結果來看,每次鍛煉時長處于 16-30 分鐘之間的最多,相關理論告訴我們要取得好的鍛煉效果需要系統持續的鍛煉才能達到健身效果,這個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殘疾人對科學健身缺乏理論知識。
(四)體育硬件不成熟,殘疾人體育器材缺口大
茂名市殘疾人參與社區體育運動時最常選擇的場所,從中可見,選擇“社區公園或空地”的最多,為231 人,占比高達 50.2%;社區公園離家近,方便殘疾人出行,很多社區公園是免費開發,所以成為殘疾人的首選之地。其次為“附近學校體育場”,為 79 人,占比為 17.8%;學校的場地器材相對比較充足,但是很多學校不允許外來人員進入,導致殘疾人選擇去學校鍛煉人數降低。排名第三的是自家室內或庭院,共69人,占比15.5%。
(五)參與體育指導員欠缺,專業對口甚少
茂名市殘疾人對體育指導員的認同情況,結果顯示,有 252人和 112 人認為指導員“很少有”“根本沒有”,占比總計高達 81.8%,由此可見,茂名市殘疾人社會指導元極度缺乏,特別專業對口的指導員幾乎沒有。
(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限制殘疾人體育健身服務的綜合發展
茂名地區經濟發展相對廣東發達地區較為落后,殘疾人體育事業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差距,具體表現在地方政府以及社會組織的資本投入力度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少,針對殘疾人的設備更是寥寥無幾,嚴重抑制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的行為。
(七)政策缺失導致難以規范與引導殘疾人體育健身服務的快速發展
相關法律法規陸續出臺規范了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的相關條例,在基層開展過程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制約政策落地落實,無法保障殘疾人的正常體育活動,使得殘疾人的身心健康大打折扣,不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觀要求。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茂名市殘疾人健身理念不足,殘疾人對體育健身事業存在認知偏差,缺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茂名市殘疾人體育健身的項目單一,物質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殘聯管理組織機構乏力。
(3)殘疾人體育服務組織不完善,結構較為單一,殘疾人可參與的項目少,殘疾人體育運動需求遠遠達不到要求,嚴重影響殘疾人鍛煉的積極性。
(4)社會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關注度不夠,特別是我市偏遠山區(和廣西交接的信宜市、高州市和湛江交接的化州市相毗鄰的偏遠村落)。
(5)專業指導殘疾人運動的指導員嚴重不足,專業對口的基本沒有,本地高等院校沒有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相關專業。
(二)建議
(1)建立有關指導機構及群眾體育組織。為了推動我市殘疾人體育健身,我市應該根據目前體育發展實際情況,推動殘疾人體育運動以及大眾體育運動的共同發展。
(2)加強我市無障礙基礎設施建設,為殘疾人體育活動創設良好條件無障礙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每一位殘疾人員的權益。目前,我市在無障礙設施建設上,存在這設置不合理,出入不方便等問題。
(3)以競賽為杠桿調動積極性,適當進行殘疾競技體育運動,加大普及和宣傳,特別是我市2022年申辦了廣東省運動會,借省運會之東方進一步推動殘疾人體育活動。
(4)積極探索符合殘疾人特點的體育組織形式,以社區,村落為基本單位,全覆蓋無死角。我市多縣地區構建了新農村示范基地,在體育設施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經費,為其他地區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5)完善機制,深化服務,保障殘疾人體育持續開展,多方面協同保障。
(6)擴充殘疾人體育發展的經費來源,實現多元資金投入與區域協調發展,成立殘疾人專項資金委員會。
(7)建立殘疾人體育指導員等級培訓、評價機制。為提高茂名市殘疾人體育活動質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繼波.影響我國殘疾人大眾體育開展因素的分析[J].遼寧科技體育,2005 (27):56-58.
[2]張蓓,邵建民.上海市殘疾人健身體育鍛煉的現狀調査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21.
[3]于軍,李永獻,劉運樣.山東省城鎮老年人體育消費現狀調査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 (8):22-25.
[4]徐成立,田靜.我國殘疾人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報,2006 (12)11-12.
[5]梁占鎖,馮秀華.影響我國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的因數調査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7 (1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