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峰
摘要:“互聯網+”是傳統產業和互聯網融合形成的全新業態,現如今互聯網幾乎已經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創新之中。“互聯網+體育”現階段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完美的契合了全民健身這一理念。本文以促進全民健身效果為目的,深入分析“互聯網+體育”對全面健身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此基礎上探討全面健身發展的具體策略,最大程度上實現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并且促使現有的體育資源產生更大的效益,最終促進全民健身的持續發展,助力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體育”;體育產業;全民健身;網絡平臺
近些年來,我國國務院連續出臺了一系列與“體育產業”“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文件,極大的拓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也為其指明了發展方向。在全新生活和消費方式的支撐下,“互聯網+體育”的方式獲得了廣泛的推廣,為全民健身的落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探討“互聯網+體育”背景下的全民健身發展策略具有積極意義。
一、“互聯網+”與“互聯網+體育”
(一)“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的深層內涵是指將互聯網技術和傳統行業進行融合發展,推動傳統行業產業鏈的升級,構建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因此它并不是簡單地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產業發展之中,而是為傳統產業注入改革和創新的動力,實現模式與資源配置的優化。目前,我國“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工、農、商、服務四個產業之中,催生了許多全新的業態,如網絡購物門戶、線上金融理財工具等。在體育健身行業中,“互聯網+”的引入催生了Keep、初戀等一批健身APP軟件,有效的迎合了現今人們體育健身的需求。
(二)“互聯網+體育”
自《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頒布,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迎合了現今普通群眾健身意識增強的趨勢。據統計,到2020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已經突破4億,達到4.35億,整體上來看,國家體育服務的供給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民眾在獲得優質生活的基礎上,對休閑、健身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全民健身的局面已經形成。在這樣的情況下,推廣“互聯網+體育”模式是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為大眾提供健身活動指導等相關的服務項目。
“互聯網+體育”背景下全民健身的發展催生了一種全新的電子商務模式,體育O2O,它實現了線上和線下體育資源的整合,依托互聯網完成線下交易,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快捷的本地化服務,如健身場館預訂、健身教練預約、課程購買等,為人們參加體育鍛煉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有效激發了人們參與健身的積極性。
在“互聯網+體育”發展模式下,可以對人們的體育活動進行量化管理,依托大數據技術可以對人們的健身需求進行精準分析,針對性地推送相應的服務項目,實現健身活動質量的提升。具體是通過智能手環、智能手機應用等對用戶的日常活動數據進行采集整合,將其身體狀況精準的反映出來,據此形成個性化的健身方案,符合全民健身發展的趨勢。
二、“互聯網+體育”背景下全民健身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互聯網+體育”背景下全民健身發展獲得的機遇
第一,“互聯網+體育”為全民健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國政府近些年為了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確立了“互聯網+體育”的發展模式,而全民健身正好借著這股政策東風,擴大群眾體育的覆蓋面。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我國各地方也都相繼出臺了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如浙江省研發的體育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形成了全新的體育商貿模式——體育O2O。根據《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精神,“互聯網+體育”是未來一段時間體育產業發展的主題,依托互聯網形成的各類體育電子商平臺的涌現標志著體育產業的發展重點將從體育用品轉向體育服務。
第二,“互聯網+體育”為全民健身發展提供了技術驅動和創新支撐。互聯網所具有的開放、高速的特點使得其產品能夠快速適應市場需求,以互聯網思維進行體育產業的運營已經成為現今的共識。現今的各類體育APP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集約化和智能化的一站式服務,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的體育消費思維必將發生巨大的轉變,而依托互聯網,全民健身的發展將獲得海量信息、用戶以及跨地域的優勢,如此一來體育人群的信息生產、傳播和存儲方式都將產生根本性的變革,實現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三,“互聯網+體育”實現了全民健身的資源整合與再配置。隨著“互聯網+體育”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于體育O2O領域,以線上平臺為依托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項目也越來越全面,涵蓋了健身的方方面面,包括場地、培訓、咨詢、體驗、體育用品、運動康復、健身教學等,這種線上和線下高度集成的模式可以支持消費者與服務者進行直接聯系,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能夠實現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升。而且,體育O2O還可以解決一些線下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滿足消費者對場館、教練、健身服務反饋、體育用品購買等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見,通過“互聯網+體育”可以實現對現有社會體育資源的全面整合,并基于消費者需求進行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更好的服務于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
第四,“互聯網+體育”對全民健身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現如今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為全民健身戰略實施創造了環境條件,人們對體育健身和競賽的體驗越來越強烈。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下,大眾體育鍛煉的需求量必然會出現大幅度的提升,創造更大龐大的消費市場。
第五,“互聯網+體育”促進了全民健身線上人數的快速提升。在互聯網廣泛覆蓋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較過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智能化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隨著移動網絡的升級以及智能手機的功能拓展,線上體育健身平臺將飛速鋪展開來,為用戶提供體育資訊、體育賽事、體育場館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務,并提供更加便捷化的運動健身指導,如此必然會吸引更多的健身群體涌入線上平臺。
(二)“互聯網+體育”背景下全民健身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一,優秀體育人才缺乏。相較于過去,體育O2O下消費者對體育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特征,因為不同人的體質狀況是不同的,對健身的需求自然也有所區別。想要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必然需要大量專業的體育教練員作為支撐。而就目前來看,我國優秀教練員存在巨大的缺口,根本無法適應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體育運動訴求。
第二,行業監管缺位。借著“互聯網+體育”的東風,許多體育O2O線上平臺趁勢而起,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質量都無法保障,一些平臺為了占據市場份額存在虛假營銷的行為,究其原因是行業發展過于快速導致立法和監管不能及時的跟進。不僅如此,針對體育教練員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的監管也存在缺位現象,導致消費者所獲得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為全民健身的發展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第三,消費者健身體驗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同人對運動健身的需求是不同,而現今的體育O2O只能滿足消費者快捷參與體育運動的需求,如陪練、培訓、比賽等方面的需求則或多或少地存在瑕疵,如將兩個水平相差較大的人匹配在一起打球,或者為消費者分配的教練員運動技能、教學能力不足,這些都會對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如何實現服務和用戶需求的有效匹配是“互聯網+體育”環境下全民健身發展的關鍵問題。
第四,場館博弈問題。目前,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相較于發達國家仍舊存在巨大的差距,真正用于全民健身的體育場地面積較少,簡單來講,現有的體育場館根本不能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而且民眾的體育健身需求也受時段的影響,如在黃金時段體育場館供不應求,而其余時間則大多處于閑置狀態,在這段時間體育場館所獲得的收益微乎其微,但仍舊需要給予體育O2O平臺以提成,較為不合理。
三、“互聯網+體育”背景下全民健身發展的策略
(一)完善全民健身網絡平臺建設
針對現今“互聯網+體育”下體育O2O平臺建設發展存在的不合理和不規范之處,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驅動和創新功能,發展高粘性度的配套健身設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身服務,圍繞消費者的需求對資源配置進行優化,擴充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為用戶帶來更好的健身體驗。在此過程中,要對體育O2O的行業準入標準以及從業人員的專業性要求進行明確。此外還應積極引入大數據技術,對健身人群和體育場館進行大數據挖掘,基于消費者的健身需求,如體育養生、運動營養、康復運動等,為其提供相匹配的健身方案,提高其健身效果,進一步激發其體育消費熱情。從商業發展的角度而言,體育O2O應盡可能尋找市場契合點,如此才能將其對全民健身發展所具有的促進作用發揮出來。
(二)探索全民健身多元化經營模式、拓展健康服務
在“互聯網+體育”的背景下,我國體育行業應轉變傳統的經營觀念,探索研究全新的服務項目,在原有健身項目的基礎上提供更多具有價值的配套服務措施,助推全民健身的發展。尤其是在健康服務方面應進行深入拓展,基于現代人對身體健康的高度重視,將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有機結合起來,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管理、咨詢等服務,包括身體健康情況監測分析,進而針對性的提供營養、運動等方面的服務項目。
(三)加強優秀體育人才的培養
上文所涉及的體育O2O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的各類服務都具有極高的技術性,如針對個人體質為其打造個性化的健身菜單就需要極高的專業素養作為支撐。因此針對現今我國優秀體育人才不足的問題,必須從社會、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加強人才培養,打造“懂體育、善經營、會管理”的體育產業復合型人才隊伍。對于廣大企業而言,可以和當地高效開展合作,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助力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體育”的深入推進,為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對此應從網絡平臺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經營模式和服務拓展等方面入手推動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全民健身的發展落實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王爍.“互聯網+”背景下健身產業的發展策略探討[J].中國商論,2019(23):221–222.
[2]吳捷.互聯網+體育對我國全民健身開展情況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11):134–135+142.
[3]張波,劉排,葛春林,馬棟棟.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9(05):28–33.